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味”越发变淡,究竟意味着什么?

小冠 风车读书
2024-09-08

春节又到了,小编祝福每一位读者:新春快乐,龙年大吉!

这一期,咱们聊聊过年。

说句有些扎心的大实话: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猛然回想起十来年前乃至更久远的时光,那些关于春节的记忆碎片,恐怕都难免泛起一些惆怅和慨叹——昔日浓郁的“年味”,已经一去不复返……

尽管年夜饭的大鱼大肉,只要你依然想吃,就比过去只多不少;

尽管回乡抢票,比过去容易了,不用提前个把月,就成天为“回老家过年”着急上火;

尽管新春的大长假,始终没有变,既貌似充裕,又倍感局促……

然而,时代变了,尤其是“人心”变了,年味也必然“变味”了。

其实,多年前的过去,也处于种种流变之中——包括大家对“年味”的感受。

当代民俗学者张志春,十五年前(2009年)首版的《春节旧事》,谈的就是这个问题,如今读来毫不过时,很多内容就像探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

春晚收视率下滑,有啥不好?

在本书出版的2009年,新春“年味”的一个显著变迁,是“全国大一统”的央视春晚,收视率明显下滑。

始于1983年的央视春晚,在绝大多数当代国人的记忆中,堪称“中国年”的一个代表符号。

最初的几届春晚,尽管舞台简陋,但一直被誉为难以超越的经典。

那时的春晚,是改革开放的风向标,一度被禁止的邓丽君歌曲,出现在春晚的舞台。

此后,风气为之一变。

曾被斥责为“靡靡之音”的港台流行歌曲磁带,理直气壮地热销于街头巷尾。

那个时代的新春,全国各地举凡有电视机的地方——无论是阖家团圆的民宅,

还是夜间加班的单位——春晚都是众人的目光焦点,收视率接近100%。

观众和节目组之间的距离,也贴近得出奇:

有个首钢工人,大年三十加班工作,错过了自己的最爱——马季的相声。

他在干完手头的急活之后,一个电话打到了春晚节目组,偏巧,接电话的正是说完相声、在后台休息的马季。

马季听到“抱怨”,立刻回答“我就是马季”,随后,在电话里花了十多分钟,把刚在春晚舞台说完的那段相声,专门为那个错过节目的观众,重说了一遍。

——这样的佳话,这样的年味,可谓空前绝后:

放在如今,谁敢想象大年三十打电话给春晚剧组,能偏巧和TFBOYS或者岳云鹏这样的大咖通到话?

“机制更加‘完善’,却难免丧失草创时期的野性活力,步入僵化、沉闷,无法创造惊喜,也失去了自我突破的空间: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春晚只是冰山一角。”

不过,书中也谈到,春晚的超高收视率,背后是娱乐节目的匮乏,乃至生活的匮乏。

那个年月,一边看春晚一边吃着的年夜饭,带鱼、炖肉之类,是一年到头都很难得的美食。

除了春晚,也没有什么其他选择——哪里像在互联网时代,从欧美大片到日本动漫再到各种网游,可选项之多,令人应接不暇?

所以这些年,依然守着电视机,从头到尾看完春晚的,往往是怀旧的老年人。

至于年轻些的,可能边看春晚边刷手机,也可能索性连电视机都不看,一如既往地组队打王者,或者看贺岁片,也可能出去旅游……

“春晚的收视率下降,可说是‘年味’从举国划一,变得越发多元多样、多姿多彩。”

无论你如何看待这个事实,反正,如果让你回到没有网络,过年只能看春晚的往昔,恐怕你根本无法忍受。

这未尝不是时代进步的一个注脚。

“过年,一定要阖家团聚吗?”

今年春节,除了回乡团聚之外,还有更多人选择不一样的方式过年。

出境旅游的订单,较之刚刚全面“放开”的2023年春节,增长了388%。

至于国内的特色旅游,例如冰雪主题的运动,订单也超过了去年同期的160%

那些过年和朋友溜冰滑雪的,很大比例并非当地的居民,而是不远百里千里慕名赶来。

他们选择在异地游玩,而非回老家,和老爹老妈、七大姑八大姨们团聚。

这种情况,如今越发普遍,包括众多老一代人,思想也在转变。

而在本书问世的2009年,上述现象尚属新兴事物,在一部分年轻人中颇为流行,在社会各界颇多争议。

作者就此专门采访过一些过年不愿“阖家团聚”的年轻人,记录了一些典型的声音:

“过年被关系不咋地的众多亲戚盘问‘有没有男朋友’之类,简直是地狱,我受够了。”

“我一年到头天天可以去父母家,可以串亲戚。过年难得有一周长假,如果继续宅在这个城市,不出去玩玩,我觉得太可惜了。”

“我的很多亲戚都混得不错,而我混得不太好,过年回去被他们看笑话,何必呢。”

“我和爹妈很容易吵架,春节回老家,我在自己房间打游戏,他们串门我不跟着,家里来人我就去网咖。各让一步,海阔天空。”

——上述种种做法,这些年来,已经从偶然的个案,变成当代年轻人的一种主流。

于是,我们一边享受“可以挣脱传统”更大自由,一边又可能感慨“过年的感觉,和之前大不相同了”。

毕竟,我们都是传统和未来的混合体,经常难免自我矛盾。

大概,也正如书中的所言:

“将来,比我们更年轻的一代,会对春节的年味,更少一些怀旧,更多一些自主的选择和创造。”

不必拘泥往昔,但要留住往昔的印记

对于“年味”的变迁,书中的建议是:

一方面,对‘年味’的种种传统,都不必拘泥固守。

“包括新年本身,也并无什么特殊,无非是地球绕着太阳又转了一圈,在转到某个角度的日子,大家庆祝一番。”

而一方面,也要铭记往昔——让曾经的年味符号,留下永久的历史记忆。

新春阖家团圆、张灯结彩的老照片,也许其情景再难重现,但无论如何,都是未来的珍贵资料。

还有一些地方的新年特色活动,例如舞龙、舞狮、新春社戏、宗族祭祖之类。

随着年轻一代的观念变迁,断代失传,在所难免。

但是,在濒临失传的当下,需要社会各界,从中“抢救”出更多的精粹资料,加以整理。

“我们在抛弃种种不合时宜传统的同时,也有义务把曾经辉煌过的印记,尽可能长久地保留下来,让后人看到。”

——不止是‘年味’,其他种种不断流变的传统,也同样如此。

至于你我普通人,但愿每个人都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年味’,这便是最好的祝福。



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请在右下角“点赞” “在看”

第一时间阅读文章

好看的人都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车读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