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智斗”差点打败英夷的道光皇帝
中英两国爆发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将大清帝国最具特色的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给推上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大舞台,但大多数中国人对这位皇帝的了解最多的还只是他“坚定不移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反对腐蚀毒害中国人的鸦片,英明挑选’禁烟抗英斗士’林则徐”等动人故事。但笔者近日在读史中却又意外发现了道光皇帝的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大特色——在与英国蛮夷入侵者互怼及谈判过程中竟然亲自发明并实践了“智斗”外交战略,因深感惊叹遂将此“特色战略”的演变与结局以大事记形式罗列如下,以飨读者:
· 1838年底,道光皇帝派禁烟反帝坚决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署理禁烟事务;林钦差于1839年3月抵广州后采取强硬手段查封了英国商人的全部库存鸦片,随后又隔离拘禁了英国政府商务代表及全体商人,并于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公开焚烧了全部鸦片;林钦差还于当年8月派兵进入澳门,驱逐英国商人及眷属离境,道光帝闻之龙颜大悦。
· 1840年1月5日,道光帝命林钦差宣布封锁港口,永远断绝与英国的贸易;1月15日英国军舰“窝拉颐”号舰长宣布封锁广州口岸及珠江口;1月16日英国女皇维多利亚宣布严重关切中国事态;4月,英国国会高票表决通过了“军事行动保护贸易法案”。
· 1840年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海军少将懿律与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指挥的混合舰队(又称“英国东方远征军”,由各类舰船47艘和陆军4000人组成)抵达珠江口,并于28日封锁了珠江口;因在广州遭到大清水师邓廷桢部的奋勇抵抗,英国舰队随即改道北上,7月攻陷浙江定海,8月英夷舰队竟杀到了天津大沽口附近海域,最初信誓旦旦强硬主战的道光皇帝此时方知“天朝上国”的军力竟虚弱到如此程度,因此不得不下诏接受英国人的条件:停战言和、允许通商、罢免林则徐及邓廷桢等主战大吏,并与英夷签订了“英国舰队先撤回南方,择期再洽签条约”协议,道光帝的第一招“智斗战略”闪亮出场,并旗开得胜了。
· 英国舰队如约离开天津撤至广州后,钦差谈判大臣琦善随即开始执行英明圣上的“智斗”谈判任务。他12月抵广州后,除遵旨“将林则徐与邓廷桢送军机处议处”外,本人却继续遵照大清国“高官不与蛮夷接触”老规矩,仅派其私人翻译鲍鹏为代表与英国女王的全权代表义律做虚与委蛇的谈判,其间还给英夷军队送去了大量猪牛羊鸡鸭面粉之类的慰问品,以图麻痹英夷,尽可能拖延时间,同时又在积极部署营造广州及粤闽浙沪等沿海各地的海防军事设施。
· 英夷全权代表义律和英国人发现自己被大清国戏弄了,一怒之下于1841年1月7日派兵突袭并占据了虎门的大角及沙角炮台,致大清军伤亡700余名,帅船拖船沉毁11艘。机智的钦差琦善大人除了向道光皇帝报送了“已大胜蛮夷、英人逃遁”喜讯外,还玩弄道光帝的特色“智斗术”与英国人签订了“无皇帝批准文件、未加盖谈判钦差及相关督抚关防大印”的《穿鼻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道光皇帝获捷报后喜形于色,认为战争已顺利结束,随即下诏裁调已抵达广州地区的各路援军。
· 之后,道光帝发现琦善没能用他的“智斗外交战略战术”迅速有效地扭转局面后,一怒之下将其革职抄家,改派侍卫内大臣奕山担任“靖逆将军”率外省勤王军赶赴广州实施对英夷逆贼的全面反击。1841年2月及5月,奕大将军精心策划指挥的数次反击战均告全面惨败;5月22日,英军攻占广州城北高地及东北部各炮台要塞并包围了广州城,奕大将军率残部18000人举白旗向英军乞和;随后与英国签订了《广州条约》,还向英夷支付了赔款。
· 道光皇帝谈谈打打、拖延时间、随意毁约的第一轮“智斗”终于让英国人恼羞成怒了,于是英国女王改派更强硬的璞鼎查担任驻华全权代表兼英军总司令。1841年8月21日,刚刚上任的璞总司令即亲率由37艘各类舰船、2500名陆军组成的特别舰队一路北上,破厦门,入浙江,陷定海,于当年10月攻占宁波后休整待援,道光帝随后钦定组织的多次反击战也均告惨败。
· 之后的战局就让“勇斗改智斗战略”的道光皇帝更加失望了。1842年5月,英夷舰队先后攻陷了浙江平湖、上海吴淞,抵达长江口,拟逆江而上切断中国南北动脉大运河。于是道光帝再次下诏,派耆英为钦差大臣,火速赶赴江南与英国人谈判。但璞鼎查总司令此时压根不理睬耆钦差的求和照会,继续率舰船73艘及陆军12000人沿江而上西袭,7月21日攻陷了镇江,8月4日抵达南京下关码头附近的江面,威力强大的舰炮直指江南重镇南京城。
针对英夷侵略军如此嚣张凶猛的严峻局势,为保大清朝千秋万代而日以继夜操劳的道光皇帝又及时推出了他的“智斗战略”最新版。他很快派出由重臣耆英、70高龄将军伊利布及两江总督牛鉴三钦差大臣组成的“谈判代表团”,在南京与英夷代表团进行新一轮“智斗”。
