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发言回顾 | 迈向阿联酋COP28:回顾进程,开启合作新篇章
点击 星球公社 守望蓝色星球
背景
2023年11月22日下午,由万科公益基金会和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迈向阿联酋COP28:回顾进程,开启合作新篇章”行前会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顺利召开。本次行前会由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指导,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中华环保联合会和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联合支持。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即将于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阿联酋迪拜举行,本次行前会邀请了来自政府、国内外智库、大学和国内外社会组织的代表,聚焦全球盘点、国际气候合作、公正能源转型、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及COP28展望、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等议题展开分享和交流,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社会组织、智库、高校、平台机构、媒体和企业的代表参与并进行讨论,其中70多位参会者线下出席,120多位参会者线上接入,超过14万观众通过会议直播观看。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 摄
本次行前会还发布了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手册《全球气候治理进展与差距》作为背景阅读材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
扫码获取《全球气候治理进展与差距》PDF
本篇总结撷取了行前会专家分享与问答环节的精华,与诸君共享。绿研团队即将出发,现场追踪气候治理进程,举办UN边会、中国角活动以及社会组织非正式交流,欢迎大家与我们共同关注。
绿研将与波士顿大学共同主办一场UN边会
12月9日 | 促进有气候韧性和自然向好的投融资
致辞
谢晓慧
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近期在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的背景下,万科公益基金会和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发起的“中国社会组织参与推进全球环境治理·第二期”项目正当其时。去年年末,项目第一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速读文件收到许多行业专家和同仁的一致好评。万科基金会和绿研也一直通过对话交流与知识共享,以期提高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国际话语的能力,助力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民间的环境治理。作为一家环境领域领跑型的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从2012年起就开始关注应对气候变化,希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作用,讲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故事。今年,万科基金会将第十三次出席联合国气候大会,支持中国政府的系列活动。未来五年,万科基金会将打造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继续推进废弃物减碳,并通过联合国气候大会等国际平台分享中国社会组织对上述领域的行动和思考。
Erik SOLHEIM
联合国环境署(UNEP)前执行主任
过去的二十年间,中国在污染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我们需要在迪拜让大家了解到中国在能源、交通、绿色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成功故事。在能源方面,全球80%的太阳能、80%的水能、60%的风能都来自于中国,企业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过程中,也可以有更多绿色能源相关的合作。在交通方面,中国的新能源品牌不断获得世界的认可。其中技术合作可以创造更多可能性。在绿色方面,中国正在建立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开展红树林的保护工作。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但仍需要强化对塑料、电子废料等材料的循环使用。面对全球环境危机,好消息是我们有技术、资金和政策去应对,而且大家可以互相借鉴。这也应该是我们在迪拜发出的信息,即各国已经取得一些进展,而我们也将带着必胜的决心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主持人
郭虹宇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副主任
环节一
手握多份成绩单的气候大会
Martin VOSS
德国观察气候外交与合作政策顾问
Martin VOSS介绍了全球盘点的运作机制,展望了COP28上的相关讨论和成果。
根据气候科学的评估,全球面临升温2.1°C至2.8°C的威胁,无法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亟待各方提振雄心,采取紧急行动,全球盘点即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之一。通过五年一次的盘点,评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缔约方气候目标的执行情况,通过信息收集、技术报告和政治讨论等方式形成下一阶段气候目标和行动的决策参考。这项工作在COP26时启动,将在COP28形成具体的政治决策,即为第一次全球盘点的结束。
