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里为什么总是臭臭的
每次出门打车,无论是出租车还是网约车,封闭的空间里都涌动着刺鼻的异味,让你忍不住恶心反胃。
2020年,滴滴公众评议会发起了一次大规模针对“网约车十大不文明行为”的公众投票和意见征集活动。票选结果显示,有超五万名乘客认为,“车内有异味”在司机不文明行为中排名第一,占比高达16%[1]。
相信你一定也在无数次被熏崩溃后发出过这样的质问——网约车和出租车里到底为什么这么臭啊?!
车内每一样物品,
都可能是异味之源
一辆内部看似干净的网约车,包裹你四周的车身其实正是异味之源。
燃油车和电动汽车的四周框架都由人造板材制成,并包裹着装饰材料和密封材料,它们大多由塑料和橡胶制成。在成车组装过程中,为了把板材、多种材料和零部件拼合到一起,不可避免地会用到胶粘剂。
这些材料内部不仅含有各类苯系物质和醛系物质,为了保证产品性能,还会被添加诸如增塑剂、硫化剂、防老化剂等挥发性物质,在释放出难闻味道的同时,还有可能会让人产生头痛、恶心、乏力之感[2][3][4]。
要想把车内各种零部件组装起来,每辆成车在生产过程中都会用到5-25kg的胶粘剂 / 图虫创意
不少车主喜提新车后,往往会装饰座椅面套和汽车地垫,这又让车内异味多了新的来源。
座椅面套和汽车地垫的材质主要分为皮革和织物两种。但无论哪种,在生产过程中,都离不开各类挥发性物质的参与。
皮革坐垫大多选用甲醛作为鞣制剂,织物坐垫为了保持经久耐用且防皱阻燃,则会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大量诸如柔软剂、防水防污剂等助剂。这些助剂大多为烃类或醛酮类产品,会释放出极强异味[5][6]。
皮革坐垫看着豪华,但很容易滋生细菌 / 图虫创意
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一项实验表明,在添置了地垫和座椅面套装饰后,车内的甲醛含量高达之前的2.8倍[6]。
多种挥发性有机物在车内彼此混合、相互作用,在共同释放出刺鼻异味的同时,还会产生联合毒性,导致异味本身的危害强度进一步增大[7]。
车载空调,
为车内异味增添更多层次
夏冬季节,坐进出租车和网约车,你的鼻子都会遭受暴击。
一项针对温度对车内污染物影响的研究表明,在日照条件下,随着车内温度的升高,车内空气中的苯、甲醛、丙烯醛等挥发性物质浓度会升高近200%[8]。这不仅会导致车内气味更加难闻,还会导致驾驶员的致癌风险显著上升[9]。
你或许会向司机提出开空调的请求,既能通风换气,又能降低车内温度,可谓一举两得。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能跟异味说拜拜。
在太阳暴晒下,防晒车衣能起到一定遮阳作用 / 图虫创意
汽车空调主要通过鼓风机吸进外界气流,再利用蒸发器来对气流温度进行调节,以此完成每一次循环。因此,空调最终的出风质量与外界的气流来源和蒸发器状况密切相关[10]。
当空调处于内循环状态时,空调吸入的气流就是车内的空气,其中弥漫着汽车内饰件异味和车内材料气味,产生的新风无法起到减少异味的作用。
研究表明,当汽车空调处于内循环状态时,车内的挥发性物质浓度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比不开空调之前增加了一倍之多[11]。
而当空调处于外循环时,鼓风机吸入的气流通常包含汽车尾气,尤其是在路况拥挤的路段上,这一现象会更加严重。汽车尾气中包含一氧化碳、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当这些物质流经蒸发器时,就会在其中溶解,成为霉菌生长源[10]。
车载空调里面很容易滋生细菌,需要定期清洁 / 图虫创意
如果空调长期未清洗,蒸发器芯体表面就会附着大量的细菌和霉菌,并且在打开空调后随着气流进入车内,在滋生异味的同时还会对车内乘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11]。
不可控的异味源,
同乘人像个生化武器
和自己精心打理的私家车相比,网约车与出租车的“脏”,其实远超你的想象。
出租车经营包括承包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直营等多种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出租车的所有权归公司所有,司机以合作的方式与公司签订协议[12]。也就是说,一位驾驶年龄一年的司机,可能领到的是一辆已经上路五年的老车。
把车开到洗车店,店员虽然会把车辆表面清洁得干净一新,但对于车载空调之类更容易藏污纳垢的角落,却往往不会特别清理。霉菌、细菌积累多年,往往会让你在打开车门的一瞬间,被臭味熏得直想呕吐。
洗车店用高压水枪给汽车表面进行清洁,能够洗去车身上的污渍 / 图虫创意
如果只是车上的味道还好说,毕竟只要清理干净就能扫去大半。但很多时候,你招来一辆出租车,很有可能会收获一个最大变数——同乘人身上散发出的源源不断的异味。
2021年清华大学发布的《2021年中国一线城市出行平台调研报告》显示,网约车司机群体以男性为主,占比高达九成以上。这些网约车司机每日平均工作时间高达11小时,其中有近三成司机每日工作12-16小时,可谓是实现了“以车为家”[13]。
在车上吃、在车上住,长此以往,掉落的食物残渣会在车内发霉变质。如果在车里吃的是糕点、汉堡、坚果等含油脂较多的食物,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氧化酸败,会产生一股刺鼻难闻的味道[14]。
在车上生活得久了,个人卫生也经常难以保证。经常疲劳驾驶或开夜班车,司机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水平会显著升高[15][16]。
研究人员发现,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会诱导皮脂的脂质合成,导致皮脂溢出,皮肤出油[17]。如果经常不洗澡,油脂中的甘油三酯会转变为挥发性脂肪酸,也成为车内异味的一大来源[18]。
除了人困在密闭空间太久后不可避免释放出的浑浊味道,另一个让你深恶痛绝的行为一定是车内吸烟。
