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尔及利亚战争,法兰西战略之殇

老马杂谈 老马杂谈 2022-01-23


二十世纪中叶,欧洲老牌殖民主义国家法国在二战结束不到十年,就打了两场结果均为妥协的尴尬战争——印度支那半岛的越南战争和北非洲的阿尔及利亚战争。根据对相关历史资料的充分分析评估,笔者认为印支战争因受强大的外部因素干扰,法国能以妥协及让步方式退出,至少也还能算一种“战略性退场”;而完全被自己“海外省”的“落后居民”缠打8年难分胜负后再全面妥协退出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则应该是法国“国家战略与政策”的一场巨大败战了。


阿尔及利亚位于非洲北部,北部濒临地中海,东与突尼斯及利比亚、西与摩洛哥为邻,整个南部与法属西非洲殖民地接壤,国土面积238万平方公里(自2011年7月南苏丹独立后已成为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土80%以上被撒哈拉大沙漠覆盖,境内蕴藏的石油矿产资源丰富;独立战争爆发前人口不足1000万。1830年6月被来自法兰西帝国的强大舰队攻克了国都阿尔及尔,自此沦为法国殖民,1905年法国军团又大规模进入撒哈拉沙漠地区,继而占领了阿尔及利亚全境。 

 

二战期间,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人拒绝了与法国维西伪政权的合作,并成了“自由法国”抵抗运动及“法国临时政府”最大的兵源、训练及粮草补给基地,有30余万阿尔及利亚人加入了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军”,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自由法国”及临时政府领导人戴高乐将军也公开承诺战争胜利后会给当地军人以优抚并给予民族独立地位。在二战中最早败北投降的法国无疑也因拥有大于其国土面积22倍且全力支持他的殖民地及在二战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在战后成了联合国五常任理事国之一。

二战结束后,法国迅速进入到了“第四共和国”延续十多年的特殊政治动荡时期,戴高乐也很快就因“政见分歧”而辞去临时政府总理赋闲在家潜心构思有关法国复兴与崛起的“戴高乐主义”,因此一轮轮政府中非但没有人再记住或关心对殖民地尤其是“海外省”阿尔及利亚的承诺,而且还对巨大殖民地的存在与利用价值继续表现出极大的迷恋心态。


1945年8月,因呼吁法国政府兑现“战后优抚”承诺无果而怒气冲天的阿尔及利亚退役军人在大量“基本认同法国并希望能享受与法国公民同等待遇及权利”同样无果的阿尔及利亚民众支持下,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抗议活动,但却遭到了法国政府及“海外省”军政当局无情且野蛮的武力镇压,造成了极严重的人员伤亡。阿尔及利亚“海外省”的温和派反对者及广大民众终于明白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法国白种公民”,只有用枪用刀才有可能争取到他们梦寐以求的政治经济权利。愤怒无比的“海外省”居民于是开始频频举行各种形式的抗议活动,并秘密成立了领导机构“阿尔及利亚团结与行动革命委员会”,殖民地民众与宗主国之间的对立对抗与冲突开始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升级。


1954年的11月1日,阿尔及利亚地下反抗组织在东北部奥雷斯山区的塔吉夫特村附近杀死了一名作恶多端的法国殖民长官,打响了阿尔及利亚8年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枪,还组织3000余武装人员同时在全阿30多处突袭了法国殖民机构及军事据点;随后反抗组织还将秘密成立当年3月的“团结与行动革命委员会”升格为统一领导解放独立斗争的“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


对于如何应对处理阿尔及利亚“海外省”民众的武装起义,成年累月忙忙碌碌于“议会争论、修宪改法、内阁更替及印度支那半岛战败善后”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议会及政府高层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意见分岐。有人认为“应该从政治层面妥善解决殖民地历史问题”,代表人物如法国民族学家、阿尔及利亚总督雅克·苏斯戴尔等;有人则认为“在8年印支战争失利之后,法国必须在阿尔及利亚打到最后一刻”,代表人物如内阁孟戴斯·弗朗士总理等;此外还有手握军权、自成一体并强烈“指责政客出卖了他们”的军方。

