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民粹主义”的前世今生
民粹主义宣传海报
民粹主义(populism),比较准确的译名应该为平民主义、大众主义或人民主义,意指持此理论者所青睐拥护的一种政治与经济理念。该理念高调倡导平民掌控国家政治权力但平民或人民只能作为整体存在,推崇集体主义及平均主义,反对精英人物或贵族掌控政治但崇尚英雄及领袖崇拜,言论行为普遍趋于激进,拒绝任何形式的协商妥协。因此在任何一个高调标榜“人民主权”的政治体制中,如果政治家总是声称自己的一切言行都“代表”全体人民,从这个最基本的意义上来判别,他们都应该属于“民粹主义者”;民粹主义由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以“民族主义”及“爱国主义”的面目出现,因此“民族主义”及“爱国主义”在民粹主义问世后不久即成了它长期形影相随的两大“共生物”。
民粹主义的核心思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杨·威尔纳·穆勒在其《解读民粹主义》一书中对其核心思想进行了如下的归纳:反对多元主义,提倡集体主义;反对社会精英,尊崇平民领袖;穆勒同时还指出“民粹主义者总是会宣称,他们(而且只有他们)代表人民以及人民的真正利益”。同时他还说明“与传统观点相反,民粹主义者可以根据他们是人民独家的道德代表理论而参政议政;如果民粹主义者拥有足够的权力,最後他们会建立一个威权国家,并排除所有不被认为是‘人民一分子’的人。”科学家爱因斯坦则对其做出了如此的评价:“民粹主义是一种发育未全的疾病,它是人类的囊虫。”
民粹主义的表现形式:首先是国家主义,习惯以外来因素解释国内危机,以对抗外来威胁为理由抑制本国国民的自由,把本民族或国家的传统价值观与普世性人文价值观置于水火不容的对立状况,并以弘扬前者为旗号来抵制后者。习惯用运动方式推动群众性爱国活动,对“国家昔日辉煌”的怀念追忆及频繁重提民族国家间关系历史上的陈年旧账,都是民粹主义政治家凝聚“民众”的重要手段;二是极端平民主义,刻意解释甚至拔高人民客观的社会作用,以穷人的是非为是非(热衷采用全民公投解决社会问题),反对代议制民主及权力互相制衡,常常打出“人民”的旗号否定精英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知识越多越反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及“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均为其最具代表性的反智性话语);三是普遍非理性主义,反映在政治上就是普遍排斥既有的制度化及程序化政治,任意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推崇卡里斯马型(又称非凡魅力领袖权威型)政治制度,热衷以革命、暴力或极端手段推翻现存政权及制度,提倡“为正确目的可不计手段”(“杀夷寇灭洋人”、“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火烧、炮轰、油煎、砸烂狗头”及“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昔日革命口号均为其最典型口号);四是极端平均主义,积极鼓吹承诺“均贫富”及“国民高福利”,实现全民“财富均等”,放弃可执行可验证的“起点平等”(亦即机会均等),而一厢情愿地追求完全不现实的“结果均等”,因此“低价征收和暴力没收”等财产强制转移模式成了太平天国、纳粹德国、前苏联、阿根廷及红色高棉之类民粹主义政权的普遍行为;五是道德至上主义,民粹主义政治家认为道德与正义只存在于底层大众之中,而他们自己则是道德体系的“权威代表及最终解释人”,因此他们坚持认为“群众运动是天然合理的”、“群众运动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而“革命道德”则更高于一切的法律与程序。
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思潮、理论、理念和社会运动,最早起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沙皇俄国。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已经萌芽并开始发展,但非社会化的小生产方式仍占据着优势地位,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主持的“农奴制度改革”又流于形式且隔靴搔痒,因此大多数农民仍处于被剥削的贫困状态。因此一些追求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及大学生纷纷以大学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及赫尔岑等人的著述为理论依据,以社会学家彼得·拉甫罗夫及巴枯宁等人为精神领袖,以欧文·傅里叶及圣西门等人的实验为样板楷模,提出了“到民间去,解放农民,平均地权,建设平等和谐新社会”等新鲜口号。
