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数据,赞滇西人的抗战爱国情怀

老马杂谈 老马杂谈 2022-01-23

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


2019年10月25日至11月8日,笔者随“重走远征军抗战路旅行团”一行22人,驱车由成都的“川军出川抗战纪念碑”前出发,经攀枝花、西昌、元谋、昆明、祥云、保山、德宏、腾冲及大理等州市县,沿着大名鼎鼎的滇缅公路,一路探访了云南驿、祥云、马王屯、易罗池、施甸、怒江、惠通桥、腊勐、松山、龙陵、芒市、遮放、畹町桥、瑞丽、梁河、腾冲国殇墓园、江苴、林家铺、高黎贡山、界头、桥头及澜沧江等地的多处抗日战场及重要遗址,零距离体验和缅怀了滇西人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可歌可泣故事。因记述滇西抗战的著述文章已有许多,故笔者不再赘述,只希望整理汇编出抗战期间与滇西人有关的大量惊人数据如下以飨读者,兼抒对抗战先烈的缅怀感恩之情:


国殇墓园忠烈祠

一、滇缅公路建设篇


·  1937年12月至1938年8月底,为了应对华东华南沿海港口即将全部被侵华日军占据封锁的危险局面,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决定在滇西的崇山峻岭及湍急江河上筑造中国唯一能够联通中缅印的国际运输生命线“滇缅公路”,当时也有人称其为中国的“抗战血脉”。


·  承担督造重任的云南省政府随即征调了公路沿线28个县及设治局(少数民族地区相当于县一级的政权机构)的20万民工参与筑路施工,9个月中每天奋战在筑路工地上的民工人数均维持在15~20万人。其中2万人口的漾濞县每天出工人数为6000人;8万人口的云龙县每天出工人数为1万人;5万人口的永平县每天出工人数为8000人;6.4万人口的龙陵县每天出工人数为10000人;自大理凤仪至瑞丽共有17个县及设治局,居民总人口不足180万,每天出工人数却多达11.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了6%,其中有5个县甚至高达15%或之上。


·  滇缅公路(国内段)东起自昆明西止于瑞丽的畹町口岸,全长959.4公里,昆明至大理下关段利用已有旧公路改造;新建的下关至畹町548公里路段则需跨越漾濞江、澜沧江及怒江等3条大江和6座高山;工程所处位置的海拔高度从600米上升到3000多米;工程中需要建造的大小桥梁243座(特大桥梁由国军独立工兵团负责施工),需挖掘的涵洞1789个;整个工程挖掘的总土方量为2754万立方米,总石方量295万立方米,人均完成土方量137.7立方米,石方量为14.75立方米。


·  在救亡图存抗战精神鼓舞下,滇西20万筑路民工大军自带工具粮食风餐露宿争分夺秒地作业在条件极为恶劣的工地上。因为没有现代化的施工机械设备,就只能使用最原始的铁镐、鉄钎、锄头、榔头和石碾子来完成极其艰巨的施工任务(因此有人称滇缅公路是滇西人用手和血肉挖出来的),有3500余名民工因工伤事故或流行性疾病不幸为国捐躯,平均每一公里路段的殉职者竟多达3人。


·  1942年5月初怒江西岸国土沦陷敌我双方进入对峙状态后,为防止日寇东袭保山、大理及昆明,当时总人口9.4万的滇西施甸县奉命及时征调了1万余民工,用最短的时间协助国军第71军及预备第2师在怒江东岸滇缅公路下侧的悬崖峭壁上修筑了125公里的江防工事及东岸高山上的二线防御工事,其中包括大型碉堡14座,战壕12000米、1300余处火力工事、大山头炮兵阵地及小团山盟军高炮阵地(多处路边陡峭山崖上至今还留有当年破山取石的铁镐痕迹);因承担了65公里过境滇缅公路的施工及大量的支援前线任务,施甸县2年中的非正常死亡及失踪人数竟多达13000余人。