在COP28上,关于全球盘点的讨论重点将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各缔约方从技术阶段能得出哪些关键结论。第二,全球盘点结果能带来哪些改变。第三,缔约方能就全球盘点结果通过哪些决议,比如形成可再生能源目标、敦促化石能源的淘汰等。本次全球盘点形成的决议将成为促进各方提出更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在下一阶段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中采取实际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首次全球盘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关键的时间窗口,通过规定整体框架,确保未来的盘点能够被有效执行。COP28上,各方可以在全球盘点基础上形成一份综合性文件,包括各领域的指导文件、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转型的具体目标、损失损害资金安排和气候融资机制等。这需要国际合作促成系统性的改变,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逐步淘汰化石能源的使用等。期待在中国和德国、中国和联合国之间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为全球气候挑战做出积极贡献。
滕飞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滕飞介绍了气候风险带来的损失损害,分享了缩小实施差距的关键和挑战,展望了国际气候合作在可持续框架下的趋势。
气候影响已经发生,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未来的气候风险还会更加严峻。全球平均温度在现有水平上增加1°C,导致的气候损失约占中国GDP的1.5%,这一数字会随温升非线性地增长。研究显示,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的气候灾害损失约为每年1700亿人民币。《巴黎协定》设立了定期的全球盘点机制,以期缩小温升目标和各国自下而上的承诺之间的差距,这与《京都议定书》中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完全不同,是全球气候治理的一个重大转变。
全球盘点结果有助于各方认识到气候承诺和行动的差距,并致力于缩小差距。差距分为雄心差距和实施差距,各方不仅需缩小雄心差距,更需缩小实施差距。对适应来说,实施差距决定了适应差距,适应差距减掉适应能力就是损失与损害。而缩小差距的关键是资金,目前所承诺的1000亿美元资金远不能满足真正的减缓和适应需求。如何解决资金问题是未来国际合作的一个重大的挑战和难点。弥合实施差距需要从国内乃至次国家层面的行动入手,将气候变化与各国和地方政府面临的其他挑战和优先事项相连接。
气候问题需要在更广泛、可持续的情境中解决,并将其定义为发展、技术创新和社会公正问题。我们已经看到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出现部分现实挑战:低碳技术的研发和贸易被泛安全化,气候变化和国际贸易问题挂钩日益紧密,转型速度和程度的迅速提升也引发了公正转型的问题,碳中和与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的关系也愈发复杂。
全球气候治理正在目标、框架、行为主体和治理体系等方面发生明显变革,从强调“目标”的叙事逐渐演变为围绕“转型”的叙事。为促进行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加速推动技术合作,通过产业链协作降低低碳技术的成本。发达国家需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支持,以更快、更有效地实现全球气候变化目标。
杨富强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高级顾问
基于《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杨富强介绍了能源公正转型方面的关键点,展望了中国在此方面的潜在发展和合作。
《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设立了明确的定量目标: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增至三倍。按照中国在强化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的目标,到2030年,风电和光伏的装机容量将增加至12亿千瓦。根据估算,实际执行的装机容量可能达到24亿千瓦,再加上水电、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抽水蓄能的潜力,总体装机容量有望增至28~30亿千瓦,实现可再生能源三倍的目标。该声明对中美双方参与COP28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提出的“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措施。
对能源转型来说,在工业方面,电气化、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和氢能是关注重点;在交通方面,电动汽车和市场渗透率的增长有望超出目标范围;在能源公正转型方面,中国的成果显著,但仍可以学习国际实践,比如建立相关的领导机构。可再生能源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存在非常好的结合点,可以帮助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中彰显领导力。同时,“一带一路”也可以和减排方案相结合,把排放容量给到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陈蓥婕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资深项目专员
