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最早的装甲师及其“首席医师”

老马杂谈 老马杂谈 2022-01-23


自新世纪初,大陆史学界、政府及民间社会对抗日战争历史的关注开始出现了日益热烈的趋势,各类抗战题材的文学及影视作品大量问世,民众开始以各种方式纪念、祭奠和缅怀谢晋元、张自忠、郝梦龄、佟麟阁、赵登禹、姜玉贞、刘家麒、萧山令、高志航、朱赤、易安华、饶国华、高致嵩、王铭章、冯安邦、陈安宝、李家钰、邵一之、戴安澜、郑作民、唐淮源、武士敏、王竣、寸性奇、陈文祀、梁希贤、王甲本及左权等诸多献身于沙场的著名抗战英烈将领,也有多个城市修复或重建了“浩劫”期间遭破坏或损毁的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及纪念碑,全国各地还有大量的民间志愿者组织和人士也主动实施对原国军抗战老兵的关爱活动。上述种种现象确实反映了“尊重历史事实,缅怀感恩先烈”的良性理念又开始蔚然成风并熏陶影响着我们的后辈子孙。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民族共同参与的大型卫国战争,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除了浴血奋战于前线的作战部队外,自然还有为前线提供各类支持与保障的诸多军事单位,如战地军需、后方勤务及军事运输、战地装备器械修理、通讯联络、军事情报、战地与后方医院及荣誉军人康复机构、军工制造、军事院校及战地新闻采访与宣传等。常年含辛茹苦供职甚至献身于此类单位的中国军人及先烈同样值得纪念缅怀。因此笔者希望在各军兵种里选择有代表性的军事单位,逐期介绍其光荣战绩、英雄人物或重要指挥官,本期拟介绍与战场和战役关系最为密切、对现代机械化作战部队影响至关重要的武器装备及器械修理单位及其影响巨大的主官,以供后辈读者纪念缅怀。

据史料记载,近代中国最早的机械化部队(也称为装甲兵)的雏形出自于张作霖大元帅的奉军,坦克或装甲车(也称为战车)首次使用于直奉战争中的讨伐直系冯玉祥部一役。1929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购置装甲战车10余辆组成了税警团所辖的战车队;战车队之后被国民政府划归陆军教导第1师节制;后又于1934年被改编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兵种配备齐全、初步成建制的装甲兵部队——陆军战车营(下辖3个战车连,营长彭克定;后又更名为战车教导营),并于次年在南京丁家桥与陆军交通兵学校合并创办了培训技术官佐的交通辎重学校(该校后被拆分为辎重兵学校和机械化学校)。

 

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国民政府军政部又从英国、意大利等国添置了更多的战车及配套装备,于3月份将原战车营扩大升级组建了中国第一支正规的机械化部队——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将军被任命为首任团长),团部及训练基地设在南京东南郊方山的定林寺及周边地区。


有了坦克、装甲车、摩托车、战防炮、工兵器械及大量牵引运输车辆的机械化部队,要确保“招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可靠状态就必须为这些装备成立特殊的“医院”——修理工厂。谈到这种特殊“医院”的作用与事迹,就不得不认真回顾一下它的“首席医师”李恩叙将军了。


李恩叙,字荣昌,江西省南昌县塔城乡青岚东皋李村人,出生于光绪甲辰年(公元1904年)。1926年于江西省心远中学毕业后考入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就读于交通科,1929年毕业后即辗转供职于安徽、陕西、江西及湖北等多地的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先后担任技佐、教员、机务员、管理员、技师、教务主任及工程师。


1933年,从军校毕业后已在多地交通部门历练了四年多的李恩叙受命赴首都南京担任军政部交通辎重学校机械修理厂厂长兼教官,负责各类车辆的维修及技术官佐培训。


1934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中国“装甲兵之父”徐庭瑶将军的积极建言下,为应对国家现代军事力量薄弱的危机,在陆军官校教导第1师战车队基础上,增购了英国产维克斯坦克32辆、重型摩托车、通讯器材及战防炮等相关武器装备,加上原有的18辆袖珍战车在南京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现代意义的机械化部队——战车营(1935年改为战车教导营),谙熟甚至精通机械原理及机动车辆机务的李恩叙先生随即受命担任战车营的修理所主任兼辎重兵学校中校教官,负责该营全部机动车辆的维护、保养、修理及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1937年10月,李恩叙主任又应团长杜聿明将军之力邀,获军政部批准奉命加入了新组建的陆军装甲兵团。此时的装甲兵团拥有陆战坦克、水陆两用坦克、装甲车、摩托化搜索、机械化步兵、工兵、战防炮、高射炮(后划归防空学校)、辎重运输、通讯及防化学等多个与机械装备关系极为密切的作战单位,车辆装备的保养维修任务较战车营自然就更为艰巨了,李恩叙被任命为装甲兵团修理工厂中校厂长,成了特殊“医院”的“首席医师”。杜聿明将军以后曾对李恩叙先生有过如此评价:李君才敏而性温,言忠而行笃,挹庐山之毓秀,注岚湖之清风,以济世之才,抱机械之学,于二十六年秋匡助于余(本文中黑体字均为为杜聿明将军1947年应邀代李恩叙家族续修族谱亲笔所撰《序言》中的原文,下同)。

