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发言集锦(下)|迈向沙姆沙伊赫: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展望
点击 星球公社 守望蓝色星球
✦ +
+
背景
10月26日,由万科公益基金会资助、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系列培训第三期:“迈向沙姆沙伊赫COP27: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展望”顺利召开。
本次培训会由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促会)作为指导单位,并与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中华环保联合会、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和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合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即将召开之际,会议邀请来自政府、联合国机构、智库、大学和国内外社会组织的代表,围绕气候科学、《公约》 COP27的谈判焦点与展望、国家气候政策动态以及国内外社会组织参与气候治理的实际行动展开交流与探讨,吸引了来自本土社会组织、学术机构、媒体、企业的代表参与本次培训会并进行讨论,其中约30位线下出席,180多位通过Zoom会议接入,超过10万观众通过凤凰公益直播和万科公益基金会直播平台观看。
COP27大幕已拉开,许多社会组织代表已经奔赴沙姆沙依赫,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联合国边会和国家角、主题角活动。本期总结主要围绕行前会的后半部分,聚焦国内外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经验,从社会经济收益、社区实践、青年行动、参与气候治理的角度进行分享和讨论。
以下为本期专家分享与问答环节的精华摘录。
✦ +
+
嘉宾分享
丁宏宇
世界资源研究所包容性发展高级经济学家
丁宏宇主要分享了气候行动的社会经济收益成本分析。
根据最新气候科学,目前全球实现1.5℃温控目标的可能性正在收窄,现有的排放路径可能导致本世纪末更高的升温。1998到2007年之间,气候风险带来的全球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了2000亿美元,目前的升温趋势则会带来的更高的气候风险与更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更糟糕的是,随着全球经济总量增大,气候变化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也将进一步攀升。一些新的研究表明,到2050年,如果没有足够的应对措施,仅沿海城市的损失就可能会超过每年1万亿美元。
根据经济模型估算,气候风险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极端高温造成的死亡、农业生产减产、应对温度升高激增的能源使用量以及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的经济损失。其中,农业损失占比最大,农业的损失边界很宽,不确定性也非常高。
提前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收益非常丰厚。例如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建设有韧性的基础设施、改善旱地农业和作物生产、保护红树林、建设有韧性的水管理系统等,可能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其中,建设有韧性的基础设施带来的收益最高,净收益总计能够达到4万亿美元。
适应投资可以带来三重红利,包括规避损失、增加经济收益和创造环境和社会效益三部分。在创造环境和社会效益方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能够带来很大的综合获益。
世界资源研究所对中国的气候风险和气候适应性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综合性分析,对宁夏节水灌溉、武汉海绵城市和深圳灰绿海堤进行收益研究,发现上述项目的长期综合收益显著,收益回报率在1:2-20之间,但有些项目如灰绿海堤建设由于建设标准高设计投资大,回报率相对其他传统适应项目较低,但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保护作用。
然而,目前在气候适应工作中,中国对未来气候风险的认识不足,从而限制了气候适应投资。主要问题体现在不能系统地识别风险,也没有完善的气候韧性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因此各国需要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并完善适应工作的机制与标准。大众对气候风险的认识也普遍不足,这导致对适应型基础设施的经济收益分析非常困难。除此之外,对适应项目的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并不完善,这些都会成为新增韧性基础建设融资的挑战。
目前全球气候韧性融资的绝大部分(90%)都来自于政府机构,社会资本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全球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差距还很大。弥合适应资金差距可以通过扩充融资项目库、新增高质量项目,以及开发计算具体项目经济收益的方法论等方面来实现。
何昕
千禾社区基金会环境项目总监
千禾社区基金会一直关注珠三角的环境问题,并在17年正式启动了社区应对气候变化项目。何昕主要分享了千禾社区基金会在社区层面开展的气候行动,以及社会组织参与气候行动的经验。