陈蓥婕介绍了近期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气候进展和国际合作动态。
欧盟在2022年达成了零毁林法案,于今年下半年正式生效。零毁林法案涉及木材、棕榈油、大豆、可可、咖啡、牛肉、橡胶等大宗商品,在欧盟销售以及出口的企业需要关注零毁林法案的具体规定。
中国将通过《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选出100个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为全国落实碳达峰目标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11月发布的《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则为科学、合理、有序控制甲烷排放指明了方向。
COP28主办国阿联酋在2023年数次更新NDCs,强化气候目标,以彰显气候雄心。在减缓方面,阿联酋提升了无条件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在适应方面,阿联酋明确了包括能源、基础设施、健康和环境在内的重点领域,并计划在更新的适应战略中纳入保险行业。在能源转型方面,阿联酋提出了包括三倍可再生能源装机,停止使用清洁煤,提高清洁能源的装机占比和发展绿色氢能等能源目标。
巴西将承接2024年的G20峰会和2025年的COP30,注重管理自然风险,减少毁林。卢拉总统上台后,提出了亚马逊地区的非法森林砍伐禁令。农业部发布计划,致力于恢复退化的牧场。财政部编制了《可持续金融目录》,预计将在COP28期间发布。巴西也宣布了新的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加速方案,宣布为九大重点领域动员3,470亿美元资金。
巴基斯坦近期发布了国家适应方案,致力于构建气候韧性,其主要支柱包括提供绿色就业和生计、包容性增长和社会公平等,重点领域包括农业与水资源、自然资本、城市韧性、人力资本、强化灾害风险管理以及包容层面的内容。
在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JETP)支持下,印尼发布了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综合投资和政策方案,计划在203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提高到44%。
非洲在九月的第一届非洲气候峰会达成了《内罗毕气候变化宣言和行动呼吁》,提出非洲的气候目标需要国际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目标重点包括将可再生能源装机从2022年的56GW提高到2030年的300GW等。峰会期间,中国也提出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开发非洲光带项目。
作为资源型地区,中亚地区同样面临气候风险攀升的威胁。五月,中国-中亚峰会双方达成了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共识,包括减缓(可再生能源、智慧农业)和适应(防灾减灾、绿色基础设施)等领域。
柴麒敏
生态环境部国家气候战略中心
战略规划部主任
柴麒敏介绍了当前气候行动的差距,分享了COP28谈判中的六个关注点和中美两国对COP28的共识性展望。
在《巴黎协定》第一个五年实施周期的中点,国际形势和挑战更加复杂,但整体来说,各方在气候治理领域迈出了变革的步伐,越来越多国家和非国家主体做出了碳中和承诺。但是,我们距离科学家和政治家共同设定的红线非常近了,排放空间和升温趋势都较为严峻。今年的《排放差距报告》也显示,虽然行动差距在缩小,但距离实现2℃和1.5℃目标仍有一定距离。
气候行动差距很大程度上来自资源配置的差距,其中资金问题是核心。全球减排行动力度差距的本质是资金投入的差距。OECD发布的报告显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每年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的目标能够在2023年实现,但这迟交的“作业”仍是不够的。当前,全球公共资金投入大约接近1万亿美元。然而,全球气候资金的年均需求约为10万亿美元以上,实际资金流不足需求的十分之一。
本次COP28参会人员超过七万,前后跨越三周,包括预备性活动和国家集团之间的预备会议。在开幕式和世界气候行动峰会召开的同时,第一周以技术型谈判为主,第二周则开展高级别的交流,在技术谈判的基础上做出取舍和权衡,并达成共同决议。
气候变化已经从缔约谈判走向履约谈判,其重点更在于实施。COP28第一个关注点是损失与损害基金,根据过渡委员会的提议,损失与损害基金将被托管在世界银行下,发展中国家认为其在资金管理成本、动员效率等方面可能并非最佳选择。第二个关注点是2025年后新的集体量化资金目标,能否拓展现有的1000亿美元资金规模还存在非常大的挑战。第三个关注点是第一次全球盘点的结果,能形成怎样的决议和政策讯号。第四个关注点是公正转型,COP28作为一届由石油出口国主办的大会,大家尤为关注经济多元化的问题。第五个关注点是早期预警预测系统。第六个关注点是全球适应目标的设定,但目前还未找出有影响力、明确的目标体系。
COP28主席特别提到,中美间签署的《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传递了积极的信号。两国针对COP28形成了了共识性的展望,话题涉及:下一轮的国家自主贡献必须考虑不同国情;提高行动力度涉及可再生能源倍增、化石能源削减、碳汇提升、甲烷减排等;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将覆盖全经济范围和所有温室气体排放;支持全球适应目标、适应资金翻倍和损失损害资金的安排等。
对于全球盘点以及下一轮的国家自主贡献的制定,现在存在不同的视角。一方面,我们希望看到进步、最佳实践、推动国际合作以及良好经验分享。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存在的差距、经济成本以及在转型博弈中受影响的国家、产业和人群。我们对COP28应更多地赋予正能量,讲好新增长的故事,倡导各方从最佳实践中“干中学”,通过序贯决策实现目标。
问答精选
双多边承诺对气候治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未来两年还有诸如G20、金砖国家峰会、中非气候峰会等重要多边会议,我们可以期待在哪些领域取得积极进展?
