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哈佛三杰”吴宓大师的喜悲人生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大师合影(右一为吴宓)
1950年代开始,民国著名的国学文学史学大师兼中国比较文学前驱吴宓先生的大名就开始逐渐淡出了国人的视野,直至销声匿迹甚至还沦为“反动学术权威”、可怕的“残渣余孽、孝子贤孙”及更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牛鬼蛇神”。自雨过天晴后的1990年代初开始,一些民国历史研究者及自媒体作者终于开始关注起这位民国时期曾经大名鼎鼎但一生又充满着喜悲故事的“大师级”人物了。
吴宓,本名吴玉衡,又名吴陀曼,字雨僧,1894年~1978年,汉族,陕西省泾阳人,出自吴家西院。
1907年,13岁的吴宓即受教于陕西省三原宏道书院,开始深 受关中学派理论思想熏陶,与于右任、张季鸾同为“关学”之余脉。
1911年,少年吴宓考入了北京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班。第二年春清华学校因清廷倒台,国家改制而暂时休学,遂赴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在校期间,北方“乡下人”吴陀曼同学,曾被一些“小洋奴”同学用偷偷写在黑板上的贬损名称“糊涂men”所揶揄讥笑,但这丝毫不影响其横溢的才华及优异的成绩,但他也决定从此用“吴宓”而不再用“吴陀曼”作为自己的别名与笔名。
1917年,23岁的吴宓赴美国留学,最初攻读新闻学,次年改读西洋文学。先在弗吉尼亚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次年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运动领袖白璧德教授,研习比较文学、英国文学和哲学,于1920年及1921年分别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与陈寅恪及汤用彤二位才子同学并称为“哈佛三杰”;留美十年间他对19世纪英国文学尤其是浪漫诗人的研究下了相当功夫,也发表过不少论著。
1930年~1931年,吴宓游学西欧,游历过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及德国,并在牛津大学及巴黎大学从事学术研究。
1921年~1949年他先后执教于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重庆相辉学院、勉仁学院、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及西南联大,曾经担任清华及西大国学研究院主任、外文系主任;其间还曾兼任过北平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大学及重庆大学教授;其间还创办或主编过《学衡》、《大公报》及《武汉日报》等多家知名杂志。
1940年代,早在1920年代即在哈佛大学发表过《红楼梦新谈》、以后又用中英文发表了论文《石头记评赞》、《红楼梦之文学评价》、《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红楼梦之人物典型》的著名“红学”家,吴宓还曾在昆明、贵阳、遵义、成都、武昌及汉口多地发表过《红楼梦》专题演讲。
中西学问贯通却抵制白话文运动的吴宓在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创办期间,受校长曹云翔的支持,聘请了当时号称“五星聚魁”的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及李济等多位大师级人物来院任教,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术业有专攻的学者,知名者如钱钟书、季羡林、徐中舒及高亨等。
1930年代,吴宓应正中书局之邀担任总校,主持校译了《袖珍牛津英汉双解字典》;于1935年在中华书局出版了《吴宓诗集》(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1956年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世界历史及文学类书籍738册译出书名、再附上作者简历及内容提要,捐赠给了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现西南大学图书馆)。
1949年,岭南大学陈序经校长力邀吴宓赴广州与其好友陈寅恪先生继续同事,教育部杭立武部长聘请他赴台担任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其女儿则建议他去清华大学重执教鞭,而固执己见的吴教授却出人意料地接受了重庆相辉学院外语教授的聘请,奔去了偏僻西南并兼职于梁漱溟先生在北碚开办的勉仁学院。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运动后,两学院均被撤销,吴宓又先后任教于四川教育学院和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担任过历史系及汉语言文学系教授、院务委员、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重庆市文联常务委员,市文联古典文学研究会副主任及四川省政协委员。
一生中曾经讲授过英语、英诗、翻译、英国散文、欧美文学、古典文学、比较文学、西洋文学名著、英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中西诗韵格律比较、中国旧诗及旧小说研究、世界史及世界古代史等多种课程的吴宓教授,还于二十世纪50及60年代,陆续编撰了《世界通史》、《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名著选读》、《中国文学史大纲》、《汉字字形、字音沿革(发展变化)简表》、《简明英文文法》、《法文文法》、《拉丁文文法》等大量讲义和教材。
至“文革”狂潮袭来,吴宓教授立即成了西南师院批斗的头号“罪人”,以多种罪名被赶进“牛棚”,再遣送梁平县农村劳改,受尽了诸多磨难。76岁的老人干不动重活,还被架上高台批斗示众,头晕眼花直打哆嗦时竟被革命小将推下来跌断了左腿。之后又遭到“断教书、断工资、断水、断饭、断洗澡”之无尽的折磨与蹂躏;腿伤稍有好转,红卫兵小将随即命令其继续打扫厕所,认真改造世界观。
1971年病重,吴宓教授的右眼已完全失明,左眼的白内障也发展得十分严重,师院革委会领导只好同意他回重庆养病。1977年他已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只得让其胞妹吴须曼领回到陕西的老家,他终于得到了妹妹的照顾,终于在历经十年磨难后开始享受到了一些家庭生活的温馨。1978年1月17日大师不幸病逝,终年84岁。1979年8月吴大师虽获得了平反昭雪,但这时的他却再也无法舒心一笑了。在大师离开心爱世界的弥留之际,没想到他呻吟出的呓语竟然是令人如此心酸的一句:“给我水喝,我是吴宓教授!给我饭吃,我是吴宓教授!”
1981年1月17日,一代大师吴宓教授的骨灰由其老妹妹吴须曼女士亲自移送至安吴堡,安葬在白雪覆盖的嵯峨山之阳。
集“保守与浪漫、新派与旧派”对立情结于一身的吴大师曾经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过这样一段:“吴宓,一介平民,一介书生,常人也;做学问,教书,写诗,均不过中等平平。然宓一生效忠民族传统文化,虽九死而不悔;一生追求人格上的独立、自由,追求学术上的独立自由,从不人云亦云”。
或许正是出于这种独立思考刚正不阿之精神,才让“眼盲心明”的吴宓教授敢于在“批林批孔运动”最红红火火时公开吼出了“头可断,孔不可批”的铮铮之言,并因此遭到严厉批判,还与梁漱溟和容庚二教授一起被戴上了“死不悔改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特大黑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