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青日记 | 话说“大白”,亲历“疫都”(二)

匡洁(桑青青) 青青子衿j
2024-09-08



202246日 星期三    


一大早,有两个信息:昨晚发菜了,一箱荤,一袋素,吃的问题暂时得到解决;另一个,清明节沪上疫情首日新增病例“破万”,单日新增无症状感染者超过13000例

 

做好饭未及吃,小区通知查核酸,昨天分楼查,今天分户查,似乎“精准”。其实去到那里各楼的人都在,还是混站的。今天的队伍超长,转回家先吃饭。吃完收拾妥又去,队伍长度不但没减还有增加,怎么今天人特别多呢?

 

索性去绿地散步晒太阳。忽见一女子端着一盒水果,有橙子有香蕉,都是时下稀罕物。紧走两步和她打了招呼,问水果是哪里买到的?她说“团的”。没等我又开口她主动说,我加你吧,拉你进那个团购群。我谢了她,我们加上“好友”,她立马把一个群推荐我。



2022.春



昨天来绿地散步时也碰到一个带孩子的年轻爸爸,提着一箱牛奶。我也问他哪里买到的?他推荐了个新APP,说,在这里“抢”的,早上5、6点就得侯着,紧着点击,有什么“划拉”什么,手慢无。

 

不显眼在这个小区住有6、7年了,邻居却一直不认得。上次来是前年,西邻的一个大件物品错送我家,第一次敲了邻家的门。一个年轻女子从另一个门伸头看向我,警觉地问:你找谁?什么事?我指指东西告诉她原因,她才从我敲的门出来道谢后接去。昨天是分楼等人齐了才去查,得以完整见了她一家人:小两口,老两口和两个女娃。和她婆婆打了招呼,挺和气的一位妇人。


昨天开始一下子多了好几个群:业主群,同楼邻居群,还有一个团面包群,一个团米面群。疫情让人们忽然有了“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方才试探着放下戒备,彼此连接。面包不是我家的必须品,水果家人团到一份,只有一大一小两只苹果,3个芦柑,4个小梨子,拳头大一小包提子。

 

超市生鲜堆满,网上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日子呢?





 

我们的城市因人与人的疏离,越来越缺乏温度与柔软。城市建筑设计有大量公共空间,却很大程度上处于闲置浪费状态。这些空间是需要基于人与人良好连接建立起的社群组织去“填充”的,而好的社群却需要时间与同好培育。仅有“散兵游勇”造访虽不能说是对公共空间的“打扰”,起码也是远远不够的。

 

疏离的个人如同沙砾,只会形成流沙一样的社会结构,需要“强力”维稳。而健康的自组织如同土壤的“团粒结构”构成丰富有机的社会形态,它才是美好社会的基础。绿色中原把自己变身成为一个培育“圈——自组织”的平台,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2022.春



这些天除了查频繁核酸还查抗原,核酸是集体测,抗原是发试剂盒自测,这些检测都是“没商量”的。至于大规模生物遗传物质采集的安全问题,只能相信国家的管控能力。

 

邻里群时有信息发布,看到一个热词“大白”,指身穿防护服的防疫人员。封控刚开始的几天,有天晚上去大门口打听买菜电话为何打不通了,看到保安师傅在和一辆要进小区的车辆交涉。司机是个女子,从他们的对话中知道是医务人员。保安说:你考虑好要不要进来?进了明天就不能出去了。女子在那里犹豫,我没看到结果便离开了。可以想象“大白”们在这个非常时期都是抛家舍业承担着这份工作。作为曾经的同行,我对他们致以深深敬意。

 

我想说的是这身“大白”防护服,还有海量的检测试剂盒,最后都毫无悬念地成为医疗垃圾。每次被采集完标本,我都不由看一眼“大白”周围的垃圾桶。这些东西去哪儿了?必然是处理医疗废弃物的焚烧厂。全上海,乃至全中国因这场疫情增加了多少医疗垃圾?那是无法估算的天量。全世界呢?



