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缅甸究竟有没有被“妖魔化”?

小冠 风车读书
2024-09-08

如今,缅甸在国人心中,成了诈骗团伙的老窝;还有个脍炙人口的形象招牌——“噶腰子”

被骗到缅甸,人身拘禁,强制劳动甚至从事电诈,业绩不好就挨打,或者以割肾之类进行威胁……

这类惨绝人寰的故事,在众多被救助回国者的口中,比比皆是。

目前依然有很多在缅甸长期失联、尚待救援的同胞——其中包括某位中科院博士!

凡此种种,确实令人怵目惊心。

然而,也有一些人——尤其是长期居住在缅甸的华人——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

他们呼吁:

不要妖魔化缅甸,尽管某些地区确实治安堪忧,但诈骗分子、不法分子只是一小撮害群之马,绝大多数人都安居乐业、合法谋生;

换言之,给缅甸贴上负面标签,甚至认为当地是洪洞县里无好人的“恶人谷”,这是一种偏见,甚至可能包含着歧视。

——小编没去过缅甸,连缅甸语总共有33个字母,都是最近刚百度、刚知道,但一个也不认识;身边的亲友,也和那里素无瓜葛。

为此,我不得不承认,对于缅甸的种种,我没有能力下定论;之前我的很多评判言辞、很多人云亦云,都难免充满偏见;

同时,也令我想到一本书:美国当代学者珍妮弗·埃伯哈特《偏见》。

恐惧和愤怒,不等于事实

书中谈到,那些令人恐惧、令人愤怒的事,如果重复发生,很容易让人形成“线性联想”,形成一种定式思维。

例如曾有一段时间,很多人都对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客机,避之唯恐不及。

因为半年之内,马航先后发生两起客机空难:

2014年3月,马航MH370空中失联,之后神迷失踪——可能坠落到深海或者无人区;

同年7月,马航再次发生了MH17空难。

这两起空难,都是全员遇难,每一架飞机都有二百多人,无一生还。

举世为之震惊,一些遇难者家属放弃巨额赔偿,拒绝与马航达成和解,坚持要求调查真相。

但马航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法,尤其是失联的MH370,至今依然是个谜。

于是,一方面,各种离奇的猜疑,如“幽灵客机”之类说法,纷纷不胫而走;

另一方面,马航沦为“千夫所指”,其航班客机,也被不少人视为不归之旅,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书中也指出这样的事实:

无论之前多年,还是那两起空难之后,马航飞机的安全性,都无可指摘。

简言之,就是几年内的所有航班都安全抵达,这才是绝大概率。

如果是空难者的家属、朋友,对马航的愤怒,和创伤之后的恐惧,我们都可以理解。

但是,对于“吃瓜群众”,就没必要把这些情绪,揽到自己身上,甚至不断放大;

尤其是,如果因为出差之类,不得不搭乘马航客机,也大可不必为此而恐慌。

缅甸,仔细想想,大概也是同理。

该国拥有5000多万人口,“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加上长期贫穷、动荡,其中有某些参与诈骗的败类,并不稀奇。

但大多数人都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老实度日,营生合法,这显然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是必须去那里出差,多加些小心确有必要,但也并非“赴汤蹈火”。

而对于或许一辈子也不会和缅甸有任何交集的多数国人来说,对各种“缅甸有多凶险”的离奇故事,姑妄听之即可,没必要当回事,更不必“谈缅色变”

事实,往往不止一个样

“一个常见的偏见原因,是很多人只有一套‘事实模板’,比如认定所有的广告都是夸大宣传,或者所有的婚姻都是爱情坟墓……”

“但其实,事实往往是多样的,很多同样真实的情况,可能与你所认定的那套模板,大相径庭。”

——被骗到缅甸尤其是缅北,然后陷入人间地狱,被拘禁、殴打,甚至强暴、“噶腰子”,遭受百般压榨,从此再也难以回到家国……

这是很多人对缅甸的“叙事模板”——悲惨故事大同小异,无非是换个人名而已。

然而,也许你并不晓得,还有一些国人,之所以滞留缅甸,有着另一些大不相同的现实状况。

例如老家在四川南充的80后女子易某,近期被劝返回国。

易某有涉嫌吸毒的前科,一直找不到好工作。

她偶然听说在缅甸北部,能够挣到快钱,国内的前科也并不影响在当地的发展,于是,她在之前的6年里,先后7次偷渡到缅甸。

在缅甸,她未曾诈骗,而是从事按摩之类的工作,挣些钱带回家,然后再次偷渡过去。

她也曾遭遇险境,但不是被骗到黑团伙或者被噶腰子之类,而是偷渡本身的法律风险——每次偷渡经过边境,都提心吊胆;

她也曾遭遇缅甸的黑帮,有一次,在通过黑帮力量偷渡成功后,不甘心被黑帮狮子大开口勒索,和黑帮谈崩了。

而她所遭遇的后果,是被黑帮告发,因此被缅甸驱逐出境,灰溜溜回到国内,然后继续找机会偷渡……

直到近期,易某终于接受了家乡民警的劝返,表示今后不再偷渡,回乡开始新的生活。

易某之所以结束偷渡缅甸、闯荡缅甸的生涯,“金盆洗手”回乡,或许也和近期频繁传出的“缅甸危险事件”,不无关系。

然而,我们也从中看到,这个普通的“弱女子”,此前多次来缅甸闯荡,非但在当地毫发无伤,而且回国也从未受到任何阻挠。

和那些被诈骗团伙拘禁的故事,仿佛处在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像易某这样的偷渡到缅甸的人,还有不下千百,近期各地有关部门,都纷纷劝说他们返国。

——这些,也是缅甸的一部分事实。

有人选择性地看到很多类似易某的人,觉得自己也可以到缅甸闯荡,甚至不惜通过非法手段,完全无视其中的风险;

就像有人只留意那些关于缅甸的、骇人听闻的“风险故事”,将缅甸妖魔化,甚至担心毗邻缅甸的其他国家(如泰国),也非常不安全……

二者都是以偏概全,所自以为的缅甸,都并非客观事实的全貌。

警惕偏见背后的“心魔”

平心而论,上述道理都不难懂,但有些人依然会坚持自己的偏见,继续经常把缅甸说得既神秘又恐怖,以散布耸人听闻的无稽之谈为乐……

书中谈到了类似现象,并表示,很多偏见都包含了“故意装睡”,故意坚持偏见,是为了固化对某些人群的歧视。

那些无视很多相反事实,甚至即使在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之后,依然“坚信”黑人智力不如白人的种族主义者,就是此类典型。

如果消除的偏见,也在很大程度上,让“临深为高”的自我优越感,从此不复存在:这是很多人都在所难免的心魔。

为此,我们也有必要扪心自问,当把缅甸骂得一塌糊涂,或者对一些同胞的“缅甸遇难记”津津乐道时,内心深处有没有某种程度的幸灾乐祸?

尤其是,有没有由此获得“相比之下,我还算不错”、“还是我们这边风景独好”之类的自我优越感?

多一些对人性幽微——尤其是自己内心——的觉察,至少,就能让自己少一些“故意装睡”的偏见。

也能让形形色色的偏见,都在我这里,多一道滤网,少一些继续传播的推力,乃至添油加醋……



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请在右下角“点赞” “在看”

第一时间阅读文章

好看的人都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车读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