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世界性对抗,别忘了乔治·凯南
进入新世纪的二十年来,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似乎并没有为这个世界带来彻底及永久的和平,各类不同体制国家及国家集团之间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抗甚至武装冲突悲剧仍在全球范围内此起彼伏地发生,并屡屡酿出巨大的人间灾难。如果希望创造出一种相对有效的办法来化干戈为玉帛、化对抗为携手,笔者认为我们绝不该忘了一位战略经验丰富且理性非常的学者型战略外交家。
1960年代初,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女儿阿利卢耶娃·斯维特拉娜当年由印度出走再经欧洲若干国家辗转抵达美国后随即被悄悄安排住进了东北部的一个僻静小农场,而小农场的主人正是这“红色公主”的忘年交老朋友、前美国驻苏联外交官、外交家、历史学家、普利策新闻奖得主,也正是笔者认为不该遗忘的二战后战略外交家乔治·凯南先生。
享有二十世纪“遏制战略鼻祖”及“冷战之父”称号的乔治·凯南,1904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的一个偏远山区,父亲科休斯·凯南是一名律师兼工程师,他的母亲很早即去世了,家庭境况属于偏下层中产阶级。1925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不久即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美国国务院并谋得了文员职位。因他预计到美苏两国关系日后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便选择接受了国务院安排的俄语及俄国事务方面的专门培训。1929年至1931年又奉派赴德国柏林大学研习俄罗斯文化,并先后在日内瓦、汉堡、柏林与波罗海沿岸国家从事外交工作,其间与一位挪威妇女成婚并生育了两个女儿。
之后,他被任命为美国驻前苏联大使威廉·马歇尔·布利特的助手兼翻译。在苏联首次任职期间,他以外交官身份零距离观察了这个当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亲历了斯大林政权的“大清洗”,甚至还出席旁听过前苏联政府精心安排的数次“公开审判”。自此他对苏联领导人及其政治体制逐渐形成了严重的不信任感,更开始对那些在大萧条时期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建立更为公正社会秩序的美国左翼学者所持的理想主义者嗤之以鼻。然而,他当时并不担心苏联对西方的军事及政治威胁,甚至还赞成和期望苏联和西方国家能达成有限的妥协。
凯南在莫斯科当了几年领事和秘书后,又回国务院苏联办公室工作了一年,然后又被派往布拉格和柏林,凯南在柏林时正好碰上了美国对德宣战,他被纳粹政权关押了几个月后才得以获遣返回美国。二战期间他又奉派赴葡萄牙和英国担任外交官。
1944-1946年,他再次赴前苏联担任美国驻该国大使馆大使级代办,战争结束期间及之后,他在那里悉心观察、认真分析和判断苏联政权的一举一动,确定在意识形态方面与美国存在着根本分歧的苏联帝国以后终将会成为美国的最大威胁,并随时向国务院提出自己的外交政策建议,但却和自己的上司、时任驻苏联大使的民主党政治兼商业精英人物艾夫里尔·哈里曼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
1946年2月22日,时任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的乔治·凯南趁“苏联人民老朋友”哈里曼大使回国述职自己担任代理大使之便,向美国国务院秘密拍发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前苏联政权的理论、意图、政策及做法以及美国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建议,同时还提出了最终被美国政府所采纳的应对苏联长期战略,亦即著名的“遏制政策”,此政策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8000字电报获得了美国外交政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不久即破格提拔乔治·凯南担任了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主席。现摘录乔治·凯南当年长电文的部分要点如下:
· 苏联将在一切认为合乎时机和会有好结果的地方,作出努力来推进苏联政权的正式疆界;
· 苏联听不进理智的逻辑,但对武力的逻辑却十分敏感,因此,如果美国拥有足够的武力,并清楚地表明它准备使用武力,这就几乎用不着真的动武(套用近年来的话语即为“前苏联只听懂枪炮或导弹所表达的意思”,笔者注);
· 美国必须正确应对克里姆林宫的基本原则:基于传统的不安全感,苏联的对外政策具有扩张性;当政者不愿与西方世界接触,以免国民了解真相;而且斯大林深信,与西方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1947年,乔治·凯南以“X”的署名在美国《外交事务》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的文章,该文明确提出美国要使用“抵抗力量”,对苏联的扩张倾向必须进行长期、耐心、坚定与警觉的“遏制”。文章发表后随即引起了各方面的极大关注。文中所提出的“遏制”苏联集团的主张,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对苏战略的思想基础。从此一直到冷战结束,美国的对苏战略,乃至整个全球性大战略都被称为“遏制战略”,凯南本人也因此获得了“遏制之父”的称号。
1952年,哈里·杜鲁门总统任命他为美国驻苏大使,但由于他在对一位柏林记者发表谈话时,无意中把苏联比作了纳粹德国,因此遭到了莫斯科的强烈抨击与抗议,并被苏联政府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而驱逐出境。到共和党艾森豪威尔出任总统时,坚决反对只以扩张军备方式对付苏联的乔治·凯南退出了外交部门,去他心中最爱的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并于1950年代后期发表了多篇外交政策演讲,敦促美国为结束战后欧洲的分裂状态和减少核武器生产而采取积极行动,但他的演讲却随即遭到了一些激进派冷战人士的强烈批评。
1961年美国民主党上台后他重新回到了国务院,并被约翰·肯尼迪总统提名任命为驻南斯拉夫大使,他公开支持铁托总统向莫斯科争取独立的做法却遭到了国会的激烈反对,从而严重影响了其工作效率。此后他继续进行广泛的研究、写作和演讲,1975年在华盛顿特区创立了凯南苏联高级研究所。他的政策观点非常鲜明,美国不应该完全相信苏联,但美国也应该在结束核军备竞赛方面起一点带头作用,并与其他压制措施同时并举。乔治·凯南的战略观点后逐渐被美国政府接受。1987年,共和党罗纳德·里根政府借助软硬兼施办法,终于迫使早已被军备竞赛扰得焦头烂额的前苏联与美国签订了《全部销毁陆基中程导弹条约》,并在1990年6月达成了《共同削减战略核武器的框架协议》;1991年,美国政府终于与戈尔巴乔夫的前苏联政府签署了《全面消除中导条约》和《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美苏全面大规模核对抗核竞赛的可怕阴影终于基本消失了。
2005年3月18日,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同时在头版登出一张黑框照片,报道了一个人去世的消息。但凡美国的名人,去世后若能在这两家大报的讣告版登个剪短生平就算很不错了,近年来曾经享受过头版哀悼殊荣的只有前总统罗纳德·里根;两家报纸的报道标题还均为逝者的一生作了下述极具概括性的总结:
“冷战时代的顶级战略家”、“构筑美国外交政策的圈外人”,此人即乔治·凯南,3月17日晚,他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家中去世,享年10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