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明朝皇帝的“大跃进”
巨碑的碑身(右)与碑额(左)
中国人特别喜欢大(如地大物博、大中华、大一统、大生产、大革命、大批判、大辩论、大字报、大串联、大联合、大会堂、大话某某、大广场、大酒店、大学城、大思维、大手笔、大开发、大干快上、大好形势和“好大喜功”、“大谬不然”、“大而化之”、“大逆不道”及“大器晚成”等话语及成语)。
而中国人热衷一切主题的大跃进情结(后来更名为“跨越式大发展”,创始人估计为原铁道部长刘志军)则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渊源,看看南京东郊阳山明朝皇帝朱棣下旨建造的那座超级“圣祖圣德碑”,你就会出自内心地相信上述结论了。
明成祖朱棣以“燕王”身份夺得亲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后,因“弑君窃国”恶名自然遭到全国臣民的一片不满、不屑甚至怨恨。为安抚人心,消弭怨气,谋求政治稳定,朱棣皇帝除了成立东厂、西厂及锦衣卫等特务机构严密监控朝野贰臣异心之人外,还决定采用“大手笔”加“大跃进”方式在南京为父皇朱元璋大兴土木建宫建陵,并决定在东郊的阳山皇家采石场建造一座命名为“圣祖圣德”的旷世巨碑,以彰显自己对父皇的敬孝之情。
选定的阳山巨碑总高度达78米,总重量达31167吨,由6000吨的碑额、9000吨的碑身和16000吨的碑座三部分组成,其中的碑身高度竟达49.4米、厚度4.4米,宽度10.7米,(组成巨碑的三块硕大无比的巨石已被工匠们初加工成了毛材),当时若已有世界吉尼斯大全,这座规格史无前例的巨碑绝对堪称当之无愧的首选作品。
为顺利完成皇上下达的“天下第一碑”特殊任务,有关部门迅速制定了“大干快上”的工程实施计划,从全国调集了近十万名能工巧匠及家属,自带粮食工具铺盖齐聚在阳山采石场,在众多太监官员“监理”和兵卒的严厉指挥监督下,“战高温斗严寒誓夺高产”,力争按期按质完成此项意义无比重大的“皇家献礼工程”。
至于规格如此巨大的石碑如何运输到十几公里外的明孝陵前,有关部门官员集思广益精心研究后,一致决定采用在北京地区建故宫时已成功实施过并经皇上恩准的“浇水结冰拖滑法”运输方案,没有一位臣民或专家胆敢指出南京和北京因冬季气温存在巨大的差别,结冰拖运方案是完全不可行的。
当时好像也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奋斗精神,为保证工程进度,皇家监工对工匠们的劳动考核严厉到了极致。工匠每天下班时,必须把自己当天凿下的碎石用袋子装了送交监工称量,不符合规定者立即砍头,不久工地附近荒野上布满了数以万计的坟墓,“坟头”从此也成了那里的地名并延续至今。
经过全体军民13个月披星戴月的艰苦奋战,巨碑三部分的主体工程顺利完成也及时向朝廷报了喜,并准备进入精工细琢碑身图文的“二期工程”阶段。
但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此时已经基本站稳了脚跟的朱棣皇帝似乎也改变了政策,决定把全国的工作重心调整转移到自己北京皇宫(明故宫)的扩建改造上,朝廷必须集中全国的人财物办更宏大的大事,很可能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南京“圣祖圣德”巨碑工程因此就只能黯然下马停工了,任三块巨石躺在茫茫荒野中风吹雨袭了(近年已建成了收费参观的“阳山碑材”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