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军,大清王朝为自己培养的掘墓人

老马杂谈 老马杂谈 2022-01-23




在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周年,回顾110年前的那场推动中国历史彻底向现代转型的波澜壮阔大事件之余,自然会让人不禁想起当年奋勇举旗开枪开炮推翻满清王朝的主力军——大清新军,更让人不由自主想起了“大清王朝为自己培养掘墓人”的奇葩历史奇事。



被两次鸦片战争的枪炮声惊醒之后,发现西方“蛮夷小国”并非那么不堪一击、发现自己也并非“世界中央帝国”的大清朝廷终于下决心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基本国策指导下,实行“洋务运动”改革了。朝廷购兵舰买枪炮建工厂炼钢铁造机器修铁路忙活了三十年后,却在1894年竟然被东瀛撮尔小国日本打得溃不成军,新添置的现代化家底北洋舰队几乎全军覆灭。



于是在1890年代末,痛定思痛的孤独皇帝光绪又一厢情愿地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却严重先天不足的“政治体制改革”——戊戌变法,没想到擅改祖制的变法行动却迅速被垂帘听政的英明老佛爷慈禧太后一举粉碎,改革皇帝被幽禁,犯上大臣遭砍头,变法重臣康有为梁启超等流亡海外。



随后,试图力挽狂澜于不倒的老佛爷又在庚子年精心设计出了人民战争式的“义和团扶清灭洋运动”,以期痛打十恶不赦的洋夷,拱卫大清之江山社稷,但她依然没想到的结果是,这一轮交手大清国输得比以往更惨,兵败之后竟然还得在“杀罪魁赔巨款开港口大通商”等诸多条件下,被八洋夷国逼着施行更多的制度和体制改革。


屡战屡败之后,长期坚信祖制神武无敌的老佛爷终于发现只有坚船利炮却完全缺乏现代化军事制度的大清国军队始终只能处于逢战必败必遭痛殴的尴尬地位。于是老佛爷终于颁布了编练新式军队的诏书。



新军(时称新建陆军)其实最早可追溯到“洋务运动”前期的同治元年(1862年),当时淮军领导人李鸿章除了雇请美国人华尔招募的“洋枪队”参与攻击太平军外,还邀请上海租界里的洋人军事教官帮助训练淮军,以加强围剿太平天国乱军。



1894年(光绪20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朝廷接受李鸿章的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命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初为马厂)用西法编练一支新式陆军,称“定武军”,共计10营4750人,其中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马兵250人,工程兵500人。



1895年(光绪21年)12月,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经“督办军务处”推荐,由袁世凯接管定武军,并加募步兵2000人,骑兵250人,将其扩充到7000人,改名为“新建陆军”,完全依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方式,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还专门成立了由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后改为洋务局)。


之后,被编为武卫军“前后左右中”五路中的武卫右军,跟随袁世凯到山东去镇压义和团运动。在那里袁世凯将34营旧军改编,命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令武卫右军扩大至两万余人。



在新建陆军成立的同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也编练了一支名叫“自强军”的新军。这支军队也依照西式军队编练,步兵、炮兵、马兵及工兵13营一共2000余人。后来“自强军”由刘坤一总督接办,最后被袁世凯所收,被编进其武卫右军。



1896年,直隶提督聂士成挑选所部马步军30营,按德国军制训练,编为“武毅军”。直隶全省淮军、练军20000余人,被编为20营,按西法操练,分驻各地。戊戌变法运动期间,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与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一同隶属于直隶总督荣禄之下,并称“北洋三军”。



1896年12月,荣禄统一北洋各军称“武卫军”,这也就是后来北洋军阀的渊源。在京畿地区大练新军的同时,各省也开始了新军编练,如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江南创设“自强军”,计13营,聘请德国教习,枪械、兵法均仿照欧洲。次年又在湖北练洋枪队2营,并将此种制度向各省推广。两江总督刘坤一将江南省的江宁、镇江、吴淞、江阴及徐州五路防军,全部改为西法操练,使用新式武器。



1901年,清廷鉴于八国联军入侵中,大清陆军显示出的战斗力极为低下,既懦弱又混乱,故下决心对其进行改编。下令将战斗力较强的军队改为常备军,其余编为续备军,同时加强统一的洋枪兵法操练。1901年7月25日,清廷签订《辛丑条约》后决定推行新政,对军队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革。



1903年(光绪29年),朝廷于10月成立了总理练兵处,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并且裁减原有的旧军(防军、练军及绿营),剩下的精选若干营为常备军、后备军及巡警营(即宪兵)。清政府原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的新军为地方军,拟在全国编练36镇(师)新军。



1904年,朝廷为进一步统一军制,在北京设立了练兵处(后改为陆军部),各省设立督练公所。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了《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常备学堂办法》及《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正式划定了军制,将全国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及后备军三等,并规定了招募应征、官制、训练、给养、奖罚、征调、退休、军器及运输等制度  。1905年朝廷确定准备在全国划分为36镇(军区)。1911年,因武昌起义的爆发,只成立了26镇新军。共有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为加强对基层军官的培养,还在沈阳、昆明等多地创办了大型的陆军讲武堂,在多个省会城市开办了陆军武备学堂,聘请德英日等国的教官及留学归国的学生担任教习教员。


到1907年,全国已练成了新军16镇和16个混成协(混成旅,一说为14镇和18个混成协),其中装备与训练水平以袁世凯的北洋6镇新军为最佳,该部驻扎在直隶、山东与东北等地。



可是让老佛爷及大清朝廷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模效洋人之制、耗巨资精心编练出来期望能更好地为自己与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看家护院的新军,十年后却摇身一变成了他们的最重要掘墓人。


在组建和训练新军的过程中,一些开明的封疆大吏如张之洞、端方等,非常注重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入伍,招收留学生担任军官的地方大员有蔡锷阎锡山许崇智等,这些知识青年读过书见识广,敢于持有不同政见,完全不像旧军官兵那样愚昧地效忠皇权;而在新军的训练过程中,既有德英法美日意等多个西方国家的教官与受训的新军官兵朝夕相处,还有大量西方现代思想理论以书籍资料等多种形式在新军中广泛传播,从而培养出了蒋翊武、刘公、熊秉坤、吴兆麟、蔡济民及吴醒汉等一大批革命中坚骨干,他们事先即秘密联络发展年青官兵加盟,还秘密组织了武装起义的策划指挥机构如文学社及共进会;加上革命党人如黄兴宋教仁、居正及谭人凤等积极开展兵运工作,并秘密向新军输送了大量革命分子,如吴禄贞赵声孙武等。这些隐藏在新军内的革命党人都对武昌首义的发动及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11年10月发动武昌首义推翻满清王朝的是大清国的新军,随后响应起义的陕西及湖南二省,革命主力也是当地的新军。接下来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山西、四川、云南及贵州等多省的新军也纷纷举旗响应。在整个辛亥革命中除上海、广东及广西的起义力量以当地民军或商团为主外,其他各地的武装起义主力军均为大清朝廷辛辛苦苦编练出的新军。诡异的历史真的和慈禧太后、大清朝廷与最后的皇族内阁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让他们提前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