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杰、民族英雄—卢作孚
1月16日,笔者第二次专程去重庆北碚区游览,再次探访了民国时期的中华人杰、著名实业家、经济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政治家、“中国船王”、“北碚之父”及民族英雄卢作孚先生留下的璀璨脚印。
卢作孚,原名卢魁先,别名卢思,1893.4.14—1952.2.8,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一小商贩之家;1907年,由于家境贫寒,14岁的他以优异成绩由相当于小学高年级的书院毕业后却再也无力升学继续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从此就只能完全依靠刻苦勤奋的自学(补习班及夜校)而汲取积累文化知识;1914年,时年21岁、仅有小学学历却无师自通的他受聘担任了合川中学的数学教师(其间还为学校自编了教材《卢思数学全解》,同时还参与了《合川县志》的编写);其后又历任《成都群报》及《川报》的编辑、记者、主笔、总编及社长。1910年,刚满17岁却满怀着忧国忧世忧民之情的卢作孚就秘密加入了孙中山和黄兴等领导的同盟会,积极参与四川省反清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及反袁世凯政府的“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他避难上海期间又受到了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的耳提面命及诸多教诲,并自此哺育了他从“革命救国”升华到“教育救国”再到“实业救国”的爱国救国博大胸怀。
从1920年代初期开始,27岁的卢作孚在走完了艰辛的“修身齐家”道路后又踏上了他的“治国平天下”之路。1921年,他受川军杨森师长之聘出任泸州永宁公署的教育科长,在川南地区积极推行通俗教育新政——办通俗教育会创办川南师范学校,聘请国内的知名学者主持校务与教学,积极传播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培养新式教育人才,为建设新川南呕心沥血;1924年他又应杨森督军之邀赴成都创办了民众通俗教育馆,在少城公园内建了陈列馆、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音乐演奏室、游艺场和动物园等现代化文化娱乐场所,还组织成都的许多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人才参与民众活动,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以求推动促进民智民德及民主科学观念意识的提高。
1925年,随着杨森在军阀混战中的败北,卢作孚的教育救国事业也无奈中断了。在充分认识到仅凭一己之力从事教育救国活动存在着难度巨大且实际效果甚微的局限性后,32岁的卢作孚毅然决定“弃教从商”,踏上了一条更为艰难但也更成功的“实业救国”之路。同年秋他离开成都返回合川,携手十余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积极筹办民生实业公司,期望把实业与教育两件大事结合起来推进,争取以更大的步伐和更高的效率来实现自己救国强国之宏伟理想。1926年初,他东筹西借凑了8000元启动资金,并自筹旅费300元亲赴上海外资造船厂订购了一艘70.5吨浅水铁壳轮船;同年6月他亲自去沪接船返渝后即召开了“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会,并及时开通了嘉陵江上的渝-合川航线,公司的第一艘轮船被他命名为“民生号”(作为民生公司第一创始人及总经理的他却没有享受一分股权,之后还是刘湘督军借了点钱让他购置了两千分之一的公司股权)。
1927年春,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因其超凡脱俗的人格与能力,又应刘湘省主席之邀赴北碚担任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峡防团务局局长,负责主持指挥峡防团部队的训练及沿江匪患整治清除工作;在刚柔相济清剿匪患恢复治安的同时,始终闲不下来的卢作孚又邀来得力助手、其胞弟卢子英在以北碚为中心的三峡地区大刀阔斧地开展了中国新乡村建设实验与实践,并取得了诸多非同凡响的硕果,将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长期为兵乱匪患贫困落后所严重困扰的川东小乡场北碚建设发展成了抗战期间名气堪比重庆的“现代新城”、“陪都中的陪都”、“小陪都”及“抗战文化中心”,复旦大学西迁落户的北碚实验区东阳镇夏坝村还成了川渝地区的“四大文化名坝”之一。
1929年,为借助卢作孚卓越非凡的经营、组织与管理能力,刘湘省主席又先后委派他担任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及四川省建设厅厅长。
到了1931年,在民生公司轮船总吨位发展到230吨、航线也从嘉陵江进入长江流域后(先后开辟了重庆-涪陵和重庆-上海航线),长期胸怀着“终结外国轮船公司垄断长江航运历史”夙愿的卢作孚又开始紧锣密鼓地为整合重庆长江上下游地区民营小轮船企业的“化零为整、统一川江”目标而不遗余力地四方奔走联络,到1935年,重庆长江上下游地区的14家民营小轮船公司通过平等的协商谈判后同意并入民生公司,这些严重亏损甚至濒临破产的小公司或以溢价出售自己的轮船资产,或以其资产折换股权成为民生的股东企业,民生公司的实力因此得以迅速的增长。同年,因四川民族航运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的大幅加强,再加上卢作孚在民生公司推行的现代企业管理措施和服务品质,长期垄断长江上游航运业务的英国太古、怡和日本及日清等外国大轮船公司终于彻底放弃了长江上游的航运业务;到1937年,民生公司已发展成了拥有各种轮船46艘、总吨位19182吨、总资产1200万元、员工近4000人的中国最大规模民营航运企业;是年,国民政府任命民间“船王”卢作孚为交通部常务次长。