8月12日,“南京智斗”开场,此次大清国依然部分沿用了旧外交韬略,耆英等三钦差依然不与英夷首领见面,而派了由临时授五品顶戴的伊利布府内大当差张喜、耆英心腹幕僚刘建勋、四品佐领塔芬布、太仓知府徐家槐及九品交涉官陈志刚等五位“坚定不移爱大清反英夷”愤青组成的“代表团”,去英国军舰上与英夷代表磨嘴皮、争论、消磨时间。英国人虽然没能看到这些大清国“代表”的授权证书,但还是耐着性子勉强与他们交涉具体事宜。五个“愤青代表”你一言我一语地对英方提出的协议条款逐条进行反驳或讨价还价,口气言辞还相当强硬激烈。英方代表发现这些“代表”对有利大清国的事据理力争,对不利之事又压根做不了主之后,断然决定中止了这种耗时耗力的无意义谈判,并正式表明英军将于14日清晨炮轰南京城。到了离炮轰时间只有3小时的危险时刻,耆英派人给英夷全权代表璞鼎查送去专函,表示愿意14日上午重开高级别代表谈判。耆钦差还在信中恳请:您就是打我们的南京,也一定请在咱们见面之后再打行不行呢?在之后的谈判中,耆钦差怕对完成自己的任务不利,也坚决不再用这几个“强硬派愤青代表”了。
第二轮谈判,显然是遵照圣上的“智斗”战术,耆英自己还是不出面,而改派江苏按察使黄恩彤及六十岁的四等侍卫咸龄为代表出场,地点改在城外的静海寺中。大清国钦差对英夷使者接待得十分隆重,双方照例互验授权资质证书,英方提交打印好的两份中英文“条约”草案给大清代表过目,根据耆钦差所定的基调,纯粹走过场的中英谈判顺利结束。耆英在官邸中读了条约草案后,完全同意并迅速快马送回北京,皮球终于踢给了“智斗”总设计师道光皇帝。但耆英也没有辜负圣上的培养,条约草案送走后,他想通过私下求情的方式与英夷通融解决燃眉之急的封锁问题,他在致璞鼎查的信中保证:“皇上同意这些条款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我们给你们赔偿也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你们就放心吧,我们想求你们暂时先解除封锁行不行?”璞鼎查回信表示坚决不同意。随后,耆英又致函璞鼎查,表示他愿意提前支付150万两银子赔偿款,请他通融解封。璞鼎查依然拒绝了这种有欠合理的解决办法。
为确保条约能顺利批准并尽快签订,耆英在送条约草案去北京时还附上了一份重要的秘密“奏折”,力陈此条约对大清国的重要性;他还夸大江宁(南京)地区军事形势的严重性与危急性:“夷炮已架设钟山之巅,江宁全城民众命在呼吸之间;五口通商怕什么?这些城市还是我们的嘛”。此时的耆英与他的主子其实都十分明白,璞鼎查所带领的英夷军队虽然仅占大清国军队的九十分之一,但他们如果发起怒来,却真的能够一举灭掉爱新觉罗家族的整个江山。
钦差大臣耆英在等候条约批准的圣旨期间,又自己创新补充了道光皇帝的“智斗战术”,他向璞鼎查提出了“互相拜访以表亲善”的建议。英方同意后,耆英于19日应邀亲率诸钦差及相关军政大员登上英国军舰参观作客聊天,茗茶品咖啡尝洋酒观大炮。但对英夷提出的次日进南京城回访请求则坚决谢绝,有历史学者认为他是怕英使进城若出了事,会影响他此次奉旨出使的“功成名就”。
24日,耆英回礼在偏僻的静海寺内安排极为隆重的仪式和奢华无比的宴席,招待璞鼎查等130名英国贵客。为充分显示自己的礼仪之邦特色,还给正在军舰上值守的英国官兵带去大量的礼品和食物,其中包括精选的肥牛、鸡鸭和米面。28日,热情依旧的耆大钦差又在上江考棚办了更为丰盛奢华的大型酒宴,热情洋溢地招待不远万里而来的英国客人(后来有英国客人回忆,这是他一生都未曾享受过的盛宴)。足智多谋的耆钦差还在宴会上大爆冷门贡献奇技,他突然用几乎强求的方法请求璞鼎查配合他张开自己的嘴,钦差竟然能将一颗一颗的蜜饯梅子十分准确地扔进他的口中。有英国客人在自己的日记中对此闹剧写下了自己的感想:“不可理解这位清政府代表国家与他们谈判的最高首领,怎么会如此忘情地讨好打败自己的侵略者?”
这一轮,道光帝的“智斗英夷”韬略终于完全失效了,最后他只能忍辱负重地“恩准”了与英夷签订且必须立即实施的《中英南京条约》,其实质性的主要条款如下所述:
1. 割让领土香港岛给英国。(丧失了领土完整及主权);
2. 允许英国人用对等语体与大清国皇帝及官员递交公文;允许英国人与大清官员直接见面磋商;允许英国人称本国为“大英帝国”。(丧失了政治主权);
3.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及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丧失了外交主权);
4. 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2100万元的构成:600万元为赔偿被焚鸦片,300万元为偿还英国商人债务,1200万元为补偿英军军费。(导致大清国白银的大量外流损失);
5. 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税率,必须由中国与英国政府共同议定,签约时为5%。(丧失了大清国原20%的关税自主制定权);
6. 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交易,不受有清政府背景的“公行”限制。(丧失了贸易控制权);
7. 在之后的《五口通商章程》及《虎门条约》(系南京条约附约)中还增加了“租界”及“领事裁判权”等补充条款。(丧失了司法主权);
“鸦片战争”之后,曾经攘夷不止、自命不凡、坚信“天朝上国可以速胜”、屡战屡败但却始终不渝坚守着大清祖制、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有“史上最抠门皇帝”称号的道光皇帝再也不思任何的改革或进取,从此一蹶不振,1850年正月的某一天,他终于带着无限的懊恼憋屈去见他的老祖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