车内吸烟不仅会导致异味,还会产生二手烟,对其他乘客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 图虫创意
2020年滴滴公众评议会举办的票选活动中,“车内吸烟”以近五万张高票位列司机不文明行为第三名[1]。抽烟产生的烟雾会与车辆本身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气体混合,会让乘客感到头晕、恶心或乏力[6]。
车内异味已经成为最令当代乘客头疼的问题之一。下次打车时,希望你能幸运地招来一辆行驶平稳、清洁得当、卫生正常的车。
上面这篇文章,就是答案如下的同事写的。我们正在招聘答案如下的视频编导。
答案如下是网易浪潮工作室旗下一档好奇和传播有趣知识的科普栏目。此前我们还研究过“菌子中毒看到的小人长什么样”“怎么烧出五颜六色的骨灰”“酒店有多脏”等其他有趣的问题。
成为我们的同事,你会在选题会上听到更多天马行空的问题,你会常常需要快速学习一门全新的学科,你会不由自主对身边的细节发问,你也会在产出内容与观众好奇心交汇时获得成就感。
同时,我们希望你是一个好的内容创作者,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把握内容的流畅和准确性,能够撰写完整的文字稿,并将其转化为视频语言,用生动的画面为观众解释背后原理。我们还希望你是一个敏锐的人,对生活保持好奇,能够捕捉人类微妙的情感。
欢迎具有社科或理工科背景的朋友加入我们,与我们一起研究复杂世界中的有趣现象。
请将简历与你的作品投递至:diewelle4hr@163.com,邮件标题格式为“姓名+学校+应聘答案如下视频编导”,薪资面议。
查看更多细节,请点击超链接查看招聘页面。
[1]滴滴公众评议会(2020). 网约车十大不文明行为投票结果
[2]杨文叶,姜子敬,常亚恩等.(2022). 汽车用胶粘剂的轻量化技术研究. 汽车文摘, (08):43-49.
[3]宋现爽,袁井丽,汤湧.(2018). 胶粘剂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概述. 汽车实用技术, (03):143-145.
[4]朱熠,王泽庆.(2014). 车内污染物的来源及改善车内空气质量的措施. 汽车工艺与材料, (10):69-72.
[5]王伟,马建中,杨宗邃等.(1997). 皮革鞣剂及鞣制机理综述. 中国皮革, (08):25-30.
[6]晁华,张龙,胡曼等.(2018). 乘用车车内空气污染与防治. 汽车实用技术, (19):231-235.
[7]曾鸣,林志芬,尹大强等.(2009). 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研究进展. 环境科学与技术,32(02):80-86.
[8]]张传桢,葛蕴珊,刘琳琳.(2016). 温度对新车车内污染物的研究分析.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机械工业出版社(CHINA MACHINE PRESS),(4).
[9]张传桢,葛蕴珊,谭建伟等.(2017). 暴晒后的车辆对人身体的健康风险评估.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第19届亚太汽车工程年会暨2017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机械工业出版社(China Machine Press),(6).
[10]杨泽光.(2018). 汽车空调出风异味的机理及解决方法探讨. 内燃机与配件, (11):146-147.
[11]邓大跃,蔡金岩,陈双基.(2009). 汽车内环境污染特点和污染控制.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05):72-75.
[12]中国产业调研网(2023). 中国出租车市场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13]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企业责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2021). 2021年中国一线城市出行平台调研报告.
[14]李潇潇,陈小威 & 马传国.(2022).乳化食品中油脂氧化分析及其货架期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国油脂(07),103-108.
[15]杨佳琳,宋红涛,张理义等.(2014).睡眠剥夺对青年人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中华保健医学杂志,16(06):439-441.
[16]吕鑫,合浩,李晓霞等.(2019).HPA轴与失眠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世界睡眠医学杂志,6(07):1009-1012.
[17]Christos C. Zouboulis, Holger Seltmann, Naoki Hiroi, and Stefan R. Bornstein.(2002). 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n autocrine hormone that promotes lipogenesis in human sebocyt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99 (10) 7148-7153.
[18]Kanlayavattanakul M, Lourith N.(2011). Body malodours and their topical treatment agents. Int J Cosmet Sci. Aug;33(4):298-311.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微信编辑 | 付泽旭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