·  因抗战爆发后云南省于1937年8月即派遣第60军、第58军、第3军及新编第3军约42万人先后出滇参加全国抗战,在乡青壮年人数剧减,故承担滇缅公路建设工程的民工大军中老人、妇女及少年儿童的比重竟高达80%,其中还包括大量11岁12岁的童工;有许多妇女每天背着自己的幼儿在工地辛勤劳作。

二、沦陷期间奋斗篇


·  1942年5月上旬,怒江西岸的国土绝大部分沦于猖狂日寇之手,不屈不挠的滇西民众随即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特殊抗战。5月10日腾冲县城沦陷前夕,为免遭日寇荼毒,县城内3万余居民中的绝大多数均自愿舍弃家产扶老携幼逃入腾北地区及周边的深山老林中以免受亡国奴之耻;以李根源、张问德及刘楚湘等为首的爱国士绅们及时成立了“物资调度委员会”,组织数千匹骡马将堆积在县城中的布匹、棉纱、粮食及药品约80000余斤抢运出城,以免资敌。


·  5月12日,奉命强渡怒江再翻越高黎贡山开赴日军尚未占领的腾北地区实施游击作战的陆军预备第2师顾葆裕、彭劢部2个团抵达腾北。


·  5月26日,腾冲地方绅士刘楚湘、徐宗稚、谢树楷及封维德等即聚集于腾西北的秧草塘村商讨抗日事宜;6月5日,国军驻腾冲游击部队预备第2师副师长、游击战专家洪行将军邀约腾冲县各乡镇保长及士绅齐聚腾北江苴镇文昌宫召开应变会议,并推选出了由26人组成的临时县务委员会,以应对原腾龙行政公署专员龙绳武、腾冲县长邱天培及警察局长率军警擅自脱逃后出现的无政府困境;云南省主席龙云及时复电批准了新县政府的成立,并明令任命年逾花甲的原昌宁县退休县长张问德老先生担任腾冲抗日政府的县长;为便于抗战县长的战时领导与协调工作,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随后还特任其为少将军法官。


·  7月7日,临危受命并率抗日县政府和预2师司令部一起北迁界头镇的张县长,在界头召开了腾冲军民七·七抗战五周年纪念会,并迅速着手实施抗日根据地区域内乡、镇、保、甲基层政权组织的恢复工作,创办了腾冲联合中学,成立了负责军地事务联络的“军民合作站”,同时还实施了对数万名滞留腾北缅甸华侨及瑞丽、芒市和龙陵难民的救济安置及资助转移服务。


·  在保山县城于5月4、5两日连遭遇日寇狂轰滥炸、日军猖狂铁蹄即将跨怒江而东逼昆明及陪都重庆的生死存亡时刻,为进一步鼓舞激发民众的抗战斗志,辛亥革命元老、著名学者、时任国民政府西南监察使李根源先生谢绝了退大理避难之邀而坚持留在保山与抗战军民共进退,并发表了闻名全国的《告滇西父老书》,此外他还电话力谏中枢务必死守怒江天险以破日寇东进之梦,其文其电随即引起抗战最高统帅蒋介石及军事委员会高层官员的重视,并很快制定了以250公里怒江为天然屏障的江防作战计划,滇西全民抗战的怒潮也因此而轰轰烈烈掀起。


·  张县长领导着仅有六七个职员的县政府,在预2师的积极配合下(县政府全心全意协助张县长工作的年轻专职秘书费云章就是预2师司令部宣传科中校科长兼师部秘书),迅速开办了腾冲战时干部训练班,培训游击军事干部125人(另安排近600名青年学生赴大理参加战时干部训练团学习),并很快在腾北、腾西北及腾南各乡镇组建了12支骚扰日军协助驻军作战的抗日游击武装;此外,老县长还以油印方式迅速恢复了《腾越日报》的重新发行传播。


