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科书上册有八个单元,其中七个阅读单元,一个习作单元,其中第二单元是策略单元。四年级下册一共八个单元,七个阅读单元,一个习作单元,其中有一个阅读单元,第三单元是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编排的。从目录来看,口语交际安排了四次,快乐读书吧编排在第二单元后面。语文园地后面的各个栏目,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识字加油站和书写提示是交叉编排的。阅读的编排和三年级一样,是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方式。教科书如何体现读书为本的理念?两个途径,一个是课内拓展。有的和课后习题结合。如四下《绿》这一课,课后有相关阅读链接。《白鹅》一课也有。第二个途径是纳入课外阅读。一方面通过课后题,如四下第八单元《宝葫芦》选做题。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通过编排快乐读书吧,带动学生课外阅读。四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编排在第四单元,神话单元后面,引导学生阅读神话作品。由四个部分构成,先是导语,然后是你读过这本书吧,紧接着是小贴士,最后是相信你可以读得更多。通过展示精彩片段和简要介绍作品内容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作品。四年下册的快乐读书吧,激发学生阅读科学读物的兴趣。简要介绍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读相关作品。两个小贴士,是引导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并且对所读内容进行一些批判性的思考。“课外阅读课程化”如何理解?课程化不仅仅着对读什么有推荐,还意味着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一些指导与推广。小贴士就是一种指导。不能只是推荐书目提要求。不能放任自流,没有管理。这一点是我今天所讲的所有部分最烧脑的部分。因为学生一主动,老师就不好把控课堂。现在的孩子们长期处于老师问,学生答,被牵着鼻子走的状态,学生不会提问,不会思考了。四年级教科书通过三个单元培养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思考的能力。四年级安排的提问单元,是三年级预测单元之后的第二个策略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交给学生提问方法。这个单元第一课,我们看阅读提示要求,一上手我们先让学生大胆提问。课后习题编排了一个问题清单,分类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这种途径,让大家知道既可以针对局部提问,也可以针对全文提问。边上的那个泡泡,就是两个提示。以事例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怎样的问题是针对局部提的,怎样的问题是针对全文提的。题干中说,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还有清单中的省略号,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提问的不足,然后再次阅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有这样一个意图。通过试教我们发现,小孩子多会针对局部提问,很少针对全文去提问。第二篇精读课文是《蝙蝠和雷达》,这一篇文章要求学生从内容、写法和得到的启示三个角度去提问,在课文旁边和最后呈现了一个学习伙伴提出的问题,旁边的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提的,课后的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写法提的,第二个是针对得到的启示去提的。这样编排,是想引领学生试从这些角度提出问题。老师们可以看课后第一题和第二题,同样是通过仿照提问清单,分类提问。泡泡也是提示。清单中列举的问题,也是以事例的方式,什么样的问题是从内容提的,什么样的问题是从写法提的,什么样的问题是从得到的启示提的。课后第三题是让学生刚学到的提问方法提问,起到一个巩固强化的作用。第三篇精读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让学生学习筛选出对学习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在旁边和最后也呈现了一位学习伙伴提出的问题。问题角度非常丰富,有针对内容提出的,有针对得到的启示提出的。有针对局部提出的,也有针对全文提出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从多角度去提问,提出更多的问题。课后第一题和第二题,是让学生仿照清单提问,选出对学习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都有一个学习伙伴讨论时说的话。引导学生发现,类似“什么是程控电话”的问题,对课文内容理解帮助不大。而后面的批判性的问题,是有帮助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对理解文章有帮助,要根据具体问题而定,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说什么是程控电话,这样的问题只是对这一篇文章没有什么帮助,如果学生读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程控电话的文章,就有帮助了。 第四篇,略读课文《蝴蝶的家》,是对前面所学进行了一个自主运用,一个综合性运用。借助学生提出的问题去理解课文,是这个单元区别与其他单元的难点所在。普通的阅读单元,都是相对客观的文本出发去指导教学,方便老师操控课堂,但现在学生提出的问题完全是生成性的,如果要在课堂上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去教课文,要对课文非常熟悉,还要能迅速判断学生提出的哪些问题是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哪些问题大同小异可以合并,哪些问题可和编者提出的问题串连起来,怎样和学生一步一步根据问题理解课文。这些都是在教学中比较难的。建议先收集问题,备好课再去上课。不要先带着学生去理解课文,再让学生提问,这样的提问是伪提问。如果我们抛开语文学习来看,学生提的问题都反映了他们的好奇心,都是他们思考的表现,都是有价值的。对于学生提出的或许不重要的问题,我们也要充分尊重,可以通过课下请教老师,查资料等方式解决,不要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不可能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就能自主、灵活运用提问的方法学会提问。我们可以补充一些阅读材料,并结合以后课文的学习去练习。提问单元也有解决问题这个环节,但主要是在老师帮助下解决。还要注意的事情就是还需要查资料,请教别人,不是在课堂上能完成的。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安排了批注单元。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单元的要点是在文章空白处写批语式的批注。不是简单的圈点勾画。第一篇精读课文是《牛和鹤》。七个批注,从三个角度来写的,一是对课文内容的疑问,二是对课文内容的体会,三是对课文写法的体会。学习伙伴的批注,和课后习题结合,要学习做批注的角度。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要先读,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后,再去学习批注事例。如,“有启发”,指“我”读了文章后受到的启示,是文章对“我”的一些作用。在前面的批注事例中,并没有这样的角度。再比如,课文中第三、四个批注,是学习伙伴对写法的体会,如果跟后面的交流平台“写得好”对应,就会窄化批注角度。写得好的地方和写得不好的地方,都可以做批注的。不能给学生错误的认识。