1938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用购自苏联的战车82辆、意大利造战车92辆及德国造装甲车18辆、哈雷摩托车40余辆及美国造卡车500辆及其他装备,将南京沦陷之前已辗转撤退到湖南省湘潭、战损已相当严重的原装甲兵团改造升级为规模更大、战力更强的现代机械化部队——陆军第200师(成为当时世界上的第四大装甲师),任命原装甲兵团团长杜聿明将军担任师长;李恩叙则继续担任师属修理工厂厂长。在第200师筹建期间,“历任皖赣鄂陕机务有年,谙熟机动车辆技术”的李厂长不顾个人安危,率少量部属秘密由湖南辗转潜赴当时除租界之外已全部沦入日寇魔爪的上海,“入枪林冒弹雨,搜罗器械,吸收人才”,并成功完成了采购任务。维修完毕的旧战车移送机械化学校供教学使用。



1939年初,为尽可能缩小中国与日本在机械化作战能力上的差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又决定补充精锐的步兵部队,将第200师改造升级为机动性、综合性及战力更强的机械化攻击军——陆军第5军(1938年10月部队改编之初的番号为新编第11军,中国装甲兵之父徐庭瑶将军与装甲兵骁将杜聿明将军先后担任军长);李恩叙受命继续担任军属修理工厂上校厂长,在广西全州基地龙岩洞的工厂中全力指挥技术官兵夜以继日地为前线维修各种机动车辆,并组织部分配件的自加工;其间还经常派出技师官佐分队深入昆仑关最前线及时抢修轻故障战车,为当年12月的桂南会战及昆仑关大捷提供了充分及时的技术准备及机务保障,战后还受到了战区长官部及军部的明令表彰(李君为保养车辆之威力,发挥机动之性能,伟绩丰功,有以玉成国难)。


第5军驻扎广西整训期间,某日杜聿明将军的座车从李恩叙厂长身边驶过,他根据汽车发动机的异响立即断定该车最多行驶三十多公里后就会因故障而途中抛锚,随即派维修技师驾车尾随军长而去。在二十余公里处,维修人员果然看到了杜军长停在路边的座车,此事在第5军官兵中曾一时传为佳话。



1941年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命,李恩叙厂长乘坐汽车、火车、飞机及邮轮辗转数万里“赴美作学术探讨,究机械之精华,…在美参观汽车制造厂二十余所,复就福特汽车制造厂及马门战车厂等处实习,再入美汽车兵学校,迨期满毕业后,奉中枢令派驻美中华物资供应局办理租借法案职务。三年后归国,任第5集团军(全州)办事处长、少将参议、军委会汽车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之后再任陆军第48师机械处少将处长,供职于云南省会昆明。


抗战胜利之初,技术业务水平精湛的李恩叙将军又受命担任国民政府联勤总司令部交通器材储运处少将处长,长驻上海负责侵华日军交通运输设备器材及物资的接收处置工作;之后又奉调南京先后担任联勤总司令部运输署副署长兼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供应司司长等职;两年后,大半生奔波在战场或路上的他再奉调赴千余公里外的重庆,任职于联勤总司令部西南补给区司令部。


身为中国最早机械化部队“首席医师”的李恩叙将军在忙忙碌碌的公务之余,还念念不忘养育了自己的农村故乡,他自掏腰包创办了“水岚乡小学”以造福桑梓,还向老家东岚李村捐赠了一台发电机,供村民发电照明加工谷物。


1950年代初,“大半生奔波在路上”的李恩叙将军不幸罹患了严重的眼疾,再也不能像往日那样常坐在办公室或自家书房中孜孜不倦研习各类战车及汽车图纸资料;经久医无果,李将军于1954年2月 20日在重庆与世长辞了,享年50岁。


令人遗憾无比的是,“大半生奔波在抗战路上”的李恩叙将军离世后不几年,他的子女都变成了灰头土脸的“国民党反动军官”后代,直至1980年代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