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版备课】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教学解读与教学建议

李竹平 我在小学教语文 2021-10-30


为儿童开启有情有趣的母语学习生活
——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教学解读与教学建议
 
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第一个课文学习单元,是真正意义上文本课堂阅读的肇始。因此,这个单元的学习,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人们常说,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学生对教材文本和以教材文本为凭借或对象的课堂阅读学习,将在自己的心中建构出怎样的“第一印象”,就取决于这第一个课文单元的学习经历。课文学什么,怎么学,学出什么样的课堂体验,这个第一次经验的建构,关键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设计和组织。因此,本单元课文的教学解读和教学规划设计,需要教师以足够专业的行动,立足儿童立场,点点滴滴下足功夫。
课文教学解读
这个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秋天》《小小的船》《江南》《四季》。编排这四篇课文,不仅仅是因为它们都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更因为每一篇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童趣,都氤氲着自然的气息,都与学生的生活认知背景距离贴近,如果细读细品,还会发现,每篇课文的节奏都简单明快,契合儿童的趣味。
解读这四个文本,可以抓住这样几组关键词:境遇-季节;童趣-形象;文字-母语。
关于“境遇-季节”。《秋天》《江南》《四季》三个文本的内容,都与季节有密切关系,反映了不同季节的特点,只有《小小的船》季节特点不明显,但也是以自然景象为抒写的对象。一年级学生对季节特点的认识和感受,已经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这是学生与文本内容亲近的经验基础,是创设学习“境遇”的积极条件。
《秋天》写了秋天到了时,自然中最典型的“讯号”——天气凉了,树叶黄了,天高云淡,大雁南飞。这些讯号,学生都能在生活中感受得到,看得见,尤其是乡下的学生。读到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可能并没有将这些景象整合连接在一起来感受秋天的到来,课文恰恰帮助学生建构了新的体验,在丰富具体知识方面为学生带来了阅读的愉悦。《江南》是一首汉乐府,却晓白如话,将江南夏季荷塘中充满生机的景象和优美的意境表现了出来,令人神往。江南水乡的学生读到这样的歌辞,一定会觉得亲切、陶然;即使不是江南水乡的孩子,大多也比较熟悉荷,了解荷叶、荷花、莲蓬,也能结合生活经验,通过歌辞进一步感受到“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活泼欢快景象。《四季》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选取了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进行活泼可爱的拟人化表达,表现出了四季各自不同的特点。无论是诗歌描述的事物,还是拟人化的写法,都洋溢着童真童趣,展现了一幅幅充满情趣的画面,最契合一年级学生的阅读期待和兴趣倾向。《小小的船》是叶圣陶先生为儿童创作的一首短诗,语言优美,比喻形象,想象奇妙无穷,最能引起小学生对夜空无限的遐想。农村的学生,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夜风习习,抬头望见一弯新月和满天繁星,读起这首小诗,那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感觉啊!即使是城市里的学生,读着这首儿童诗,闭上眼睛想象着,向往着,也会有一种美妙的体验吧。
叶圣陶先生指出:“担任国文教授的教师啊,你们为儿童全生活着想,固当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即为国文教授的奏功着想,也当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儿童既处于特设的境遇里,一切需要,都从内心发出。教师于这个当儿,从旁引导,或竟授与。这个在儿童何等地满足,安慰,当然倾心领受,愿意学习。”这四篇课文,都是自带“境遇”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将课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起积极联系,或者为教室里的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形象一致的“境遇”,把学生带入、代入不同的季节中,感受四季的特点,体会四季不同的美妙景象,让课文学习与生活、自然融为一体,以保证学生“倾心领受,愿意学习”。