最后,强硬政客和军方的意见占了上风,法国政府迅速从本土及科西嘉调遣运去了7万装备精良的部队,加上驻阿尔及利亚的5万军队,开始对“阿民族解放阵线”武装实施了陆海空一体化的大规模军事清剿及血腥镇压。但面对隐藏于北部广袤山区、以游击战形式活动且得到当地居民支持的反抗武装,现代化的法军却完全无法实现其“一举歼灭敌人”的作战计划。法军在不断调兵增援却无大收获的情况下,又耗巨资修筑了一条长达600余公里、由碉堡、铁丝网、电子监控装置、空军侦查机、炮兵据点、装甲车及地雷阵组成的“莫里斯防线”。


法国派驻阿尔及利亚“镇压叛军”的军队从1954年的12万人逐步增加到了1958年的80万人,而“叛军”兵力却在两年中从最初的3000人发展到1.5万人加11.5万民兵;到1957年其正规军已增加到了13万人,其游击活动范围也覆盖了阿全境的四分之三地区。


自以为是“战狼”但却久久难以取得辉煌战果的驻阿法国军队总指挥部,在一筹莫展情况下,终于开始屡屡“黑猫警长”了。1956年10月,驻阿法军在未请示法国政府的情况下,自作主张截停了摩洛哥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逮捕”了“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本·贝拉,此举引起摩洛哥国政府的愤怒抗议,也引来了国际社会的谴责声一片;1958年驻阿法军又派空军战机越界空袭了支持阿反抗军的摩洛哥国,引起严重的外交纠纷,并将原“居间调停人”完全推向了“敌人”一方;同年5月,获悉政府准备与反抗组织谈判的部分驻阿法军官兵发动兵变,表示对政府姑息敌人的抗议。1961年4月,法国驻阿外籍兵团第一伞兵团又发动兵变,以阻止正在进行中的“法阿谈判”。


1956年8月,“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统一了各类反抗组织,选出了领导武装斗争的机构——协调与执行委员会,通过了《民族解放阵线纲领》,修改调整了此前的战略战术,并开始向国际社会公开发布独立斗争信息,以争取广泛的国际支持。而这一年法国政府同意摩洛哥与突尼斯两殖民地独立的信息也大幅增加了反抗组织的斗志。1958年9月,反抗组织在埃及首都开罗成立了“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


由于法国政府长期缺乏对驻阿军队的有效指导与约束,驻阿法军在平定“叛乱”军事行动中任意实施反人道的“野蛮及无差别杀戮”行为,将殖民地警察及法军中的大量阿尔及利亚裔官兵推向了“敌人阵营”,更将反抗者原本只针对法国军警的袭击推向了对旅居阿尔及利亚所有“法国裔人士”的伤害。同时还引起了法国知识分子阶层与民众以及国际社会甚至美英盟国的强烈抗议。


1958年12月,戴高乐将军终结“第四共和国”担任了权力巨大的“第五共和国”总统后,开始安排与阿尔及利亚反抗组织的和解谈判,但在与反抗组织初期接触期间,精明的戴高乐总统还是批准了军方“边谈判边寻机歼灭叛军主力,半年内解决问题”的“沙利作战计划”,只可惜特不成器的驻阿法军最终没能完成任务。至此,戴高乐将军终于认识到阿尔及利亚问题的严重性了。


1961年初,喜爱用“公民投票表决”方式解决问题的法国人,以75%的赞成票同意阿尔及利亚独立。平息了驻阿外籍兵团兵变并重整了驻阿法军后的戴高乐总统开始紧锣密鼓安排“法阿和解谈判”了。双方代表在法国小城埃维昂经过认真的谈判之后,于1962年3月18日签订了全面终止战争的《埃维昂协议》,法国政府同意当年7月1日在阿尔及利亚采用全民公投的方式最后确定其“脱法独立”问题。同年7月3日,公投以“99%赞成独立”的结果揭晓,数月后,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新共和国把当年举行“武装起义”的11月1日定为自己的国庆节。


一场完全由错误政策引发、再基本由错误战略指导、延续时间长达8年之久的法—阿战争,最终给阿尔及利亚与法国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法国军人伤亡11.2万(其中阵亡2.5万),总计耗资3.5万亿法郎(其中1954~1956年间每天耗费的军费多达20亿法郎);阿尔及利亚反抗组织伤亡20万人,平民伤亡约60万人,公私财产损失则难记其数。


如此惨痛的代价真的值得吗?真的不可避免吗?难道不是法兰西之殇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