Martin VOSS
双边与多边合作对气候治理都非常重要,我们也已经看到一些初步成果。更关键的是,这些合作应在更大的框架中发挥作用,为未来整体成果做出贡献。高级别会议有助于夯实大框架下制定的合作措施,增强其效力。德国与中国在今年6月的高级别会议中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比如共同推进气候友好型经济。强化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也将成为未来会议的焦点。COP28期间,欧盟和中国将开展会晤,这些对话对我们的开展合作至关重要。
滕飞
未来NDCs的更新将包含全经济范围和所有温室气体的目标,中美联合声明也提到了这一点。在COP28和未来的会议中,扩展温室气体和NDCs部门的覆盖范围将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方向。尽管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较为困难,因为对数据质量的要求在这些国家颇具挑战。另外,COP28可能会举行一个关于甲烷的峰会,进一步推动甲烷减排并加强力度。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占全球排放的四分之一,其温升贡献几乎与二氧化碳相当,中短期内,这将成为国际合作的热点问题。但我们也要看到,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
柴麒敏
多双边合作近年来尽管遭遇挑战但仍取得了进展,很多理念、目标和议题通过重要经济议事平台推动,先形成小范围共识,再铸就更大范围共识。双多边合作的关注点包括能源、供应链、投融资、市场机制、企业治理以及产品标准等。在投融资方面,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都在设定目标,如到2025年气候融资规模要占50%以上,制定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等)的全球性标准。同时,各方正在培育有增长性的新领域目标,如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新制造、数字赋能、跨界创新人才培养、青年和公众参与等。
杨富强
气候谈判应在双边和多边层面强化对技术开发的讨论,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富裕国家或者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应当提供资金支持新兴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气化。目前,在一些地区,电力系统仍然较为传统,对可再生能源的接受度较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可以为扩大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创造更好的条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可以共同开发关键技术,以应对未来的转型需求和气候挑战。
陈蓥婕
在适应和自然领域,双多边合作仍有很广泛的空间。联合国大力推动建立为了所有人的早期预警系统,今年印度G20首次成立了减灾工作组,自然向好也将是明年G20峰会的关注重点之一。在气候变化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双多边合作可以进一步把具有气候韧性和自然向好的活动主流化。
COP28对化石燃料领域的减排的讨论,是否会对油气大国或石油巨头的减排行动产生影响?
杨富强
前一个月我们和海湾石油国家进行了对话,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对可再生能源非常感兴趣。这个地区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相当丰富,与新疆、中亚和北非的情况相似。他们意识到,原本是沙漠的土地未来有望转变成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基地,在未来可能转向生产氢能和电力,而不仅仅是依赖于传统的化石能源。
主持人
倪垚
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合作部副部长
环节二
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李莹
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
国际交流中心主任
李莹分享了山西科城能源环境研究院推动双碳政策落地三个本土化策略,介绍了科城在与各利益相关方合作的经验。
山西科城能源环境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位于山西太原的非盈利组织。作为智库性机构和创新平台,科城致力于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战略研究、政策支持、技术建议、能力建设以及对话交流等措施,推动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科城推动双碳政策落地的本土化策略有三点:第一,关注区域转型的关键领域,关注重点能源企业的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第二,山西省退煤范围广、转型挑战大,科城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维视角出发寻求协同发展路径,以找到更包容创新的解决方案。第三,科城关注区域化的叙事传播,向内向外讲好山西转型的故事。今年,我们也会在COP28上分享山西新能源公正转型、气候投融资以及公众气候传播的故事和良好实践,欢迎大家参加。
近几年,科城高度重视利益相关方参与,更广泛地和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媒体、公众进行合作交流,推动双碳的政策法规标准更好地落地,支持行业企业开展减污降碳,帮助企业、公众及边缘群体的转型诉求在政策中得以体现。公众倡导方面,我们研发相关工具包,交由在地社会组织和学校使用。为了促进更多人参与气候变化和双碳的讨论,我们成立了绿色低碳转型山西合作平台、山西阳光零碳等推广工作组,举办气候投融资分论坛,开展晋院转型沙龙,促成跨领域、跨行业的利益相关方充分交流。自成立之初,科城就一直面向政府、企业、学校和公众开展双碳相关的内容培训,目前线下开展的培训已有八千多人参与,线上约有十万余人参与。
