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美国富豪长得都是啥模样
1970年代末期,在区属大集体工厂里混日子的笔者因为在两年前自学了许国璋先生的三册英文教材,再加上对北美新大陆国家美国成长史的一点兴趣,竟然“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地准备报名参加第二年的“美国史在职研究生考试”,查阅了《招生简章》之后,发现此届全国研究生招生数量仅为区区10人,随即就全身冰凉地黯然放弃了。
虽兵败于未出师之前,但笔者对美国历史及社会问题的兴趣却也保留了下来,在工作之余仍长期坚持关注与美国有关的各类信息资料,其中受益匪浅的有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的《美国的故事》以及马克·吐温、德莱赛、阿瑟·米勒、海明威、杰克·伦敦、欧文·肖、冯尼格特和约翰·厄普代克等名家的著名文学作品。2013年还偕朋友以自由行方式零距离探访了美国的东西南北中。
在关注美国社会发展史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曾经引起过自己极大的兴趣——美国的富豪长得都是啥模样。此话题源自于1990年代初与一位比较了解美国的朋友聊天。他针对当时中国人对9999纯金装饰品青睐万分而美国人却喜欢佩戴18K金装饰品的巨大差异发表了他的见解,他说:在美国你即使戴着一副纯黄金手套,也丝毫不能展现你的富有或优越感,在饮食穿着方面也是如此,像某些华人“拿XO与轩尼诗当矿泉水喝”的荒唐事在美国是不会发生的;在美国真正能不露山不露水体现自己财富的方式,是看看有没有滨海豪宅或大型庄园,有没有豪华的私人游船,有没有私人飞机,拥有多少大公司的股权。
2013年4月到5月底,笔者与朋友们驱车分中部南部、西部西北部及东部东北部三条路线,认认真真地对美国做了实地考察。一路上,无论在繁华的大城市,还是在僻静的乡镇,无论在饭馆酒店,还是在旅游景区,你非但看不到大腹便便、脑满肠肥并被保镖随从前呼后拥的大富豪,你甚至都无法在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区分出富人与穷人(当然不包括少数在街头或地铁站台里的流浪汉,以非裔居多)。在南方阳光地带佛罗里达半岛,我们花12及16美元乘坐有吃有喝的游轮观赏了迈阿密的佛罗里达湾及坦帕的墨西哥湾,佛罗里达湾的海岛上建有价格上亿美元的豪华景观别墅(据说主人多为大牌影视明星),但这丝毫不影响游轮上百余游客的兴致。
在海边游泳戏水或晒太阳休憩或玩沙滩排球的数千游人中,你完全看不到富人的扯高气扬或得意忘形,同样也看不到穷人的战战兢兢或自惭形秽;在就过餐的意式西餐、美式西餐及海鲜饭馆中,你看到的都是一人一份的餐食,绝对看不到有财大气粗的富豪会买上堆成山的菜肴美酒在大宴宾客;在餐厅里喝葡萄酒的顾客也占少数,至于斗酒闹酒之类的现象就更不可能发生了,因为美国人认为饭馆是吃饭的场所,需要喝酒或品酒就请去酒吧或自己家。在纽约中国城一家华人餐厅里,我们就目睹了五六位貌似财大气粗的华人,他们大声聊着天走进餐厅,毫无顾忌地就随手将两瓶红葡萄酒放在了餐桌上(其实华人餐厅也遵照相关规定,不出售酒类饮品,店主悄悄卖的青岛啤酒也都会放在收银台内的地上)。
在美国这个世界汽车王国的街头,你能看到川流不息奔来奔去的汽车,但却很难看到超级豪华的名车呼啸而过,笔者的印象中好像只在大名鼎鼎的胡佛水电站停车场上看到过一辆加长的林肯牌豪车,名牌豪车的上路率明显低于我国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美国人认为汽车只是代步工具而非炫富道具,绝大多数美国人用的都是售价2万美元左右的汽车(售价5万美元的轿车绝对就属于标准豪车了)。
美国人(尤其是中产阶级)的住房,也同样难于看出明显的贫富差别,底层打工者多半居住在市区内,但是也看不到那种密集如兵营、窗口晒满衣服的打工仔宿舍楼;中产阶级及以上阶层人士均住在离市区几十甚至近百公里的宽敞小区中,基本没有什么N层连体别墅,都是一户一栋型房屋,四周草坪灌木环绕,外观同样难以辨别出贫富。笔者因为先后分别作客于收入状况不同的三位朋友家,还逐渐摸索出了检验房屋质量与造价的经验,轻质建材所建的房屋售价最低,砖头水泥所建的房屋次之,依水傍山风光秀美的景观房屋售价最高,看看房屋的区位后再进屋悄悄用指头扣扣墙体,立马就能大致评估出售价了。在我们就餐的多家中餐馆中,墙边架子上都放了大量彩色房产广告册,独栋包括永久土地权的房屋大多在十几万到三十几万元之间。驱车旅行途中,有时看到路边不远处森林中的幽静雅致别墅,笔者为之惊叹并认为一定是某富人的豪宅,旅美多年的朋友告诉我,这样的房屋由于配套公共设施不齐全,因此价格并不高。美国的房地产因为增值率很低(28万元房屋十多年后才增值3到4万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在美国只有房地产经纪人职业,极少有人依靠炒房牟利营生,房子真正是用来住的。
数日前,在互联网上读到一篇题为《“我家在北京有十几套房子”的中国留学生》,文章用生动的事实分析了中美两国年青人对家庭财产截然不同的态度,并指出在今日美国如对他人炫耀自己家拥有多套房产,绝对如同“一个非洲人对一个中国人炫耀他家屯有一万斤大米”那样让人啼笑皆非忍俊不禁,因为远离大饥荒时代的中国年青人如今已不可能为家中屯有足够的大米而骄傲自豪了,但他们却把如今的“珍贵财产”房屋当成了骄傲自豪的新资本,甚至还企图对已视“地产、石油及传统金融”为老旧产业文化的美国同龄人一展风采。作者还在文中简述了美国年青一代的新价值观念:
· 他们基本不关注扎克伯格(Facebook创始人)的身价,而更关注他的贡献;他们认为“你所做的事情比你因此赚的钱要更重要”。
· 成功者扎克伯格本人对名牌服饰、豪车及多套房产也始终不屑一顾;美国诸多国际品牌奢侈品的消费者绝大多数来自中国之类的发展中国家。
· 房子在美国年青人的话语和思维中,占有5%的比例就算相当大了,实际比例约为1%。
· 美国的房屋仅需购房者5到6年的收入即可买回(大城市最多也就需要10年的收入),美国年青人普遍认为花自己5到6年的收入去买回一堆木头、水泥和砖头,太不值得,不干。用这些钱去继续学习深造,争取进入高科技或创新企业,干出一番事业,才是他们最大的理想与追求。
· 美国年青一代中有相当的人热衷于赴亚非拉美贫困国家地区做义工(加入美国和平队、教会组织及各类基金会),热衷做各类慈善组织的志愿者,热衷参加诸如“青年领袖人物”或“职业咨询师”之类的高级培训教育。
总而言之,在美国这个资本家国度中,你很难看到外表明显、言行高调的富豪大腕,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全民受基督教精神的长期教育、熏陶及约束,因此炫耀财富行为早已成了一种举世公认的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