·  不久后,腾冲县的东南西北乡镇均成立了各类规模的游击武装(如自卫队、防卫团、谍报队、便衣队、向导队、锄奸队、宣传队、运输队、卫生队及担架队等),积极配合协助预2师的游击战及军粮征购运输及伤员救运工作。腾西北古永乡的梁中正游击队不顾日寇可能的血腥报复,毅然出手援救了一支由缅甸密支那被日军追击逃入我国境内密林中的35人英军残部,古永游击队及时为这些嗷嗷待哺的盟军官兵提供了食物及药品,并冒险将他们转移到腾北抗日游击区,再翻越高黎贡山安全护送至保山移交中国远征军总司令部,1946年,英国驻昆明总领事代表英国政府向古永游击队梁中正队长转交了皇家勋章以感当年的救命之恩;腾冲抗日游击队还协助政府入野人山迎回了抗日英烈戴安澜将军的遗骸。


·  通过民国著名外交家、中缅勘界及谈判专家、腾冲人尹明德(李根源妹夫)以国民政府专员身份在滇西各民族地区不辞辛苦地宣传动员游说,滇西地区的汉、傣、景颇、阿昌、彝、回、白、德昂、傈僳、佤、独龙、哈尼、苗、怒及布朗等各民族迅速组成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包括各族的土司、头人、商人、地主甚至部分土匪在内的各族民众都心悦诚服地为抗日救国出钱出人出力,在2年零4个月的沦陷期间,当地涌现出了10多支民间抗日游击武装,知名者如腾北游击队、龙江游击支队、第二路游击纵队、龙潞游击支队、滇西抗日自卫军、古永游击队及陇川支队等,其中成规模的游击队计有5支,总兵力达到6151人;在对日军的狙击、骚扰和袭击作战中,英勇牺牲的游击队员多达2780人。


·  滇西腾龙及德宏地区沦陷、怒江两岸交通运输断绝期间,深受日寇肆意掠夺压榨的当地各民族民众仍然为坚持在腾北地区的国军游击部队提供了巨量的军粮,仅腾冲一县在沦陷后物资极端困难的18个月中,为驻军提供的粮食就达到了600万斤,整个沦陷期间提供的军粮和马料分别高达900余万斤及200余万斤。


·  在怒江西岸地区沦陷的两年中,驻腾冲日军借助精良充足的武器装备及调自龙陵、芒市和缅北密支那的援军,自1942年9月至1943年10月先后对腾北抗日根据地实施了4次疯狂的大扫荡,企图彻底封锁高黎贡山沟通东麓及怒江的所有重要隘口,腾北中心抗日根据地界头镇4次失守,县政府6次转移,两年中花甲老县长张问德曾6次偷渡怒江,8次翻越3200米的高黎贡山;在腾北地区抗战最困难的1943年9月,针对日军驻腾冲行政长官岛田派人送来的诱降书,一身正气的张县长写出了如锥如剑的870字《答岛田书》,坚决拒绝了日寇的诱降企图并为侵略者指明了最后的出路,此文迅即在大后方多家媒体上刊载并热传,抗战最高统帅蒋介石及陈诚等军政高官也对其表示了极高的赞赏。


·  坚持腾北游击战14个月之久的国军预2师顾葆裕部因伤亡严重于1943年5月被调离腾北游击区赴保山整补后,国军第36师李志鹏部接替了腾北的游击战重任。在日军第4次大扫荡后期,在根据地已大部沦陷的严峻情况下,张县长不得不率县政府人员再撤保山;而军事失利的第36师余部则将部队化整为零潜入姊妹山密林中,在游击队密切配合下继续杀敌,最后在当地猎人向导的指引下,3000余名官兵通过马面关的一条林中野道翻山越岭安全撤到了怒江东岸。


