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不会成为威胁人类的“怪兽”?
4月19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公开表示,将在五月的G7(七国集团)峰会上,对Chat GPT进行讨论,期待对其制定国际规则。
Chat GPT,是人工智能(AI)的一个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和人工智能聊天对话。
针对用户的各种问题,AI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搜集网上的数据并进行分析、生成符合人类语法规则的答案,一些解答堪比专家。
于是,有人用Chat GPT写作业、写论文,人工智能的“代笔”,经常能够以假乱真;
还有人给Chat GPT出题,让它写诗、写文章、作画,有些作品堪称优异。
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在和人类用户的互动中,通过大数据的计算,不断“习得”应对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进一步的互动中,对各种方案不断优化。
早在几年前,人工智能就多次战胜专业棋手,不少人为之惊叹: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大脑。
Chat GPT的出现,是人工智能的又一次进化——这几乎可说是对各行各业的人类智慧进行挑战。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众多脑力劳动者——从专家学者,到文案策划人员、作家、书画家等——都难免纷纷输给人工智能,甚至被其替代。
照此发展,人工智能变得“比人类更聪明”,还会继续服从人类的指令吗?
它会不会成为反噬人类、毁灭人类的“怪兽”——而且足以令人类没有还手之力?
针对上述问题,在IT专家、微软前副总裁李开复,与王咏刚合著的《人工智能》一书中,有深入的思考,和前瞻性的预言,非常值得一读。
“人工智能很聪明,智慧水平极高”,这似乎已是老生常谈的“大众常识”。
然而,李开复等人在书中指出,迄今为止,有个“傻瓜都会”的人类技能,但无论人工智能,还是任何类型的计算机程序,都还没有摸到半点门径。
这门技能是:胡说八道。
用数学和IT的术语讲,就是“随机”。
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例如彩票号码之类,都不是真正的随机,而是“计算出来的”:
例如先计算出某个无理数,选取其中的一些数字(例如小数点之后第80-95位数字);
这些看似毫无规律的数字,可能还会再进行一番加减乘除,看上去更“乱”。
这是一种“伪随机”,因此,无论密码还是彩票中奖号码,从理论上讲,都可能被其他人通过高配置的计算机,“解读”出计算公式,从而“破译”出来。
但从目前看,即使有大数据的支持,配置再高的计算机,通过“海量搜寻”和“逐一尝试”的做法,破译“伪随机”的密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至少也要几个月以上。
为此,一些企业为了信息安全,员工的办公电脑和内部操作系统,强制要求每几个月内,更换一个新的登录密码。
随机的言行,包括胡思乱想、胡说八道等,是一个可以完全自主,不受其他人操控,乃至不被自己的意识所刻意操控的行为。
在哲学意义上,这是“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重要标志。但人工智能不具备。
正如书中所言:
“让人工智能生成一组真正随机的数字,至今依然遥遥无期,因为,这远比让它按照人类的指令,进行任何一种复杂的计算,都更加困难。”
“至少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人工智能哪怕貌似再‘聪明’,究其本质,都依然是个只会遵从人类指令前进,却不会‘随机漫步’的傻瓜,或曰没有自我意识的纯粹工具。”
“担心这个没有自我的‘傻瓜工具’,会主动攻击人类,甚至统治人类,从长远看,确实是个前瞻性的思考,但在目前,和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也无须对此杞人忧天。”
然而,书中也指出人工智能可能蕴含的巨大风险。
“纵观历史,当工具比道德进步得更快,就可能被一部分人,用来控制甚至毁灭同类,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18-19世纪,枪炮等“热兵器”在欧美等国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助长了全球化的殖民;
20世纪,核能的理论和应用,与核武器的毁灭性威胁,接踵而至。
人类已经拥有了亲手毁灭人类文明的工具,或曰能力;
但与此同时,与之匹配的伦理道德共识,例如和平观念,其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各种新型武器的“进步”速度。
可以说,人类自我毁灭的能力,由此远远超出了自我控制,和人际之间相互协调的道德精神。
运算力远远超出人类大脑,并且能够自主学习的人工智能,是纯粹的工具;
然而,面对如此强大的新工具,人类与之相匹配的道德共识,以及相关的法律约束、国际共识,都有很大面积的空白。
用Chat GPT代笔写作业、写论文,这已是严重的诚信危机。
相比之下,如果是犯罪组织,用人工智能窃取金融信息呢?
也许一夜之间,股市的厚利,就会被某些不法之徒“神鬼不知”地非法攫取。
甚至,在一些国家,例如伊朗,也许几年后,只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相结合,在手机中,和街上的摄像头中,内置相关程序,任何妇女即使在自己家里没有戴好头巾,也会被监管者一览无余,甚至被电脑程序当场扣分、惩罚……
奥威尔在《1984》中的情节,将成为现实。
“从长远看,人类需要发展出一系列新的道德共识,或者说,全人类的道德平均水准,都需要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即使如此,人类的道德进步,也难免滞后于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工具进步,甚至,道德和工具的距离,会被一次次拉得更远。”
“这意味着,每一次工具的巨大进步,包括人工智能,都将意味着打开了一个新的‘潘多拉魔盒’,无法预期的风险和希望并存。”
针对“作家、诗人、艺术家等,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忧虑,书中如此预言:
一方面,对其中的多数平庸者而言,人工智能可能是碾压性、毁灭性的打击;
所谓的平庸,就是把创作,变成了中规中矩的“操作”,这样的“操作”行为,可以被人工智能通过计算,更好地模仿。
但另一方面,真正的创造性工作——富有个性和独创精神,当之无愧的艺术创作(而非技术操作)——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或者说,没有任何因素能够取代。
就像谁能取代金庸或者王小波?
即使其他杰出的小说家,也无法替他们续写一部类似的作品。
像苹果这样的顶级IT公司,每年新产品的广告词,都出自文案团队之手,哪怕只言片语,也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
人工智能的长处,是学习、模仿,但任何一流作品的共性——创造力——是人类独有的。
在各种创造性的领域,人工智能也许会成为试金石,或曰大浪淘沙的利器:
淘汰掉为数众多的庸人,但真正的人才,反而会脱颖而出,更加闪闪发光。
对很多普通人而言,这意味着自己将何去何从的挑战——现在开始认真思考,开始尝试自我突破,还不晚……
推 荐 阅 读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好看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