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
师范学院或师范学校,笔者自懂事伊始就知道是一种“学生不仅无需缴纳学费,还能享受政府提供的膳宿费、学杂费及奖助学金等多项补贴”的特殊学校,后来也逐渐获悉起源于满清末年、兴盛于民国的众多师范学校将不计其数的清贫寒门子弟教育培养成了优秀的教师甚至杰出的人才或社会栋梁,为积贫积弱的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无比的卓越贡献。为了缅怀弘扬这一段后来渐渐淡出绝大多数民众视线的师范教育历史,笔者在认真查询相关历史资料后,专门码成如下小文一篇,以飨读者更图引出抛砖引玉之效。
自满清后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及清末新政开始,师范学校这一免收学杂费甚至膳宿费、专门培养各级合格教师的全新教育模式被西方传教士及清廷陆续引入到了中国:1897年创立的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院当属“中国师范”之鼻祖。1902年,清廷出资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后升格为北京高等师范学堂,之后再分立为北平师范大学及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同年又创办了湖北师范学堂(后升格为武昌高等师范学堂)、通州师范学堂及山东大学堂师范馆;1903年创办了南京三江师范学堂(后升格为南京高等师范学堂);1904年清廷发布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创办了广州的两广速成师范馆(后升格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同年还在沈阳创办了奉天师范传习所(后升级为奉天两级师范学堂);1906年,当时中国的教育大省山东即根据清廷的《章程》在其所辖的10府及3直隶州均创办了县立简易师范学堂;1912年,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的北京国民政府正式颁布了《师范教育令》,以推动促进师范学校的发展。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随即就召开了“全国教育会议”,并推出了“除文盲,做新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教育指导方针,要求全国各地政府创办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县属“乡村师范学校”;根据这一方针,山东省随即就在原4所省立师范学校基础上,在鲁西菏泽增建了省立第五师范学校,不久又创办了省立乡村师范学校8所、县立简易师范学校17所及县立师范讲习所40个。
1932年12月,国民政府正式颁布了《师范学校法》及《师范学校规程》,以期解决全国师资严重匮乏及义务教育难以普及的困难。
1938年,为克服战时教育的特殊困难及“师荒”大难题,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要求及时扩大中等师范教育的规模,为大后方的流亡学校提供合格的教师;为此还隆重推出了“教师运动周”活动,聘请各界专家学者宣传教育对抗日救亡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宣传教师职业的光荣与重要,为优秀教师颁发奖品奖金。
1938年10月27日,国民政府教育部行文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所不附属于大学的独立师范学院,校名为“国立师范学院”,著名教育家、上海光华大学副校长廖世承被任命为院长。校址初设在湖南省安化县的蓝田镇。当时的国立师范学院可以说是群英荟萃,众多的知名学者汇集于此教书育人,其中的知名者有钱基博、钱钟书、皮名举、孟宪承、陈传璋、高觉敷、储安平及张舜徽等。
国立师范学院建立之初设有国文、英语、教育、史地、数学、理化及公民训育七个系,后又建立了若干专修科和训练班,1940年又向教育部申请创办了学院附属中学。至1943年,全院共有7系4科各3班;院本部有学生770余人。1944年春,因湘桂会战爆发,日军攻陷了长沙和衡阳,师范学院及附中西迁至湖南省的溆浦继续办学。1945年秋,日本投降,学院在湖南衡山复校。抗战时期,国师附中随国立师院迁往溆浦和南岳。截止1944年,国民政府始终践行“战时绝不中断为和平时期培养储备人才”(战时教育照平时办)的教育方针,在大后方各地先后创办了11所国立师范学院。因此近年来还有研究者将抗战期间的教育评价为中国教育的“黄金时代”。
民国时期的师范院校除了学生完全免费上学生活外,优秀学生还能获得奖学金鼓励;同时许多师范学校还能聘得优秀甚至高端的师资,如大名鼎鼎的民国大师级学者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就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授美术、音乐及文学;此外,当时的师范院校还都能享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高官巨贾、著名学者、社会名流及地方绅士出任校董的情况十分普遍,1950年代红色文学作品《红旗谱》中,保定师范学校的校长出面保护参加罢课的学生时,连军警人员也对他尊重执礼有加,骑高头大马来学校门前巡视的堂堂国军少将旅长见到自己的昔日老师时,竟也随即跳下马恭行学生大礼。当年在国内颇富名气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长沙享有很高的地位,该校的学生会甚至还领头组织发起了轰轰烈烈的“驱逐督军张敬尧”运动。
民国时期的各级师范学校在教学中虽需要接受统一由教育部审定的教材,但学校当局却有自己聘请辅导教师授课的权力,因此鲁迅、郭沫若、胡风、徐志摩、沈从文、柳亚子、沈雁冰(矛盾)、巴金、冰心、闻一多、张天翼、曹聚仁、夏衍及张奚若等诸多左翼大牌文化人纷纷应聘赴各级师范学校传经送宝,热情宣传进步思想与革命理论,他们所传播的知识言论与思想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为数众多的年青学生,其中有大量学生在毕业之后还会放弃教师职业,毅然投奔了革命队伍,因此有教育史研究者还将当年的师范学校戏称为“革命孵化器”。
如今,国内的师范院校仍然存在,但随着大学越办越大的新教育模式,各地的师范院校都将入读学生划分为“师范”和“非师范”两大类别,第一类学生仍然可享受免学杂费住宿费之类的待遇,而第二类的学生则需严格按章缴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