·  自1942年5月至1943年底,腾冲国军游击部队及民众游击队共歼灭日寇1192人。


·  腾冲在被日军占领蹂躏的2年零4个月期间,被屠杀民众21000人(含鼠疫菌受害者),被焚毁房屋24000余幢,被掠夺粮食6000余万斤,被掠夺大型牲畜50000余头,公私财物损失折合国币约50亿元。


三、反攻光复英雄篇


·  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配合中国驻印军1943年10月已在缅北发起的反攻战,调集16万雄师一举打响了英勇且惨烈无比的滇西反攻战。右翼第20集团军霍揆章部70000余英勇官兵在怒江上游的栗柴坝双虹桥之间的12个渡口迅速强渡水流湍急的怒江并建立桥头堡后,随即放弃重武器兵分南北两线,在60公里长的战线上背水仰攻海拔3200余米高黎贡山上大塘子、大尖山、南斋公房、瓦甸、江苴、大寨、茶房、桥头、马面关、北斋公房及固东等多处日军要塞据点,剑锋直至滇西重镇腾冲县城;左翼第11集团军90000余英勇官兵则先后从下游惠仁桥至三江口之间强渡怒江,沿陡峭险峻的滇缅公路直捣日军盘踞的龙陵、芒市及滇缅公路国内段的终点畹町。


·  在8个月的滇西反攻战期间,为克服日军装备精良、弹药储备充足、防御工事坚固及占据有利地形等优势,我远征军在松山、腾冲及了及龙陵等3大战役中进行了极为惨烈的攻坚战,并付出了特别巨大的人员牺牲。其中的松山战役为期64天,仅第8军即伤亡官兵6700余人;腾冲攻城战为期47天,我军伤亡官兵18309人(另美军殉职官兵19人);龙陵攻城战为期114天,我军伤亡官兵28000余人(其中阵亡与失踪官兵为12673人)。


·  延续8个月零6天的滇西反攻战,我远征军伤亡官兵67364人,歼灭日军21057人,首次光复日军据守的腾冲县城并全歼外围及守城日军6344名,随后又一举将日寇赶出了国门,彻底收复了沦陷两年多的38000平方公里国土,接通了滇缅及中印公路的国内外段;同时还让滇缅公路中断后的唯一国际运输线中美驼峰航线得以向南移动了200公里,因飞行危险大幅降低,该航线的空运量迅速由每月10000吨激增到月均70000吨,有力保障了中国后期抗战的物资供应。


·  在整个抗战期间,滇西民众也为救亡救国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据远征军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将军回忆,1944年反攻战期间,滇西民众为16万远征军官兵提供了粮食830万斤;为修筑机场、公路、桥梁、工事、挑运粮食弹药及运送伤兵出工总数约在20万~30万人次(滇西地方政府后来公布的统计数据为16.032万人次,出动骡马32.3万匹次)。政府统计公布的殉职民工总人数多达24600余人。


·  在滇西反攻战期间,腾冲一县即动员了46000余民夫为远征军运送粮食、弹药及伤员、抢修道路桥梁、当向导;有大量民工英勇殉职于荒山野岭之中,仅当年登记在册的殉职民工人数即多达6000余人。


·  在滇西反攻战最困难期间,因龙陵县尚在日军据守中,无法由保山通过腾龙公路向正在高黎贡山及腾北地区鏖战的70000万余远征军运送粮食,为克服这一特殊困难,抗战县长张问德老先生随即动员了10000余名包括老弱妇童在内的民夫翻越险峻的高黎贡山,往返100余里赴怒江东岸的保山县帕户背运粮食,5~6天后就将60万斤军粮送到了远征军将士手中;民夫的背粮标准为:成年男性60斤、妇女40斤、儿童20斤,每人每天口粮1斤。1万运粮民夫大军用他们的血与汗演绎了一场真正可歌可泣的“支前”史诗,没有民夫在口粮之外擅自挪用一粒军粮,1000余名民夫因劳累过度或坠崖英勇殉职于运粮路上。


