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解读与教学建议

李竹平 我在小学教语文 2024-01-11
建构有联系的母语学习生活
——四上第一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
 
整体解读
发现不同学习板块间的联系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本单元围绕“自然之美”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观潮》《走月亮》是精读课文,《现代诗二首》《繁星》是略读课文。描写自然之美的文本,通过文字展现的当然是自然中的美丽景象,读者阅读这样的文本,只有通过文字结合已有经验展开想象,才能在脑海中构建出具体自然景观的画面,感受到自然多姿多彩的美。因此,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重点读写目标之一,就顺理成章地定位为:“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将文字转换成画面,既需要读者运用想象思维,还需要读者有相应的或可沟通的生活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阅读也是丰富经验的手段之一。经验是建构想象的基础。如果没有见过月光透过叶缝将一个个圆圆的月影投到地面上的经验,就很难想象出“月影团团”的果园是什么样子;从不知马儿为何物,就很难对“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产生共鸣……文字的神奇在于,只要读者能读懂词句的基本意思,就能调动相关的经验,激活想象,帮助读者自主建构文字描绘的画面、情景。这就是描绘自然景观的文本为什么总是能给读者带来美好阅读体验的原因。也因此,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最好的阅读姿态是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在读和品之间,架设的是一座想象之桥。
边读边想象,并不是一个新的阅读方法,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就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那个单元的课文(《古诗三首》《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描写的都是自然之景色、物象。此时再次将“边读边想象”定位为重点学习目标,应该是在三年级基础上的进一步运用,落脚点在于能够比较熟练地想象画面,能够在想象的同时感受到文字描绘的自然景象之美。“边读边想象”是一种常用的阅读方法,不仅在阅读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时要运用,写人记事的文章同样需要想象思维的参与,但前者的阅读理解更加依赖想象,想象是读懂写景文章并读出切身感受的基础。还有一类文章的阅读也离不开想象思维的参与,那就是以各种艺术为描述对象的,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语文要素”之一就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具体阅读方法的运用,具体阅读能力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一学习目标的落实,既要联系之前相关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又要为之后相关目标的进一步落实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单元学习之初,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时,要有意识地回顾三年级相关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帮助学生建构有联系的学习体验。
理清了每一个年级在这一阅读训练要素上需要达到的程度,再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选文内容共性的特点,即可将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阅读学习目标细化如下:
1.阅读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文,感受自然的多姿多彩,有亲近自然的愿望,欣赏自然之美。
2.阅读时,根据文章中的描写,联系生活经验,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想象具体的画面。
3.结合想象的画面,通过有情有趣的朗读,感受自然之美,积累文中形象生动的词句和片段。
四篇课文之外,本单元还编排了“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统编版教材努力构建相对独立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课程体系,很多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不再与课文学习在内容和目标上“藕断丝连”,口语交际也不再是习作的“附庸”。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话题、习作的内容与文本阅读也仅仅都是统一于“自然之美”这一人文主题之下,在目标和操作上的联系,至少从内容呈现上看并不明显。但这并等于说它们之间没有联系或者说不需要建立联系——有联系的母语学习才是单元学习价值最大化的保障。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们与环境”,这个话题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看出是课文主题的延伸,从话题导语中就能发现这种联系。
结合具体的交际任务,从学习角度考量,这里的口语交际训练要素可细化为以下具体目标:   1.针对具体的话题(如环境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交流时围绕话题发表看法,注意不跑题。    2.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判断是否与话题相关,提醒对方不要跑题。    3.讨论后,根据话题进行归纳总结。
 
习作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表达训练目标是“写清楚推荐的理由”,习作内容与“自然之美”可以有联系也可以没联系,因为一个好地方不一定非得是自然环境优美独特的地方,也可以是游乐场、书店等非自然场所,不过,单元课文中优美生动、富有画面感的描写是可以迁移运用到习作中来的。至于“语文园地”,原本就是对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巩固、提升和迁移。这样看来,整个单元内的所有学习内容板块,正是因为可以在不同维度建立起联系来,单元整体意识也就应该成为认识、规划、实践单元学习内容、目标和活动的必需。
科学、准确地细化本次习作的具体学习目标:
1.回忆自己去过的好地方,从中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地方推荐给他人。
2.想清楚自己要推荐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别之处,运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等把推荐的理由列举出来(风景、风俗、特产等)。
3.根据列举的理由,把这个地方介绍清楚,尝试描写得有声有色,使读者产生去这个地方的愿望。
4.认真倾听同学的习作,赞赏同学习作中的优点,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积极主动地策划和参与最受欢迎的“好地方”推荐会。
 