年轻的民粹主义知识分子身穿农民服装,以“人民之友”身份成立各类民粹派小组(后来还成立了“民意党”等组织)在农民中间宣传革命思想,鼓动农民武装起义推翻沙皇政权,实现“均贫富“”伟大目标。他们认为,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农民而不是工人阶级,只有发动农民成立“模范村社”之类的集体合作组织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他们认为历史是英雄人物创造的,而“群氓”只能追随英雄人物行动。他们中也有人主张采用个人恐怖手段(如暗杀)夺取政权。“民粹派”在当时反对沙皇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他们的理论观点却既不为沙皇政权所容,其中的“自由主义民粹派”还同时遭到列宁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党的激烈反对。19世纪下半叶,民粹主义在北美和东欧地区也同时兴起(如美国西南部农民试图控制当地政府的激进主义行为及东欧农民强烈要求平均地权活动),以上活动均被认为是民粹主义的第一次高潮。
自20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刚刚走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巨大阴影的欧洲国家出现了普遍的经济萧条,失业失学、食品及生活用品匮乏、通货膨胀急剧等灾害严重困扰着多个欧洲国家的人民,各种形式的民粹主义浪潮随之席卷了欧洲大地,意大利出现了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试图以铁腕再现古罗马帝国的荣耀),德国、奥地利、西班牙、匈牙利、罗马尼亚及挪威出现了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全称为“国家与民族社会主义”),而苏联则出现了民粹主义的世界级新版本—试图消灭全球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只有共性没有个性的民粹主义互相激烈争斗博弈了20年后,整个欧洲终于又一次陷入到了二战的更大浩劫之中,希特勒德国民粹主义兼纳粹主义战车迅速横扫践踏了大半个欧洲及北非洲,连最初尚能平分秋色的前苏联很快也被拖进了二战的泥潭之中,并为此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远在东亚的日本国也不甘寂寞地及时启动民粹主义大潮,与德意结盟在亚洲肆无忌惮地推行其“大东亚主义”,出兵中国,挥师南亚。遍体鳞伤的世界最后只能请求一战后退回北美洲继续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再次挥戈出马,消灭了德意日法西斯同盟,全世界有开始重拾旧山河。
二战结束之后不久,因全球很快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与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之间的超大规模对垒及抗衡—“冷战”,民粹主义思潮只能暂时偃旗息鼓了一阵。自1950年代初,民粹主义又开始死灰复燃了。美国的“马歇尔主义”救了西欧国家后,中国、蒙古、北朝鲜及越南先后“社会主义”分田分地正忙了,美国旨在肃清苏俄间谍抵制共产主义渗透的“麦卡锡主义”、法国以“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为战斗口号的“戴高乐主义”以及阿根廷“倡导均贫富共繁荣”的“庇隆主义”也相继轰轰烈烈问世了。自二战结束到1991年“老大哥”前苏联轰然坍塌解体、冷战结束的这一段时间,史学界有人称之为“民粹主义”的第二次高潮。
自20世纪中叶开始,尤其是1990年代迄今,民粹主义又以截然不同的形式相继活跃在东西两半球,尤其是在拉丁美洲、欧洲和北美洲甚嚣尘上并成为全世界人关注的热门话题,从而形成了民粹主义的第三次高潮。其间先后出现了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发起的亚非“不结盟主义”、立志统一阿拉伯世界的埃及“纳赛尔主义”、坚持彻底净化穆斯林世界的“霍梅尼主义”、发誓打败美帝的萨达姆“泛阿拉伯社会主义”、标榜“全民共繁荣”的委内瑞拉“查韦斯主义”及念念不忘鼓吹奥斯曼辉煌与正义的土耳其“埃尔多安主义”。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是非功过及中东穆斯林战争难民移民欧洲问题,欧美国家又出现了“占领华尔街运动”、“反全球化主义”、“反精英主义”、“脱欧主义”及“反穆斯林化”思潮,知名者如在选举场上春风得意的法国“国民阵线”及其主席勒庞(脱欧派)、意大利的“五星运动党”及其党魁格里落(去欧派)及德国反难民政策的“选择党”(执政党基民盟及总理默克尔也及时调整修改了移民政策);当然积极要求修建美墨西边境墙的特朗普总统的言论行为也涉嫌民粹主义,但幸运的是在中产阶级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民粹主义的表现形式总体上还是温和守法的。
对于如何一言以蔽之地说明民粹主义的实质,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自问自答了一个问题:“假如有一艘大船,应该让每一个人来操纵船的航向,还是让专业受过航海训练有着丰富经验的人员来驾驶?我想大多数人应该选择后者。”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也很生动形象:假如一个人生了病全身酸痛,他自己并不知道身体的哪一个部分出了问题,如果糖果店老板给了他糖果,而医生给了他苦涩的药,在没有确定哪一个东西更有效之前,大多数人肯定都会选择糖果。其实对这两个简单问题的快捷回答应该已充分概括了民粹主义的实质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