·  腾冲县由于经历了两年多的沦陷及敌后游击战,再加反攻期间全民性的支援前线,其人口总数至光复时已由2年4个月前的26万减少到了14.5万。

四、让人欣慰的结束篇


·  在曾经全民同仇敌忾斗志昂扬奋勇抗战的滇西地区,至今无论什么文化层次、社会阶层或不同年龄段的民众都会极其自然地称当年奋勇抗战的军队为“中国军队”而非内地民众普遍误称的“国民党军”;笔者所接触到的所有当地居民都持有浓郁的抗战情怀,都无一例外地崇敬感恩抗战先烈与英雄,并为当年腥风血雨的全民抗战而骄而傲。


·  在民众普遍具有感恩之情的滇西地区,近二十年来有大量民间志愿者坚持无怨无悔地为留在当地的远征军抗战老兵(其中多为数为川湘籍人)奉献无私而体贴的关爱,送食品送衣物送勋章、协助就医再加年节寿辰对老兵的慰问祝贺,让当年的抗战英雄重新获得了体面与尊严。


·  近十年来,滇西地区先后涌现出了大量民间性质的“滇缅公路”、“南侨机工”、“滇西游击战”、“滇西反攻战”、“国殇墓园”及“亲历者口述历史”等历史与学术研究传播机构,松山脚下的腊勐镇上还有一家收藏了大量抗战珍贵实物及图片的纯民间抗战博物馆。


·  官方非政府组织云南省黄埔同学会在当地统战部支持下,还在2011年联手民间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组织隆重举办或参与了恭迎19位中国远征军亡灵通过腾冲县猴桥口岸由缅甸回国定居的“忠魂回家”及“瑞丽江-伊洛瓦底江10万漂流灯祭祀中国赴缅远征军”等大型缅怀抗战先烈纪念活动,还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公祭仪式”及春秋两季在腾冲国殇墓园(滇西抗战纪念馆)各举办一次的隆重祭扫祭奠抗战先烈的活动。


·  腾冲县在1986年即迁出了占用该墓园的县委党校,基本按原貌修复了建于1945年、面积为80亩的原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国殇墓园”和“文革”中遭受了严重损坏的3大主体建筑——小团坡顶上的“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立有3346块墓碑的“腾冲战区抗日烈士墓”及镌刻着9618位阵亡将士名录石碑的“抗日英烈纪念堂”(忠烈祠)及墓园大门。


·   2013年完成墓园扩建后对外开放参观时又增建了占地面积达22亩(建筑面积9492平方米)的大型“滇西抗战纪念馆”、19位美军阵亡官兵纪念墓园,镌刻着106290位远征军官兵及滇西抗日游击战士姓名、总长度达133米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警世钟及大量的人物雕塑。


·  为了缅怀纪念滇西反攻战中伤亡惨重的前锋主力部队远征军第54军第198师的抗日先烈,抗战情怀深厚的腾冲人还放弃了地处市中心黄金宝地上的腾冲宾馆(原县委招待所),完全拆除了周边的各类建筑,以便最大程度地展现来凤山下建于1945年的“陆军第198师阵亡将士纪念碑”,并建造了全国唯一以国军抗日部队番号为名的“198师纪念公园”。


·  2013年,滇西史学人通过耗时6年的不懈努力,编撰出了包括295位抗战远征军老兵及后代、滇缅公路建设及滇西抗战亲历者亲笔和口述文章、字数逾100万的巨著——《寻找最后的远征军老兵》(上中下3册),并由云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隆重发行。


·  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及国殇墓园内的悼客每每会出现比肩继踵的现象,当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驻军、工矿企业及四乡八镇的居民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远征军敬仰者都会在相关纪念日前来虔诚祭奠,参观纪念馆,并在墓前碑下鞠躬叩拜并奉上黄色的菊花,以表达对滇西抗战英烈的哀思与缅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