 一人自测抗原产生的垃圾


医疗垃圾之外还有生活垃圾的剧增。上海的垃圾分类虽然也有差强人意处,比如,在生活垃圾占比中很大的一类——废塑料,来沪后我仍按自己的习惯把它们干干净净收进一袋,里面的几只酸奶袋也都是剪开洗净晾干放进去的,可去交垃圾时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被丢进“干垃圾”(不可回收)桶里。我对师傅指指这一类桶上的字“污损塑料袋”,告诉他可以开袋检查我送去的废塑料有没有“污损”。师傅说:没用,我没地方交呀

 

封控的一个结果是上海努力了5年的“垃圾分类”直接“挂”了。2017年“强制分类”收掉的分散放置的垃圾桶,一夜之间回到原位。每天这些桶都堆的超满,漫到周围。那些整天在外“打拼”、吃饭的人如今只能守在家里了,垃圾量自然也跟着暴涨。桶里当然是所有东西都混一起的“大杂烩”。自垃圾分类上升为国策后,全国城市如同电影《地道战》的台词“各庄有各庄的高招”,其实从我了解的情况看,做得最“实诚”的还是上海。如今也跟着疫情功亏一篑。


2022.春


垃圾分类



 

回到昨天日记里提到的微生物“敌我不分”问题。这些垃圾的去向并非与疫情离题很远,可能很近,甚至有直接关联。大自然是一套自成体系的精密设计,至于这个设计者是谁,那是亘古以来的奥秘。

 

生态链便是这套体系精华中的精华。它由三部分组成: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缺一不可。典型的“生产者”便是树木,它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供给“消费者”使用;说到这里你也就明白了,人,包括所有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微生物呢?便是“还原者”,负责把消费者制造的废物分解还原,供生产者吸收利用,周而复始。


循环



话到这里,我无法不再次赞美那个至尊至伟到登峰造极的“设计师”,这一套各司其职、各取所需,极尽复杂,却绝不混乱,而是无尽地丰富与完美的体系,亏“他”是怎么想出来,并使精确地循环往复运行不息的呢?“他”若不是“上帝”还能是谁?至于谁是“上帝”?这是个大哉问。

 

这套体系已经运作了多少时光?亿万年。亿万年没“出毛病”的一套体系怎么这30年毛病频出、屡屡卡壳呢作为“还原者”的微生物不但不再忠于职守,守护人类的健康,却调转方向以人为敌,且欲“斩尽杀绝”而后快呢?



 

有这样疑问的人不妨看看今天的环境,天上地下,河流山川,陆地海洋,可还有一方净土?再看看自己每天在怎样过着日子,买买买,扔扔扔!其实,在这个星球上,真有东西能“扔”得出去吗?它们不过是变了一种形态,成为有毒的空气,污染土壤的飞灰、污染水源的“渗滤液”而已。

 

所以,不要抱怨微生物“敌我不分”,是我们先毁了“还原者”们的家,这个庞大家族内在有一整套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与外在约束相辅相成。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将这条自然天成的生态链剪断了,它不再是一个完整的自我更新修复的封闭“环”,而是成为一条不断积累环境负荷的开放“链”,微生物内外制约机制几乎破坏殆尽,它不转而攻击人类这个始作俑者还能怎样呢?


垃圾污染


 (点小图,看大图)


说回新冠疫情,我无意评论“清零”还是“躺平”孰优孰劣,我相信两种主张的愿望都是一样的,必然是想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我只是把人人都不提及,仿佛不存在的一个问题以自己微弱的关注“打亮”,被多一点人看到而已。

 

这些随疫情防控增加的天量医疗垃圾不是问题么?它当然是问题,并且是根本性问题。病毒肆虐是生态环境失衡的结果,天量的医疗垃圾加重环境污染,让失衡的生态链更加失衡,只能把更多微生物“逼上梁山”。这样的逻辑我想是成立的,并非杞人忧天。

 

当然,诸君可以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反驳这个逻辑,问题是:我看到的从来都是前者,而不是后者。所以,在一轮又一轮普查时,在有关部门权衡“躺平”与“清零”时,将眼光放大放远一点,多看几眼大白们脚下与身后的废物桶,把相关环境成本估算进决策里,也许并不多余。

                                                                                                 6:06完稿

文 & 编 & 图 | 匡洁(桑青青)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延伸阅读
青青日记 | 清明祭,亲历“疫都”(一)
为什么说上海防疫措施才是真正执行中央的政策?(引言与正文)
青青访谈 | 医疗垃圾今夕谈——答记者问
青青观点 | 废弃一次性口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答记者
茶叙:有故事的人,约吗?(参观废塑料处理工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青青子衿j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