教学建议
建构有联系的母语学习生活 
1、沟通阅读经验,自主品读,促进阅读方法运用的自觉、自如
在进入四年级之前,学生阅读的写景文已经不少了。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雷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三首》《燕子》《荷花》、第七单元的《火烧云》等,都是比较典型的写景诗文。学习这些诗文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尝试和实践体验。学习这个单元的文本,首先要沟通学生的阅读经验,可以选择一两个读过的文本,回顾当时体会文中景物之美的阅读方法,比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比如叶圣陶笔下的荷花。单元导语以王维的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开启,在回顾以往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再来欣赏这两句诗,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为单元文本阅读学习奠定方法和兴趣基础。
阅读写景文,最好的感觉是循着文字的引领边读边想象,让自己身临其境。从学生——读者的角度考虑,课堂阅读最好的选择,是先让学生自主品读,借助想象去发现文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景物的特点。所以,在开启环节之后,让学生自己静静地、一篇一篇地自主阅读单元内的四篇课文,把自己觉得很美的景象圈画出来,多读几遍,丰富想象,体会文字描绘的景象特点。让学生自主品读,一是可以使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策略以很自然的方式得到运用,二是能够调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参与到阅读中来,三是可以为接下来目标聚焦的学习活动提供准确的学情。
学生自主品读之后,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发现和感受,聚焦学生感兴趣的、印象深刻的文本内容和文字形象,逐篇课文组织深入阅读,落实阅读训练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虽然单元内四篇课文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两篇是略读课文,但“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阅读方法,并不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和运用,所以精读与略读之间不必机械地定位为先学习方法再运用方法,而是以阅读经验的积累促进方法运用的更加自觉、自如。
2、沟通生活经验,整体设计,借助情感和主题线索建构板块间的联系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以生活经验和体验的为基础的。当学生生活中遇到过环境被破坏、自然不再美好的事实,对照本单元文本阅读带来的美好情感体验,这个话题就将文本阅读与口语交际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情感体验就是联系的线索。
习作的内容是“推荐一个好地方”。一个“好”字,最容易让读过四篇课文,聊过“我们与环境”话题的学生,想到自然环境美好的地方。这也是情感线索起到的积极作用。考虑到不同学生学生的生活经验,习作导语不是将“好”限定在自然环境方面,还有人文环境,比如游乐场、书店。这是儿童立场的积极体现,让不同的学生真实地展示自己眼中的“好”,学生就都能有自己乐意推荐的“好地方”了。
习作与口语交际、文本阅读除了在情感线索上能够很自然地建立起联系来,继而在主题内容上建立起联系,在表达方法,尤其是具体的词句运用上,习作也可以从课文中“借力”。用文字推荐一个好地方,写出来的文字要能让读者想象出这个“好地方”的样子、特点,即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观潮》《走月亮》《繁星》中描写准确、细腻、具有画面感的句段,就是学生习作时最好的模仿或迁移对象——《走月亮》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时,让有过月下体验的学生按题目内容要求练笔外,还可以有意识地拓展不同的情景,选择学生自己熟悉的其他情景来写一写,既尊重学生的经验,又为习作埋下伏笔。
3、根据文本特性,多维拓展,创造丰富的教室课程生活
创造性使用教材,既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也是母语学习的应然诉求。有些单元的文本,或者由于本身的经典性,或者因为主题内容的独特性,或者表达方法的典型性……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成长需要,围绕具体文本进行多维拓展、多元整合,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室课程生活。这个单元中的《观潮》,就是一篇在描写对象上具有多维拓展价值的文本。
教材已经关注到了这一点,《观潮》的课后思考题中,补充安排了刘禹锡的《浪淘沙》这首诗,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相关的内容;“资料袋”既是帮助学生理解钱塘江潮形成的原因,同时也为学生了解此处地形特点和更多潮汛知识信息提供了切入点和兴趣点。受教材内容启发,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创造一段以“钱塘江潮”为探究主题的教室课程生活。课程内容可以包括:阅读有关钱塘江潮的更多诗文,如补充周密的《浙江之潮》等;观看有关钱塘江潮的新闻视频,并与诗文中的相关词句建立联系;借助地图等资料,结合天文知识,探究八月十八钱塘江潮形成的具体原因;进行任务写作,尝试撰写一份钱塘江潮观潮“攻略”……
《走月亮》是吴然的作品。吴然选入小学教材的作品不少,因为他的散文文字亲切,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内容与小学生生活经验契合。三年级读过他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这次读到诗意盎然的《走月亮》,可以接着推荐学生读一读吴然的《开花的季节》《我们去香格里拉》等书,组织开展吴然散文班级朗诵会活动。
到底如何进行多维拓展的母语教室课程创造,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为学生成长服务。
 

当当、淘宝、京东均已上架

      编辑&审稿 | 刀客
 合作联系微信:18514471276
                                                  
扫码关注“我在小学教语文
谢谢阅读!
请随手点亮“在看”,写下留言!
有您鼓励,我们会更加努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