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抗战追忆: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
在1933年充满腥风血雨的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中,因为缺乏空军飞机侦察及最基本的军用观测仪器设备,徐庭瑶将军指挥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军团第17军第25师一位年青的班长奉戴安澜团长之命,带领6名战士在古关口附近险峻的帽儿山山顶上设了一个固定观察哨,负责从高处观察并随时向指挥部报告山下日军的动态。
我军部队开始总撤退时因通讯设备损坏而没能接到撤退命令,七勇士只能继续潜伏在岩石搭建的掩体内,为掩护自己的部队顺利撤退而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开枪狙杀日军。恼羞成怒的日军认为山顶上还有国军的残余部队,于是出动飞机对山顶狂轰滥炸了一番,再随即向寂静无声的山顶发起了冲击。但进攻日军接近山顶时,却突然遭到了步枪机枪和手榴弹的猛烈反击,残余寇兵只能丢下尸体仓惶退下。在用大炮对山顶再次猛轰一番后,日寇又向毫无反应的山顶发起了第二次冲击,但接近山顶时却又一次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猛烈狙击。经过几番厮杀弹药耗尽之后,无畏坚守阵地的七勇士只能用石块和刺刀奋勇狙击敌人了,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在敌军的枪林弹雨之中。
当冲上山顶的日军在掩体里发现与他们鏖战多时的竟然只有区区7名国军士兵后,惊叹敬佩之余竟列队向这些英勇的中国军人英雄脱帽敬礼,并在附近建简易墓穴埋葬了七位勇士,还在墓前树了高1.8米的木碑一块,上书“支那七英雄之墓”。
长城抗战结束后,当地乡民自愿募资建造了“七勇士纪念碑”以资缅怀;国军官兵在崎岖荒漠陡峭的长城地区浴血奋战期间,当地及平津地区同仇敌忾的民众自发举办各类宣传鼓动活动,并向前线送去了大量的慰问品。
在古北口长城保卫战中,关麟征将军指挥的国军第17军第25师,虽毙敌千余名,但由于武器装备军需供应及士兵个人战力均远远落后于日寇,因此七千人的部队伤亡也多达四千余人(整个古北口长城抗战,国军伤亡多达一万余人);关麟征师长在战场上负重伤后,立即提拔第73旅旅长杜聿明将军担任副师长,全权代理师长指挥作战。
因第25师的大部分士兵均在安徽省蚌埠地区招募训练编成,古北口战役之后,徐庭瑶军长派人在战场上找到了500余具蚌埠籍烈士的遗骸,装殓入棺运回蚌埠,隆重公祭后葬入新建的阵亡将士公墓,不久后又在南京玄武湖公园(时名五洲公园)内的梁洲建造了“陆军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碑文为徐军长亲题,笔者小学时期还亲眼见过那座宛如冲天刺刀的庄严纪念碑),轰轰烈烈运动中竟被烈士们的同胞无情毁损了。
战役结束后,当地商会出资牵头委托道人王乐如先生组织民众,在南关西山根下,以极其简单的方式安葬了360具烈士遗骸(挖大坑、一层芦席、一层遗体,共埋三层),墓前立一石碑,上书“酉年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当地人称为“肉丘坟”。七十多年后,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终于重新修葺了英雄墓园,并将其定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些不惜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抗日英雄,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更是当之无愧的抗战中流砥柱。
长城抗战后期,鉴于敌我综合军事实力差距太大,为避免更多的伤亡,也为了缓解平津及华北地区的紧张局势,通过“国联”的斡旋调停,国民政府决定采取与日军谈判的方式终止战争,随即成立了国民政府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又派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作战厅厅长熊斌中将为首席代表,与日军首席代表冈村宁次进行谈判,双方最后签订了《塘沽停战协定》,划定冀东22县为“非武装区”,中国军队不得入驻,日军退回长城以北。在当时国力十分孱弱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只能用此办法让侵略军退兵,换得了4年的短暂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