交流平台只是以举例的方式,列举了一些批注的角度,后面的省略号,指批注的角度和内容是很丰富的,只是课文中举的这些角度是希望学生重点学习的。可以让学生再读课文,自主做批注。可以提示学生批注的角度是丰富的,可不局限于这三个角度,完全可以更丰富,可以打开。在这个点上,相对于提问单元的难度,难度更大。提问,提出的都是问题。批注就不一样,里面可能有疑问,还可能有体会、有启发,情况非常复杂。建议先分类,对有助于理解课文的疑问,看看有没有相应的体会。看有没有学生能有解答,如果有,那太好了。如果没有,就以此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对学生批注的理解课文帮助不大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课下解决。对于学生批注的体会这一类,不宜进行优劣的比较,可以展示一些具体而深入的,或一般不容易想到的,暗中进行引导。对于受到的启发这一类,可以让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这个单元除了批注这一要素之外,还有体会人物心情的要素,课后习题还编排了理解句子意思的题。如果学生自主做的批注中,已经有所涉及,不管是疑问,还是体会,只是和这两题有关系,就可以借助学生的批注去完成。如果学生的批注中完全没有涉及,就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在课文中相关地方批注自己的体会,老师再结合批注去解决问题。总之不要把批注和课后习题搞成两张皮,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第二篇精读课文,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还有一篇《陀螺》,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批注方法,在课文中做批注,虽然各有侧重,但要放开。只要有想法,就可以批注。这样也符合批注个性化强的特点。具体地说,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引导学生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一件事的主要内容。上册第七单元是理解几件事的主要内容。下册第六单元,进一步提高要求,如何把握叙事情长文的主要内容。想要提醒的是,不要把起因、经过、结果与段落机械地对应起来。在教学时,老师们往往喜欢说第几段到第几段是起因,比如《女娲补天》的结果,在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而不是课文最后一段。最后一段,其实是跳出了这个故事,不是这个故事的结果。这一单元对学生来讲有难度。从三个方面做了编排上的努力。一是故事内容浅显,二是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的。三是呈现的长文章都是已经被分成了几个部分的。《小英雄雨来》原文中的每个部分都是有小标题的,编写时,重新划分了部分,用序号来标示,一方面是想让学生知道这种编排方式,第二是想让学生自己概括小标题或主要内容。《我们家的男子汉》直接保留了小标题,告诉学生可以直接利用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课后也提了“换小标题”的要求。《芦花鞋》又不一样。没有序号,要求为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的内容。先根据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再把每个部分的意思串连起来。除此之外,《小英雄雨来》还利用小泡泡,告诉在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泡泡中的方法反而是帮助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长文章的教学还要注意长文短教,不要面面俱到,抠得很细。这样老师也累,学生也累。可以在根据课后习题来教,其他问题不要深究。如《小英雄雨来》,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抓住主要内容讲,还可以抓住反复出现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来体会人物形象,其他无关的,可以一带而过。这个单元的语文园地单元编排,别具特色。并不一定要求学生模仿诗行的排列形式。只是说可以用非常简单的,罗列意象的方法来试写。日积月累,没有编排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而是编排了一些诗人的言论。在之前也出现了一些现代诗,要么是阅读链接,要么是略读课文,要求不高,分散出现,主要是让学生感知语感。四下第三单元要求提高了。要求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的情感。结构感强,语言表达独特,饱含情感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学生在阅读时容易感受到的。需要注意的是,语文表达独特,是区别于其他的陌生化表达,不是泛指语言特色。比如《绿》,“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还有“在朦胧的寂静中”,这些就是打破常规的表达。这些表达,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这些独特的语言表达,源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对于结构感强,饱含情感等特点,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不需要理性地去分析。在起始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减少分析,保护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白桦》的课后题。但是,话说回来,我们也不排斥必要的分析。比如《短诗三首》课后第四题,辨析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因为不辨析,他们是读不懂这首诗的。还有一些关键的难词,也要引导学生理解。如:徜徉,姗姗来迟,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比较少。如果学生不理解,就体会不到朝霞悠闲自在,慢慢来到的景象。这个单元,课后题编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突出读者的中心地位。看课后题的表述,就可以发现一些特点与规律。如:唤起了你怎么样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歌主观性强,有很大的多元理解的空间,课后习题,突出读者的中心地位,正是为了体现读者中心的特点。如《繁星》,冰心跟着父亲在烟台生活了八年,在那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写《繁星》时,不光是热爱,还可以是思念。大海还可能有象征的意义,象征烟台这个地方,也可以象征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多元理解,并不意味着读者可以抛开原文和作者,随心所欲地解读。现代解诗学的公共原则之一:正确理解多义性应以文本内涵的客观包容性为前提,读者的解读不能不受作者和作品客观性的制约,理解者的创造不能变为随心所欲的臆造,无限制的多元就变成了无元,也就取消了诗歌本身的意义。每一种理解,应该有文本上的依据,要说得通。要鼓励学生自己的理解,也要纠正学生的臆造。
本号为学术研究和传播,不涉及商业,如有侵权请告知
文章整理自网络及《小学语文》杂志。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检索
关注“我在小学教语文”
在公众号底部对话框输入
下面的关键词
查找你可能需要的信息
I要素梳理I语文要素I电子教材I一年级I 二年级I三年级上册I三年级上册1I四上第一单元I五年级I六年级I新教师I 听读课I听读课案例I听读课实录I作文指导I 作文指导1I班主任I情绪管理I读书I电影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