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 务头子”张道藩的文化趣事四则
“文革”停学在家休闲期间,在几本破旧的“封资修毒草书”上就知道了张
道藩这个大名鼎鼎的国民党反动派“文化特务头子”,当时对他的真实情况也不甚了了,只感觉到他一定是个很文化但也很会配合反动政府欺骗蛊惑劳苦大众、手上同样沾满革命者鲜血的“反动分子”。“文革”之后尤其是新世纪后,再重新细读张道藩,发现他竟然学识深厚且兴趣广泛,身居高位的同时还是一位民国时期的著名文艺理论家。欲识其真面目,且先阅其以下的人生简历:
张道藩,1897~1968,贵州省盘县人;自幼即聪明好学,1916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1919年底即留学英国,1921年考入伦敦大学大学院美术部,成为该院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留学生。1922年冬经陈立夫介绍在伦敦加入中国国民党,次年当选为国民党伦敦支部负责人。赴德国旅行期间,获悉徐悲鸿也在柏林,便急匆匆地前去拜访这位艺术上的同道。后又入英国维多利亚公园学校、克乃佛穆学院、伦敦大学思乃德学院及巴黎最高美术学院继续深造。
张道藩加入国民党后,逐渐成为政学系的骨干人物。历任广东省政府秘书、贵州省党务指导员、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组织部调查科科长、南京市政府秘书长、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其间曾协助杨振声校长成功处理了部分学生入学考试成绩造假事件)、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交通部常务次长、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内政部常务次长、“国民大会”选举事务副总干事、教育部常务次长、中央社会部副部长、中央政治学校校务主任兼教育长,中央宣传部长、海外部长、第一届“立法委员”;赴台后,奉命进入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参与策划推动国民党的改造工作,并创设“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兼任中国广播公司董事长及《中华日报》董事长。1952年10月当选第四任“立法院”院长,主持院务近10年。
1932年张道藩与叶楚伧等成立了中国文艺社,1934年组织了公余联欢社话剧团,翌年又创办了当时大名鼎鼎的国立戏剧专门学校。1938年张道藩于武汉发起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后又兼任教育部教科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电影企业公司董事长、南京市文化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中央训练团民间艺术训练班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47年又组织成立了“国际文化合作协会”。
让人惊叹的是,张道藩除了文化艺术及文艺理论外,还是一位积极身体力行的国民革命战士。1926年,张道藩由欧洲归国后,随即奉国民党及广州革命政府之命,偕黔籍战友三人赴贵州省宣传三民主义思想理论,秘密发展国民党组织。被贵州军阀周西成抓捕后遭受了严刑拷打,但他始终拒绝交出与广州及南京联络的密电码。后经当地辛亥老人保释逃离贵州。
张道藩鲜为今人所知但却轰动过民国朝野的文化趣事有如下四则:
一、1942年2月初,张道藩以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身份陪同蒋介石夫妇访问英属殖民地印度。在抵达印度的第一站加尔各答当晚,张道藩在当地官员提供的一本《印度年鉴》中发现原先中国政府及媒体称甘地和尼赫鲁领导的政党为“印度国民党”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印度当时确实有一个小政党名为国民党,但此国民党绝非甘地尼赫鲁的政党,正确译名应该是“印度国民大会党”。次日早晨,张道藩即将此情况禀报给了蒋介石。蒋弄清原委后立即安排电告了国内的外交及宣传部门。
二、2月13日,蒋介石由英国总督安排视察北部边境及要塞,最大在野党领导人尼赫鲁及女儿等则陪同中国代表团的王宠惠、张道藩及驻印度总领事保君健一行游新德里近郊的哥托米拉景区。在景区一古塔前的大草坪上,东道主尼赫鲁突然热情地表示自己要为中国客人表演特殊节目,言语间即脱去了外衣,只穿白色内衣跳起了印度绝技—纳顶(以头和双手着地,身体倒立做360度旋转,其女儿英迪拉为老父如此的冒险甚至都流下了眼泪)。表演完毕尼赫鲁又邀请中国客人表演一个节目,王部长和保总领事都连连推辞,张道藩见状,为了不扫主人的兴,随即表示自己愿意献演一节目。他脱去外衣,在草坪上表演了中国喜爱的“鹞子翻身”(双手着地倒立侧翻一周再循环一周),表演完毕,在场的印度人与中国人纷纷鼓掌道谢,英迪拉也破泣为笑了。
三、在英国驻印总督即将为中国政府代表团举办的欢迎宴会前夕,中国代表团突然发现印度乐队准备演奏的中国国歌竟然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国歌”。此疏忽几乎难倒双方的所有人,具有相当音乐功底的张道藩随即提出了他的特殊解决办法:他在印度乐队前放声高唱中国国歌,让其乐师记下乐谱,再由他校正音符与节奏,随后再监督印度乐队多次演奏练习,到晚宴前印度乐队已经很熟悉中国国歌了。
四、在总督府晚宴上,印度著名歌唱家演唱了精彩的歌曲后,主人又热情邀请中国客人表演一个节目,在中国政府代表团官员们尴尬推辞之际,张道藩则主动起立,为全体与会者引吭高歌(清唱)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歌曲《满江红》,歌毕,全场随即掌声雷动一片。
张道藩一生中除发表大量文艺理论及时政文章外,还完成了《近代欧洲绘画》、《我们需要的文艺理论》及《三民主义文艺论》等数部著述;还有根据其本人在贵州宣传国民革命期间的亲历事件所创作的电影剧本《密电码》,以及晚年所撰写的回忆录《甜酸苦辣的回味》。
1968年6月张道藩病逝于台北,终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