史湘莹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执行主任
史湘莹介绍了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风险和适应手段,分享了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赋能当地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致力于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系统保护,以及对应的可持续发展和基于社区的应对。2007年起,山水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观察员,陆续从自然和适应的角度参与气候变化倡导和实践。我们将在COP28举办故宫零废弃、珠峰雪豹展览、食物系统以及农牧民适应等主题活动,期待见到大家。
过去五十年,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每十年都会提升0.3~0.4°C,整体趋向暖湿。首先,冰川融化可能导致洪灾和水资源流失,引发生态退化风险,包括草甸演变成荒漠,影响牧草分布和牧民生计。同时,这一地区的气候变化伴随的雪灾、洪灾、干旱会带来健康风险,导致牲畜死亡和收入下降。此外,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还包括水资源减少、农产品产量降低等。
牧区气候波动是常态,传统智慧有很多应对方式,但面对气候变化新常态,牧民自身治理和适应能力还需加强,政府也应在政策层面帮助脆弱人群适应气候变化。根据山水在青藏高原的调查,牧民普遍感受到了气温升高,降水分布不均,包括雪灾、洪灾和干旱在内的极端天气事件。牧民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段进行适应,包括季节性移动,储存物资,市场机制的应对,通过政府援助、合作社和社会组织的支持进行风险共担。山水与社区探索加强自身能力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通过前往其他社区游学,学习放牧和畜牧管理的经验和种草恢复的经验,支持当地妇女成立手工艺的合作社,在国家公园的体制之下探索体制经营等方式,增加牧民的生计稳定性。
大部分公众和农牧民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是落后一步的,因此市场、社会组织、政府的引导和技术、资金的支持都非常重要。社区加强互帮互助以及风险分担的机制也同样重要。牧区经验也可以分享给其他社区,比如森林社区如何应对山洪和干旱风险。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落实双碳政策的热潮下,如何与其他政策协同也很重要。比如新能源发展如果影响到了生物多样性和土地利用,又会产生可持续领域新的问题。我们希望减灾、乡村发展、气候保护等议题可以实现交叉和融合。
姚喆
iGDP策略传播项目主任
姚喆介绍了中外媒体对COP28的关注点、社会组织和企业可以发声的三个方面,分享了COP28期间的传播策略。
近期气候传播的核心是如何将气候治理实际进展充分反映到媒体和其他信息平台上,以保持大众对气候变化、碳中和、低碳议题的关注。气候大会前后是媒体报导的高峰,也为各方提供了良好的传播机会,但社会组织需要明确定位,对公众或专业媒体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
根据对气候大会期间传播内容的梳理,中国媒体关注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贡献、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碳中和经济、低碳产业推动全球低碳转型等方面。中国企业在国际平台下如何讲述应对气候变化的故事也是关注点之一。COP27上,国际媒体主要关注中国的能源转型进程、煤炭消费、在气候谈判中的影响力和态度等话题。今年,更多关注可能围绕中国在损失损害基金讨论中的立场、能源转型共识的达成、对可再生能源目标的态度,以及与阳光之乡声明相关的实质讨论或工作安排。
社会组织和企业在以下三个议题上有更多发声的机会:第一,中国如何实施双碳目标,以及如何通过人性化故事和多样化声音呈现;第二,中国对极端天气的响应,强调建立韧性城市和韧性经济,并提出解决方案;第三,中国的低碳产业和绿色供应链,鉴于目前海外布局面临的限制和要求,探索低碳产业发展和深度出海趋势。
在规划气候大会的传播时,首先需考虑是对内还是对外传播,明确报道聚焦点。其次,需要思考我们的故事在哪里,如何与COP主要议题融合,能否与其他机构和企业联合共同呈现更大的故事。最后,企业的气候传播是否扎实,能否通过国际环保机构的监督。气候大会是建立联系的重要契机,虽然未必直接转化成媒体报道,但也需要在后续工作中认真思考如何维系和充分利用这些联系。
王香奕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王香奕介绍了中国社会组织跟进气候谈判的情况,分享了COP28的参会攻略。
社会组织在COP中以观察员身份了解大会进展,发出中国民间声音,同时可配合政府参与谈判进程,借助气候大会促进多利益相关方沟通。全球有3000多家《公约》观察员,其中2900多家是NGO,100多家是政府间组织(IGO)。2021年,具有联合国气候大会观察员资格的中国机构仅有82家,数量较少,需要更多机构积极的参与。观察员分为联合国系统及其专门机构、政府间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三类。COP期间有各种主题日,关注不同议题的伙伴可选择性参加相关活动。
绿区向所有人开放,包括边会、展览,还有七个主题中心。蓝区是正式的谈判区,会举办大会官方的议程活动,包括开幕式、闭幕式、高级别磋商、边会展览,其中包括各个参会国家的国家馆、观察员机构和国际组织的独立场馆,例如中国角就在蓝区。今年,中国十家本土社会组织组成了联合体,在中国角边会二区开展活动。大家有宣传资料可以在中国角的展览区进行展示,但需和气候司确认。
COP28每日信息速递 | 嘉宾PPT
上述三家机构每天都会在现场发布信息速递,时效性非常强,大家在会场可以领取,用于跟进谈判。中国民促会制作了《COP28参会指南》,供前往现场的朋友参考。今年《公约》秘书处对外公布的参会者可能会达到八万人。由于绿色会议的要求,大家可以酌情减少携带纸质材料前往现场参会。
问答精选
杨培丹
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主任
在COP上和国际代表、NGO和学术机构交流时,有什么建议可以分享?