社会组织在功能上与智库等政策倡导机构不同,社会组织更多关注的是气候政策的落地进展与实施方式,以及范围广泛、内容零碎的地方政策,关注城市规划、韧性城市建设、社区基层气候适应、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等方面。
千禾社区基金会在工作中,注重与同行的交流,包括争取机会与同行机构进行深入对话,了解彼此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形成互补与合力,同时吸取同行的经验作为自身工作的启发。在社区层面,通过与各种各样的不同社会组织对话,也能帮助这些机构在气候变化议题下拓展思路,找到合作空间。与同行社会组织的交流也是超越国界的,通过沟通、交流甚至是质疑,都可以增进对项目的理解以及工作的落实。
气候行动应该符合社会组织机构自身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每一家社会组织所关注、擅长的业务各不相同,尽管业务可以得到拓展,但不应当背离其本身的战略。社会组织需要找到机构和议题的结合点,关注国内外有关信息,构建行动网络,沉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事情。气候变化需要多元社会组织的参与,除环保组织之外,社工机构、教育机构都可以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来。
最后,何昕表示,气候议题在行动层面也是一个“本地化”的过程,需要不断通过研究来加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切身体悟。不同区域的人群气候变化的切身体会通常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地区的政策很多时候不能直接照搬。除此之外,随着气候风险不断涌现,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社会组织需要对居民意识进行持续的研究。
张思璐
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秘书长
张思璐来自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该机构致力于推进青年人参与气候治理。她的分享主要围绕着三点展开:
一、青年的使命
要解答青年的使命这个问题,需要去理解青年的定位。青年是更脆弱的下一代,他们需要关注气候变化这个议题。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主题,现在的时代主题就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在时代主题下,国家有应该承担的责任,而青年的成长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国家承担的责任也会自然地落在每一个青年的身上。青年人能为时代议题带来他们的活力,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可以为其他人提供启发。
二、如何将COP与日常项目联系在一起
首先青年人需要学习如何参与,怎么讨论,怎么治理;其次,青年需要学习议题,学习谈判议程;最后,青年需要思考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这点尤为重要。这三点都会体现在日常的项目中,让青年人通过项目了解气候变化、气候治理,并引导青年人发声、参与实践。CYCAN也通过COP青年代表团把项目经验带到了COP上,与其他国家的青年交流。
三、青年人去到COP27可以做些什么
不同的青年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在COP上锁定关注点,形成报告,与更多人分享;可以通过气候短剧、快闪短剧的形式与其他国家地区的青年人交流;还可以与平时无法接触到官员、企业家交流,通过自己的经验、观点积极影响不同的相关方。
杨培丹
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主任
杨培丹来自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C Team),C Team在过去一直参与气候大会,并在企业角上组织了丰富的活动。她向我们分享了社会组织如何参与COP,包括如何获得参会名额、如何申请边会、如何获取大会信息、如何参与中国角的活动等内容。
COP会场分蓝区和绿区,蓝区是由联合国气候公约秘书处管理的,需要参会名额;绿区是由东道国政府管理,举办一些面向公众的意识倡导、能力建设的活动,通常是向公众开预约参观的。鼓励大多关注一些动态,积极去参与COP,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可以跟世界同步。
社会组织想要参加COP,进入蓝区跟进谈判,首先要获取参会名额,可以向大会申请成为观察员。申请需要根据大会的要求准备材料,并通过在线申请系统提交申请。如果材料齐全且符合要求,观察员的资格是相对容易申请下来的。获得观察员身份后,要注意提前向COP申请参会名额,每个NGO平均能够获得3-4个名额/周(COP会持续2周)。
获得参会名额后,社会组织就可以派代表参与COP。可以参与的会议包括:全体大联络小组和边会。COP还会组织主题日活动,社会组织也可以参与。会议日程都可以从COP官网获得,当然,如注册成为参与者之后,也会接收到会议议程的邮件。
另外,观察员还可以独立或联合申请边会或展览,议题重要、差异化突出的申请更容易被批准。通常一个机构只能申请一个边会和一个展览。
每年中国生态环境部气候司都会组织中国角的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在中国角组织边会,讲好中国故事,加深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欢迎大家关注今年在COP活跃的社会组织和它们组织的活动。
✦ +
+
问答环节
主持人:郭虹宇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副主任
嘉宾:王香奕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问
中国社会组织在共同参与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进程中面临哪些优势和劣势?