1938年,在首都沦陷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卢作孚领导的民生轮船公司更于腥风血雨战火中创造了情节可歌可泣、规模效率超过“英法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宜昌大撤退”,用短短的40天时间,民生公司真正不惜代价地将集聚堵塞在湖北省宜昌的巨量难民与物资逆江而上运送到了重庆及四川多地;1939年国民政府又先后委任无心政治权力而倾心实业救国的他担任军事委员会第二部专门负责战时物资运输与调配的副部长及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并为他颁授了“三等彩玉勋章”以资表彰;1944年又授其“二等卿云勋章,1945年授“抗战胜利勋章”,以表彰他在抗战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作为当之无愧的中华人杰,卢作孚先生穷尽其短短59年之人生为故乡合川、北碚、四川、西南、民族及国家做出的贡献真可谓罄竹难书,因此本文就只能列举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史实、相关数据及真知灼见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来以飨读者了:
· 从1927到1935年,卢作孚卢子英兄弟在北碚的乡村建设实验过程中,在城区按现代化标准改造了道路与市政设施,并种植了包括引进法国梧桐在内的各类树木7万余株;1928年创办了四川省第一家轮船修理厂(民生机器厂)和北碚第一座公共体育场;1929年在北碚开通了中国首个乡村电话线网;1930年在北碚开办了四川省第一家机器染织企业(三峡染织厂),并首先安排数百名峡防局退伍士兵就业培训;1932年淞沪一·二八抗战后,卢作孚在大力禁烟禁赌禁娼的同时还成立了北碚抗日救国义勇军并自任总指挥,免费招收有初中学历的青少年集中学习文化知识,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现代人才,先后开班3期共培训了500余名学员(当地的警察、公务员、民众自卫队队员及后来民生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大多均来自该培训班);1934年建造了四川省的第一条铁路(长度为16.5公里的北碚-合川铁路),成功解决了巴(县)壁(山)及合(川)地区60余家大小煤厂煤窑的运煤之难,日运煤量由400吨迅速增至2000吨;1938年民生煤矿与设备技术实力雄厚的河南中福煤矿合并组成了四川省最大规模、抗战期间为川渝地区提供了60%煤炭的现代煤矿企业——天府矿业公司,1944年,矿业公司还自主研制出了3台纯国产的蒸汽机车,用于矿区内的物料运输。
北碚卢作孚纪念馆院内的卢作孚兄弟雕像
· 卢作孚兄弟在三峡乡村建设实践中,除先后创办了峡区实用小学、兼善小学、兼善中学、民众学校、民生公司职工学校及多家现代企业外,还为北碚创下了诸多的全国或全省第一:知名者如峡区图书馆、西部博物馆、嘉陵江报、北碚月刊、北温泉公园(后又在市中心火焰山上建造了平民公园即今北碚公园)、北碚文化基金会、动物园、西山坪植物园、北碚农村银行、民众消费合作社、公益性医院(民生医院,抗战期间还提供部分校舍给西迁来渝的江苏医学院使用,今重庆第九医院)、免费疫苗注射服务、民众俱乐部(大众会堂)及国内第一家民间科研机构(西部科学院)。此外,年青时代即公开表明“自己不愿做炸弹去破坏旧制度而只愿做微生物来改造旧世界”的卢作孚还将中国另外三大“乡村建设及平民教育”领军者陶行知、晏阳初及梁漱溟及其团队从已沦陷于日寇魔爪的江苏、河北及山东等地迎到了北碚,并积极提供物质与精神多方面的无私帮助,让他们的社会改造事业得以继续进行。
· 由于卢作孚兄弟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民生公司还在北碚开办了多种形式的培训班、补习班和扫盲班,对企业职工、商店营业员、峡防局士兵、警察、农民及妇女实施积极的提高与普及教育,到1944年,在北碚的6万余人口(包括矿区)中,接受过各类教育的人数已超过了60%;1948年,北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成功的“基本教育试验区”。
· 1938年6月,民生公司在成功完成首都南京与经济中心上海的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10所、兵工厂12家、航空站3座与重要民营企业6家的大搬迁任务后,随即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执行难度更大的“宜昌大撤退”重任。坐镇宜昌亲自指挥调度的卢作孚为确保西迁重任的圆满完成,除调动公司能够调动的22艘轮船与全部船工外,还紧急征用了850只小型木船参与运输,紧急组织了3000余名搬运工以确保货物装卸进度,紧急将公司在宜昌的两艘客轮改做临时旅馆以免难民继续遭露宿街头之苦。在日寇战机空袭肆虐及恶劣自然环境严重干扰的条件下,用精心构思设计的“三段运输”及“夜装货昼行船”科学方法,耗40个日日夜夜终于抢在日军攻占宜昌之前运出了滞留堵塞在宜昌的3万难民和10万吨物资,为持久抗战保存了大量极其珍贵的人力与物质资源,也一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民间版“敦刻尔克大撤退”。