再说“童趣-形象”。这是四篇极富童趣的文本,童趣氤氲在字里行间,体现在语言构建的形象当中。《秋天》描写了象征秋天到了的三种典型事物:树叶、天空、大雁。树叶是眼前的事物,身边的事物,近处的事物,一走到户外,迎面就能看见;当目光由落叶望向树梢,树梢上面是“那么高那么蓝”的天空,天空是高处的、远处的事物;大雁飞在高高的天空中,给天空带来了活泼的生命气息。课文描写的这些事物形象,因为语言富有画面感,节奏简单明快,读来朗朗上口,照应了儿童趣味,会让学生感到亲切。《江南》中的田田莲叶、莲叶间嬉戏的鱼儿,原本就活泼动人,这些又是通过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读来有活泼泼的游戏感觉,童趣盎然。《四季》的语言形象,因为拟人和排比,亲切、生动,仿佛诗中的草芽、荷叶、谷穗、雪人都是一个个儿童的化身。《小小的船》简单的四行,用了四个不同的叠词(“弯弯”“小小”“闪闪”“蓝蓝”),加上形象的比喻、奇妙的想象,让月亮和星星变得那么可亲可爱,仿佛触手可得,童趣似乎是诗中每一个字自带的属性。
教师读出这四篇课文语言形象中的童趣是十分重要的。一年级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上学习这些课文,其中童趣是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关键,而文字形象中的童趣,是需要教师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才能使其清晰化、显性化,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中的母语情趣。
关于“文字-母语”。可以说,学生在教室课程中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母语学习,是从这个单元开始的。母语是一个人出生以后就听到并学习使用的语言,它是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自然习得、发展起来的。自然习得的主要是母语的操作功能,审美和创造功能往往需要通过精心规划的学习活动来实现。母语教育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实现母语及其蕴含的全部意义的代代传承。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文字中蕴含了丰富的母语学习价值。
从识字方面来看,每篇课文中包含的要认识的字,不仅是生活的,更是代代传承的文化的。《秋天》中的“秋”,《说文解字》解释为“禾谷熟也”;“大”是一个张开手脚顶天立地的人的形象,《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天大,地大,人亦大”。《小小的船》中的“看”,以手加额遮目而望,字形即动作,即字义。《江南》中的“鱼”,象形字;“东南西北”四个字一起出现在一首富有童趣的诗中,学起来不仅有了语境,还有了生活情境。《四季》中的“尖”,也是象形字;“春”“夏”“冬”与前面的“秋”,是四个季节的称呼,一起联系起来认识,就有了广阔的生活境遇。更重要的是,这些字,都是在情趣盎然的课文中出现的,识记它们,是一种乐趣,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从文体形式来看,四篇课文,有散文形式,有儿童诗,有古诗。不同的文体形式,不同的内容,却同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都带来了活泼的、生动的、情趣盎然的阅读感受,让学生一接触“课文”,就体会到了母语的美妙。这种美妙在文字描绘的形象里,也在活泼变化的节奏里,在每一个文字每一句里。每一篇课文,读来都有韵味,有活泼泼的音乐美,这种审美体验,进一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母语的神奇美好。
无论是识字学词,还是品读课文,教师都要有母语教育的意识,要让学生通过这四篇课文的学习,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从而爱上读书,爱上语文课。
课堂教学建议
课文的教学解读,是对文本的欣赏,是对教材内容的剖析与批判,是建立文本与文本、文本与生活、文本与文化、文本与教室生活的联系,那么,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以欣赏、批判、联系为基础的课堂学习生活的建构,就是设计规划目标明确、环节清晰的课堂学习活动。
建构一个单元的课堂学习,要做到整体入手、创设境遇、聚焦生长、创生活动。
整体入手。整体入手,就是不要将一个单元内的几篇文本当成各自独立、没有关联的单篇文本来看,无论是人文主题上,还是语文学习目标上,它们都应该被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前面的解读就可意识到,这四篇课文在主题内容上,都统一在“季节、自然”之中,在语文学习目标上,都会帮助学生建立起亲切的、生活化的、富有情趣的母语学习感性认知。这四篇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一开课就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整体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单元先后编排了四篇课文,并通过题目初步了解四篇课文可能分别会写什么;进而通过教师逐篇朗读(如果学生会读,可以让学生来朗读),引导学生发现内容上的相通之处。这么做,可以让第一次接触文本学习的学生发现,一篇篇课文是写生活中事物的,不同课文写的事物是可以联系起来感受的。
整体入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启蒙学生在联系中认识身边事物,认识世界,让单元文本的阅读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意义。单篇文本的阅读,有可能在学生的认知里,秋天是秋天,江南是江南,四季是四季,星空是星空,它们之间是没有联系的,是碎片化的,语言文字的学习,也会因此而相互割裂,意义单一,缺乏生命气息。并且,“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也可以融入课文学习过程中,整体考量,合理设计,丰富学生的言语实践体验。