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社会组织都扎根在全国各地,做了许多切实的工作,有了许多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些社会组织也非常了解基层的需求,这样的优势是国际组织所没有的。第二,环保类社会组织的平台已经搭建、运作起来,这样平台能够让大家共同分享经验,成为本土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的优势。
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当前我国本土社会组织在数量上与我国总人口不匹配。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在民政系统注册的社会组织一共有90.2万家,环保类社会组织不到1万家,数量上存在着劣势;其次,社会组织还需要进行能力建设,提高专业能力;第三,新冠疫情也为社会组织开展本土活动和国际交流带来了挑战。
答
问
在高温、洪灾等极端天气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组织在城市社区和乡村振兴层面如何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有哪些实际的切入点吗?
这两年气候变化确实给大家带来了很切实的体验感,我根据自身对一些机构实践经验的了解,提供几个可供参考的切入角度:
首先,社会组织比较擅长的是科普宣传工作。社会组织可以吃透国家提出的战略,结合自身工作的方向,去做一些科普宣传和政策倡导工作;
其次,社会组织可以基于社区开展试点项目;
最后,社会组织可以与企业合作,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将智库机构、政府部门、媒体、青年群体等等链接在一起,共同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答
问
气候科普传播未来的可持续方向如何?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科普未来如何贡献到可持续发展?
民促会这几年也在做一些气候传播项目,邀请各领域专家来进行能力建设,同时也会资助本土社会组织,支持各组织从自己的领域出发,在传播方面有一个提升。
另外,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气候传播的未来也将是越来越多元化的。通过更多创新的方式去回应不同的群体对气候传播的需求,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答
嘉宾:张思璐
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路秘书长
问
青年环保组织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如何监管青年人环保行动的合理性和实际效果?在国内国际是否存在青年环保组织资金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和资金浪费的问题?
社会组织本身遵守国家相关制度管理(主管部门年报、年度审计、日常沟通等),而且资方也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标准(细致到怎么采购一项服务),即便是公众捐赠,众筹平台也会对社会组织有定期项目和财务披露要求,所以这个问题相对是简单的。对于公众来讲,监管最好的方法就是参与进来,成为捐赠人、支持方,来观察这个机构的执行情况。
对于青年人参与气候变化的工作,我记得一次拜访杨富强博士,在谈话中提到希望青年可以提高参与气候治理活动的热情,比如走入社区,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参与。
在资金分配问题上,NGO之间不是相互竞争的关系,而应该是团队协作的关系。只有整个行业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得到了发展,才会推动这个议题的进步。
答
✦ +
+
总结
李丹
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秘书长
在过去近半年的时间里,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很荣幸作为“中国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支持方,通过三期专业培训活动,和大家一起回顾和梳理了全球生态环境进程,聆听了国内外社会组织和专家学者的经验分享,也共同探讨了中国社会组织如何结合自身工作更好地参与到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进程中。
同时,我们也很欣慰地看到,这次的项目在社会得到了诸多关注,“中国社会组织在专业领域参与全球治理”这一话题,也正在被除了社会组织之外的越来越多企业、智库、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方所关注和重视。
作为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一份子,我们由衷地希望大家在这次的项目中都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力量加入进来,让更多社会组织能够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舞台,将中国的公益经验、公益故事带给全世界,让世界听到越来越多从中国民间社会发出的声音。谢谢大家!
白韫雯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执行主任
项目自今年6月10日正式开启,四个月里,创绿完成了三场高质量议题培训,包括可持续发展的议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全球气候治理COP27展望,共邀请40多位来自政府、联合国机构、国际社会组织、基金会、学术单位、中国的社会组织的资深行业专家,以及10位来自其他国家的专家参与发言与讨论。共吸引700余位来自国内和国际的伙伴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参与培训,并建立对议题系统的认识。
今年是全球层面环境治理的超级年,也是创绿研究院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创绿研究院在过去这十年参与环境治理,收获来自我国谈判代表团的专家的指导,也获得了来自国际环保组织、大学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在资金、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上的帮助,受益匪浅。在此过程中,创绿不断成长积累,希望能够把这十年的收获不断总结,通过知识产品、能力培训等方式传递给其他的社会组织同行,促进大家共同成长行动。
未来十年需要中国社会组织共同发力,除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增强在议题上的能力之外,还应该主动参与国际进程,主动回应国际关切,支持国家在全球治理上面提出的新理念,守护全球气候保护的共同利益。此外,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有落地的本土实践,真正深入并且坚持下去,形成良好案例与思考,结合中国的本土智慧,贡献于国际治理进程,输出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 +
+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查看更多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