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军“嫡系杂牌”传言该送历史垃圾箱了!

老马杂谈 老马杂谈 2022-01-23


自小学六年级起,笔者就开始跟在父亲后面,偷偷阅读他通过朋友借来的内部发行书籍《文史资料辑选》(回忆文章作者多为民国党政军起义、投诚或特赦释放人员),懵懵懂懂认识了解到了一些民国大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但也读到了多位作者关于国军“嫡系军人受重视、杂牌军队遭歧视当炮灰”的言论。困惑之中,于是斗胆向非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父亲求证,已头戴“右派”黑帽、谨言慎行的父亲不予答复,只是简单无比地说了一句:我不清楚,当时也没有感觉到。


成年后,自己也开始借阅一些破旧发黄的《文史资料》,1972年,在某集的一篇文章中,竟然还看到了作者貌似根据当时现象而归纳出的“结论”——国军中央军的指挥官绝大多数都出自“黄、陆、浙、一(黄埔军校、陆军大学、浙江人、第一军),而浙江奉化籍人士的任职、升迁及晋级机会要远远大于其他地区人士”。鉴于当时尚处非常时期,还无人敢公开探讨研究民国历史,此惑也只能暂存于心中,待机再设法求其解了。


1990年代开始,历史知识信息的管控环境宽松了许多,资料来源也更加丰富了,很多曾担任过民国高官的亲历者也都以撰文或口述的形式,生动翔实地回顾、评价、补充或澄清昔日对一些民国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固有结论,而来自美国、前苏联及台湾地区的大量解密历史档案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繁荣了民间民国历史尤其是抗战史的研究工作。欲充分地分析当年“黄、陆、浙、一”结论的真伪,探讨“嫡系与杂牌”的差距真相,干脆就从当年国民党的起家军队“第一军”重要将领的籍贯构成谈起:

第1军的前身是黄埔军校教导1团,团长何应钦(贵州人);与教导2团(团长王柏龄,江苏人,曾任黄埔军校教授部主任)合编成教导1旅后何应钦继续担任旅长(此时称为“国民党军”),之后扩编成第1师后,继续担任师长;扩编成国民革命军第1军后,何应钦继蒋介石之后担任第二任军长,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江苏人),其辖下第1师师长薛岳(广东人),第2师师长刘峙(江西人,后任第1军军长)及徐庭瑶(安徽人);第3师师长顾祝同(江苏人),第3师后任师长陈继承(江苏人)、李玉堂(山东人)、第4师师长卫立煌(安徽人)及后任师长陈明仁(湖南人);第1军后来的知名军长有陶峙岳(湖南人)、李铁军(广东人)、韩锡侯(河北人)、丁德隆(湖南人)、罗列(福建人)、陈鞠旅(广东人)及李文(湖南人),副军长李明扬(江苏人)。


看了第1军,再来看看非浙江籍的军事委员会重要部长及战区司令长官级的军方大佬:黄埔军校教育长及北伐军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广东人)、参谋总长程潜(湖南人)、军政部长何应钦(贵州人)、军令部长徐永昌(山西人)、军训部长白崇禧(广西人)、陆军大学教育长兼参谋本部次长杨杰(云南人)、军委会政治部长张治中(安徽人)、军统局局长贺耀祖(湖南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关麟徵(陕西人)、阎锡山(山西人)、李宗仁(广西人)、张发奎(广东人)、薛岳(广东人)、王耀武(山东人)、朱绍良(祖籍江苏,生于福建),杜聿明(陕西人)、傅作义(山西人)、鹿钟麟(河北人)、于学忠(山东人)、上官云相(山东人)、卫立煌(安徽人)、韩德勤(江苏人)。


接着看看国军兵团司令官:黄杰(湖南人)、黄维(江西人)、廖耀湘(湖南人)、黄伯韬(原籍广东,生于天津)、胡琏(陕西人)、孙立人(安徽人)、郑洞国(湖南人)、范汉杰(广东人)、陈长捷(福建人)、方天(江西人)、陈明仁(湖南人)、李延年(山东人)、吴绍周(贵州人)、李弥(云南人)、裴昌会(山东人)、孙元良(四川人)。

最后再来看看国军各军兵种及防卫司令官:海军总司令陈绍宽(福建人)及桂永清(江西人)、京沪卫戍总司令陈铭枢(广东人)、首都宪兵司令谷正伦(贵州人)、首都防守司令长官唐生智(湖南人)、首都警备司令张灵甫(陕西人)、首都卫戍总司令张耀明(陕西人)、淞沪警备司令陈大庆(江西人)、空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王叔铭(山东人)、联勤副总司令黄仁霖(江西人)、忠义救国军总指挥及交通警察总局局长马志超(陕西人)、伞兵部队司令官马师恭(陕西人)。


以往流传甚广的所谓“杂牌部队作战期间被逐渐肢解或被迫充当炮灰的结论,近年来也被大量解密历史资料所不攻自破,因为无论何种部队,在战争期间每日都会书面写下详细的“战报”,所有的上级命令、口头指示、电报电话内容、会议记录、作战计划编制、战斗、训练、休整、伤亡及移动情况都会一一记录在案,战役结束后由主官复核签署再呈交上级汇总后移送最高军事管理部门存档备查,任何让某部队做炮灰、做牺牲品的安排事后都可以查出的;而在作战期间从某部队成建制抽调若干单位临时配属其他部队指挥参与作战,战后再归还原建制这类指挥操作是会经常发生的。几年前笔者在介绍东北战场情况的一篇资料中还看到上级长官下令由陈明仁第71军临时抽调两个团部队增援参与一所谓“杂牌军”单位作战的事例,陈军长虽感不悦,但也必须执行军令,战役结束后,两团余部又归建回到了第71军旗下。


近些年,全国各地有越来越多的抗战史研究者及国军后代都络绎不绝地奔赴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询当年国军各部队的“战斗详报”或记录自己前辈真实事迹的抗日战争经历,通过《文史资料辑选》了解历史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