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一流大学,政府真的能打造出吗?

老马杂谈 老马杂谈 2022-01-23



2015年11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下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政府十多年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热潮即将跃上一个更为波澜壮阔的发展新阶段。为让十三亿人民开心,国务院《总体方案》还提出了如下雄心勃勃的大学发展指标:


“到2020年,我国部分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前列;2030年,我国若干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50年,中国整体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面对中央政府积极推进“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刺”的最新宏伟目标,“世界一流大学,政府真的能打造出”这一超级疑问不禁油然而生。和中国GDP借改革开放东风在2010年一举跃居世界老二一样,中国大陆的高等教育近十余年来也出现了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据目前权威的QS最新一期《世界大学排名》显示,共有4所中国大陆高校入选世界前100名,其中清华、北大分别位列第25和第41名(2011年分别为47和46;2012年分别为48和44;两大学却未能进入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按学术指标评选出的世界百强大学最新排行榜),7所中国大陆高校入选世界前200名,20所高校进入500强。但中国大学在招生人数、学校规模、学科及院系设置方面急剧膨胀的同时,至今仍无望解决“钱学森之问”、“软实力虚弱”和“诺贝尔奖之困”等教育难题却也成了十三亿中国同胞人所皆知的事实。

“政府管天管地管空气、管人管物管思想”特色状况,在今日中国已是不争的现实,但政府连年来用“产业化、精英化、通识化、普及化、航母化、985及211工程” 等形形色色的政策利器法宝以图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却至今难见善果甚至不断招引世人诟病的现实也已成了不争的事实。鉴于大学问题多多,十多年来海内外知名学者邹承鲁、丘成桐、刘道玉、朱清时、杨东平、熊丙奇、谢泳、张玉林、陈丹青、郑也夫、饶毅和施一公等先生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大声抨击,殷切呼唤货真价实高教改革的尽早问世。如今在中国高等教育“重病缠身、良方无着”的特殊状况下,雄心勃勃的政府却提出了更加“高大上”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新指标,让人不禁疑窦重重,难道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要求及评价标准真的要比国内低很多吗?


世界一流大学是有严格办学要求和评价标准的。目前国际公认的最重要评价标准是:一、拥有世界一流的教授队伍;二、拥有一套支持教授队伍培养人才、进行尖端科学研究的体制及政策(软环境);此外还有“全球同行学术评价”、“全球雇主评价”及“师生比例”、“国际师生比例”、“重要论文”数量等诸多量化指标。目前的世界一流大学基本都是研究型大学,且绝大多数是私立学校,如美国某年按教育与学术水平所做的大学质量评比(完全非政府行为)榜上前10名中,只有2所是公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执安州立大学),其余8所皆为私立大学(如普林斯顿、耶鲁、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杜克、康奈尓和加州理工)。如按综合质量排名次,位列前10名的两所公立大学则会排在20名之后。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即使是对自己完全出资的公立大学也仅仅具有“校长提名”、“资金分配”和“规则监督”之类的有限权力(美国联邦教育部还是1974才设立的独立政府部门);各类大学均由教授会和董事会负责具体运转监督,几乎看不到政府公权力的影子。在教授和教学绝对主导大学的理念体制阳光沐浴而非政府的领导指导下,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全球的科学、文化、法律、政治、经济、贸易及工业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大量的杰出贡献(如大量世界前沿性、首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迄今为止,世界一流大学共有400余位教师获得了诺贝尔奖。

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已经明表达,普通大学只是作为提高全民文化水平的场所,为年青人教授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学生走上社会后的学习与工作方法,而世界一流大学则以自己的学科、学术理论和研究之长,为社会培养输送精英学子,推进国家和社会的大幅度进步,典型案例如:作为最早现代大学的牛津和剑桥,有力推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和代议制;起源于德国的研究型大学促成了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领先地位;欧洲大学理念在美国的传播,造就了哈佛、耶鲁、麻省等一大批名牌大学,让“牛仔美国”得以迅速崛起而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清末民初移植于欧美的清华、北大、复旦、南开及同济等现代大学则为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贡献了大量优秀卓越的现代知识分子。


笔者最后提出自己的若干疑惑和警示如下:


· 在年年大力倡导“小政府,大社会”、放弃“全能政府”理念建设“责任政府”的大趋势下,政府全面而直接地领导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如此多的精力吗?于法于理有据吗?


· 自改革开放伊始至今,中国的大学在越办越大的状况下,究竟为自己的国家为世界为人类做出了哪些“前沿性”、“前瞻性”和“首创性”的科学技术贡献?


· 世界一流大学大学的特点绝不是大校园、大楼房、大广场、超级大门和超大规模的师生员工队伍,更不是让人惊羡的行政级别和官衙气派,大学的全部宗旨其实只有短短的四个字—“教书育人”。


·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多年磨难与折腾、百废俱兴与重修旧制道路尚未走完的情况下,又要用“跨越式发展”的老套路,用确定的计划和时间表去攀登“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高峰,与我们倡导宣传多年的实事求是原则相符吗?


    世界一流大学能靠政府的意志在计划的时间内打造出来,无论你们信还是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