杨培丹
为充分利用机会,需要提前做好功课。了解专家和机构关注的议题,进行搜索和梳理,寻找机构的联系渠道,包括通过线上会议和国内活动。观察员机构也可以考虑主动发邮件给其他观察员机构,进行自我推荐。在气候大会现场,不仅要在中国角发声,还要聆听他人的意见,积极参与正式和非正式对话,增加对话的密度,以了解对方的信息和需求。此外,可以积极寻找组织合作平台,如与中华环保联合会和中国民促会等平台或网络机构寻求合作,与他们的国际合作伙伴建立联系则事半功倍。
社会组织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动力、途径和资金支持都有哪些?
杨培丹
社会组织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动力源于机构成立的初衷、使命和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认同。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实现与世界的同步和信息对称,避免被动。参与途径则包括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走出国门开展项目,与国际机构合作等。资金支持是社会组织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一大挑战,目前公益资金增长缓慢,需要多元资金的筹措渠道,包括提供专业服务、咨询服务和参展活动等来获取企业支持;提升自身专业性,探索获得政府采购和社会公益资金的支持;以及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等。
如何发挥机构的协同效应,讲好中国故事?
杨培丹
在COP上,NGO的力量相对薄弱,建议与网络型平台组织合作,特别是与关注相同议题或领域的组织联合行动。通过参与会议的议题选择、框架拟定、嘉宾邀请、达成最终诉求等过程,发现更多机会,以提高NGO的影响力。C TEAM计划发起一个支持非洲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链赋能共创计划。该计划包括与一些光伏等新能源企业在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通过共创的形式帮助非洲国家产业发展。在年初时,计划还没有具体蓝图,但在发现许多光伏企业、行业协会和公益机构都有志参与后,才决定抓住机会推动计划落地。C TEAM强调的不只是发起倡议,而是制定共创计划,通过前期讨论,利用COP时与非洲朋友的讨论,制定第二年详细的实施计划。这一经验可以供其他组织参考。
倪垚
这个例子非常好,联合国气候大会在议程设计上也是鼓励各国机构联合申请,多国别、多类型机构联合申请可以增加申请成功的机会。这其实有利于推动多元共治,形成自下而上的气候治理。杨主任提到的这个共创计划就非常符合这一点。
作为地方性的组织,怎么参与全球治理,路径为何,价值何在?
李莹
科城前两年申请成为了《公约》观察员机构,也是希望能让全球更多人看到地方转型的经验与故事。国际上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关于地方性或个体经历的故事。从个人或小地方的转型经历中,他们更容易看到中国在推动双碳进程中取得的成就,这样的故事也更具有说服力。我鼓励更多区域性的社会组织参与气候大会,分享我们在地方、社区、县域甚至更小尺度上所做的工作,包括最佳实践。这些信息可能是国家代表团未必了解的,因此,通过区域社会组织的声音,可以向世界传达更全面的信息,让更多人、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在地方推动双碳或气候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创造的最佳实践。
中国社会组织在国内外的可见度相对较低,参与全球治理的程度更是有限。如何能够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或借助媒体的力量,有效展示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姚喆
在国际平台上,语言是一个现实的限制,特别是在与国际合作伙伴进行沟通时,还是需要使用英语以更顺畅地开展交流。此外,根据以往的观察,中国机构在活动结束后更愿意与国内合作伙伴保持联系,但我们也应尝试跳出舒适圈,参与其他边会,形成包括与媒体的互动。保持开放心态至关重要,有时部分机构在与国际媒体的接触中表现谨慎,担心可能出现负面情况,但实际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和发生的事情,他们了解得太少,积极主动地进行沟通可能会取得更积极的成效。
总结致辞
王珂
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秘书长
很高兴能参加由万科公益基金会和北京绿研共同主办的COP28行前会,本次会议对中国社会组织、媒体、智库、公益机构和企业参与COP28非常重要。
近年来,中促会每年都派出工作组参与会议,参与中国角的活动,主办边会,与大家共同发出中国民间的声音,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们也很高兴看到中国有一批专业的社会组织和智库机构长期钻研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领域,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今年气候大会上,我们希望大家能积极参与,发挥专业优势,扩大国际影响。我们鼓励大家通过这一平台与世界各国同行建立联系,积极实践共建“一带一路”。最后,我们也希望大家能与政府团队协同合作,争取更大的成果。
推荐阅读
如引用本文中的内容,请注明出处,格式为: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 精彩发言回顾 | 迈向阿联酋COP28:回顾进程,开启合作新篇章. 2023. 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公众号ID。 如有任何反馈或疑问,请联系我们:policy@ghub.org | ||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查看更多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