创设境遇。儿童,尤其是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文,学习母语,离不开与文本关系紧密的“境遇”。境遇就是背景(包括认知背景、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就是活的经验。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内容是关乎季节的、自然的,这些季节的、自然的描写对象只有与学生的认知、生活融为一体,学习才是有境遇的,才是亲切的。学习《秋天》的时候,也正是大自然的秋天景象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教学要走进大自然,或者将学生对大自然的经验带入教室,重新鲜活起来,文字才会形象起来,才会与学生的生命成长融为一体。文本中的几个典型反映秋天来了的事物“黄叶”“天空”“大雁”,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用图片、视频为学生营造“境遇”,如果是在农村,有条件的话,甚至可以在户外,一边观察、感受,一边学习这篇文章。这些事物的远近关系,可以用老师的过渡性语言来引导,如“看啊,前面的树上,树叶——”,“看看天空——”“天空上有一群大雁呢,你们瞧,它们正往南飞,一会儿——”。同样,《江南》《四季》《小小的船》的学习,也要重视境遇的创设,让文字鲜活生动起来。
聚焦生长。生长就是目标,目标就是生长,言语生命的生长。一年级的课文阅读,首要目标是激发母语学习的兴趣——主动识字学词的兴趣,美美诵读文本的兴趣,背诵积累的兴趣。怎样激发兴趣?以《江南》的学习为例,“江南”不是两个由笔画组成的文字符号,而是一个自然风景优美的水乡,一个有特别人文景观的地方。江南是画,江南是诗,诗情画意的江南,才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江南,课堂上教师必要急于让学生识字学词,可以用图片、视频将学生带入江南水乡的意境中,徜徉其中,再识字学词,顺势导出课文。学习课文,在夏天江南水乡的“境遇”中展开,诵读,游戏,想象,体验,直到自然成诵,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内容之趣,感受到学习过程之趣,感受到学习成果之趣。识字学词融入课文学习过程之中,成为一体,学生言语生命的生长,自自然然得到聚焦。
聚焦生长的第二个目标,对应于学段的重点学习目标,也就是识字学词。怎样的字词学习才是有生长价值的?当然是“活”的字词。活的字词,是语境中的,是生活中的,是可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和建构意义的。所以,字词学习要重视言语实践,重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言语实践。以“船”字的识记为例,要从“小小的船”拓展开去,结合学生生活中、经验中认识的各种“船”,形成一个“语料库”。
聚焦生长,最好的境界是让课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成为学生生活中钟情的事物。教师要利用好晨诵课和每一节语文课,利用好教室空间的设计布置,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有机会并乐于进行与课文内容、字词运用和创造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富有情趣的言语实践中,不断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就是最好的生长。
创造活动。一切主体性的学习都离不开真实的活动,有价值的、聚焦生长的学习活动需要设计和创造。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的需要和文本特点精心设计和创造学习活动。《秋天》中“一”的不同读音,是需要设计和创造实践活动才能真切体会,发现规律并熟练掌握的。可以设计“我会听”和“我会读”的游戏性质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听,发现“一”有不同的读音,并探索“一”的读音有什么变化规律,然后补充语言材料,尝试正确读出“一”在词句中的不同读音。
《四季》的每一节语言形象本身就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创造,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不同季节多种代表性事物,让学生去发现,去选择,去创造新的语言形象,仿照诗歌进行说话。还可以将《江南》与《四季》联系起来,创设境遇,设计活动,从《江南》中发现夏天的代表性事物,比如莲花、莲蓬,仿照《四季》进行说话练习。当然,如果与《秋天》也练习起来,选择树叶、天空等事物仿照《四季》练习说话,这样的活动就更有意思更有趣味了,还再一次用活动建立起了文本间的联系,学生的学习体验就更加丰富了。
总之,对单元文本整体的、有联系的解读,是为了系统地进行教学规划和设计,建构“学为中心”的课堂,为学生的母语学习开启一段美好的旅程,让学生从小学阶段的第一个课文单元起,就爱上语文课,就爱上我们的教室母语学习生活。(《小学教学》2019年7-8期)
 

关键词检索


关注“我在小学教语文”

在公众号底部对话框输入

下面的关键词

查找你可能需要的信息

                                                      

语文要素I语文要素1I一年级二年级I

三年级上册I三年级上册1I四年级I五年级I

六年级I新教师听读课I听读课案例I听读课实录I

作文指导作文指导1I班主任I情绪管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