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晒晒“一战名将、纳粹奶妈”鲁登道夫

老马杂谈 老马杂谈 2022-01-23


近年来,民间甚至也包括一些史学界人士,在评论评价历史人物时,普遍存在着“只看大局大事”、“以偏概全”及“成败论英雄”不正常现象,而“以小善掩大恶”之类的异常现象就更是甚嚣尘上甚至泛滥成灾了,近十余年来的典型者如轰轰烈烈的“帝王文学艺术热”。笔者认真关注二战及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已数十载,也阅读了许多记述这段历史的书籍文章,今天就专门来晒晒曾经大名鼎鼎的“德国一战名将”鲁登道夫将军的真实面目。


埃里希·“冯”·鲁登道夫(其中的贵族姓氏“冯”是1917年他因战功显赫被德皇授予贵族封号后才加上的),生卒于1865.4~1937.12,籍贯原德意志第二帝国波森市(今属波兰国波兹南),家庭出身普鲁斯破落小地主;本人学历德国陆军士官学校及柏林军事学院;


任职经历及职务军衔:第39明火枪团(下级军官及指挥官,1883年)、帝国总参谋部(参谋及训练动员处处长,1904年)、第85及第14步兵旅(旅长,上校,1913年)、第2集团军(副参谋长,少将,1914年)、第8集团军兴登堡部(参谋长兼合伙人,1916年)、帝国总参谋部(1916年,副总参谋长,同年晋升为帝国步兵上将军衔,与兴登堡总参谋长一起成为军政权力甚至高于威廉二世皇帝的“帝国陆军最高指挥部”实际领导人);

个人军事与政治业绩:参与帝国“施尼芬作战计划”的修订、上书德皇扩军30万计划、支持“无限制潜艇袭击”战略从而刺激美国参战、1917年被德皇授予贵族爵位、安排专列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回国、与革命后的新政权密商停止媾和稳定东线战场、策划并指挥了导致76万德军伤亡的欧洲西线“皇帝攻势”最后一役、战后创造并积极宣传“德国一战败于刺刀在背”及衍生出的反左反犹理论、为推翻软弱无能的魏玛共和国政府不遗余力地策划组织了1920年的“卡普政变”、再与他发现的“千里马”希特勒联手发动了1923年的“啤酒馆政变”、参与了1925与兴登堡竞选总统活动;个人作品与著述:回忆录《我对1914~1918战争的回忆》、《总参谋部及其问题》及《总体战》等。


1918年秋,鲁登道夫将军在其策划的“春天攻势”反击战(又称“皇帝攻势”遭遇惨败后,原本强势无比、求胜心切、还于1917年策划成立了“祖国党”积极反对任何“议和”行为的他,显然是因为个人“大起大落、反复无常、歇斯底里、刚愎自用”性格所驱使,又突然变成了帝国军方高层中的“求和派”重要代表人物。在9月举行的总参谋部会议上,他滔滔不竭甚至歇斯底里地指责除他自己之外的任何人均对战争失败负有责任,直至昏厥倒地,令所有与会者尴尬不已;他还一厢情愿地曲解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的“15点停战意见”,认为其对帝国体面退出战争有利,但又强烈拒绝了美国“无条件投降”的关键意见。9月29日,德皇终于收回了“帝国陆军最高指挥部”的特殊权力,战略大师鲁登道夫于10月辞去了总参谋长职务。


1918年11月初,德国本土水兵“武装起义”,全国爆发“11月革命”后,虽不勇敢但却很机智的帝国军人鲁登道夫将军急急忙忙化妆逃亡去了邻国瑞典,隐姓埋名于乡村居所认真撰写自己的“战争回忆文章”,还迅速总结出了最新奇也最有可能被自己同胞所接受的德国战败原因结论——“刺刀在背说”,他言之凿凿地告诉德国人,帝国战败的最大原因,是帝国正在苦苦作战时,被“里通外国”的左翼政治家和“唯利是图”的犹太人在其背上狠狠捅了一刀。鲁登道夫的高论很快即在失望无比的德国人中传播发酵并酿造出了被纳粹主义奉为至宝的“反共反犹”、“种族优越论”及“生存空间论”。

1919年2月,鲁登道夫回到德国后,随即借助自己在一战中形成的显赫名声,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反共和国政府活动,他到处声嘶力竭地宣传“只有军事独裁方式才能让德国迅速走出战败危机,才能让德意志帝国重新强大”。除积极参加保皇党和极右翼人士组织的“民族俱乐部”活动外,他还于第二年(1920年)策划并操纵其旧部吕特维兹将军领导的6000人“爱尔哈特旅”在柏林发动了军事政变,成立了所谓的“国民政府”,逼艾伯特总统及古斯塔夫总理逃离首都。因社会民主党及工人团体组织大罢工反对,“国民政府”于4天后即被解散,但在其短暂的“执政”期间,却有200余反对者以“紧急状态”名义被处决了。


之后,58岁的德意志老伯乐鲁登道夫将军在繁忙的斗争中偶然发现了希特勒这匹与众不同且有着大量相同政治理念的“千里马”,并用自己的显赫身份及在上层社会中的重要人脉关系为其站台宣传,施以积极的培养扶持。1923年11月8日,鲁老伯乐又自觉或半自觉地参与了希千里马及其纳粹党人发动的慕尼黑“啤酒馆政变”,并在事后的法庭审判中公开为希特勒等纳粹党人及纳粹主义辩护,洗白罪行。


1924年,鲁登道夫成为希特勒纳粹党推举的国会议员;1925年,他在与兴登堡的总统竞选中失败,终于退出政坛的鲁登道夫将军开始潜心撰写名为《总体战》的大部头回忆录,同时也对此前发现的千里马表示了严重的失望,他还公开斥责希特勒及纳粹党是“没有勇气的蠢货”,是“一群跳梁小丑和懦夫”;1932年底,当他获悉兴登堡总统有意任命希特勒担任总理时,还私下致电老长官表示了强烈的反对及可怕的预言。


估计是今后还有继续求教之需,千里马没有报复老伯乐,还在1935年鲁登道夫70岁生日时,率纳粹党重要成员不请自到,为其热情祝寿;1937年12月,72岁的德国一战名将鲁登道夫于巴伐利亚州的图青因病离世,他终于没机会再搭上希特勒更加凶猛锐不可当的超级战车了。元首希特勒亲率纳粹党政军大员前往吊唁,并为其举行了极其隆重的国葬。


对大名鼎鼎的德国一战名将,西非国家在赞誉之外其实早已有了不同的声音。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尔·布劳内尔在其《第一个纳粹》书中如是评价道:“埃里希·冯·鲁登道夫,二十世纪最具破坏性的二三人之一,几百万杀戮的制造者、希特勒上台合法性的确立者、二战的催生者,他让希特勒成为可能。


还有几十年前的一则相关评论说得更为一针见血:“坏人实则由更坏的人一手栽培起来的。


对于鲁登道夫将军的军事领导及指挥能力,德国历史学家霍尔格·赫维希则如是评说:“鲁登道夫的能力只能让他当好一个上校团长,或是辅助好一个集团军司令官而已。”


文化水平低下的笔者只想给鲁登道夫送上一个最通俗易懂的评价:纳粹的奶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