·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的民生公司在中国抗战前期极为困难的时刻却为国家创造了极为辉煌的运输业绩:累计抢运人员150万,物资100万吨,运送出川抗战军队270.5万人,武器弹药30万吨。
· 作为民营企业的民生公司,在执行整个西迁大运输过程中,却义无反顾地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巨大的付出与牺牲:117名员工英勇殉职、76名员工不幸伤残、16艘轮船被日军炸沉或遇险沉没、69艘轮船遭损伤、5艘轮船被政府征用沉江堵塞水道、5艘轮船被日军劫持,公司损失轮船总吨位达20338吨,公司仅1939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400万元;在首先优惠兵工企业、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外,为缓解其他西迁企业和难民的经济困难,民生公司还临时执行了比其他轮船公司低60%到80%的优惠运费及客票价格,对军公教人员及儿童更执行半票及免票优惠办法。
· 1940年6月,宜昌失守后,卢作孚总经理还亲率公司船队急赴宜昌的三斗坪,几乎是从日军的鼻子下抢运出了滞留在那里的25000吨兵工器材。
· 抗战胜利之后,因屡经战火洗礼而经济损失惨重的民生公司在个人品格、精力、意志及智慧均非同凡响的卢作孚总经理领导下,又出现了更大的腾飞,其航运业务很快发展到了东北、华北、华东、华南、港澳台及东南亚;到1949年底,民生公司已发展成了拥有轮船148艘、总吨位72000吨、总资产8.43亿元、净资产2.915亿元的超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旗下拥有涉及江海航运、船舶修造、发电、自来水、医院、银行、纺织印染、矿业、机器制造、建材、建筑工程及印刷等20个领域的实体企业约90家。
· 1951年,因公司全员积极投入轰轰烈烈的“三反五反”运动,民生公司首次在和平时期出现了全年亏损额高达339.7万元的异常现象。
· 1952年初,数次坚拒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委任、两年前毅然由香港携公司19艘滞留在海外的轮船返回大陆、夫妇俩名下仅折合30000元的公司股权早已全部上交新政权的民生公司“空头小股东”总经理卢作孚,兀然间就变成了“腐蚀拉拢革命干部、侵吞国家财产的不法资本家”,不得不日复一日接受公司干部群众昧着良心的揭发批判,并屡屡被迫做出深刻的交代甚至认罪(民生公司副经理及大船船长以上骨干,几乎全部入狱“审查”,其中2人还被处以极刑)。
· 1952年2月8日晚,已心力交瘁的著名教育家、抗战功臣、爱国实业家、民生公司缔造者、新政权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及刚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委员4个月的中华人杰卢作孚先生不得不含冤銜愤痛别了他挚爱了一辈子的亲朋好友、华夏同胞及亲手创办的民生公司,默默赴天堂永远安息了,但其英名也被他无数的良知同胞与同仁以不同的方式默默铭记在心了。
· “我与卢先生是数十年至交,深知其人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从不置私产,一心为公,工作不计报酬、废寝忘食,是为国家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决不会贪污。” ——四川辛亥及国民革命元老张澜
· “他是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学者,一个没有个人享受追求的现代企业家,一个没有钱的大亨。” ——四川辛亥及国民革命元老张群
· “作孚先生胸怀高旷,公而忘私,为而不有,庶几乎可比于古之贤哲焉 ——中国乡村建设大师梁漱溟
· “我一生奔走东西,相交者可谓不少;但惟有作孚兄是我最敬佩的至友。他是位完人,长处太多了。”——中国乡村建设及平民教育大师晏阳初
· “如果卢作孚健在,就不会有我今天的包玉刚。”——香港船王包玉刚
对于个人努力奋斗所需要获得的报酬,一代人杰卢作孚先生却如是说:“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美好的公园,便报酬你一个美好的公园;建设一个完整的国家,便报酬你一个完整的国家。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它可以安慰你的灵魂,它可以沉溺你的终身,它可以感动无数人心,它可以变更一个社会,乃至于社会的风气。”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卢作孚先生含冤衔恨离世之前还给爱妻蒙淑仪留下了这样的遗嘱:一、借用民生公司家具,送还民生公司;二、民生公司股票交给国家;三、今后生活依靠儿女;四、西南军政委员会证章送还军政委员会。
1980年9月4日,被彻底遗忘了28年之久的卢作孚先生终于获得了平反昭雪,在他深爱也为之付出大量心血的重庆北碚,建起了卢作孚纪念馆、纪念园,他的英雄故事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同胞所知晓,所钦佩,所缅怀。
附卢作孚先生部分重要著述目录如下:
《卢思数学全解》、《中等数学》、《几何学等最新讲义》、《应用数题新解》、《两市村之建设》、《怎样做事-为社会做事》、《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人的训练》、《教育行政之要义》、《乡村建设》、《四川建设施政纲领》、《建设中国的困难及其必循的道路》、《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