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特辑】杨之光传略(八)——斯人已逝,艺术永存

小Y 杨之光
2024-09-21
点击上方“杨之光”,马上关注杨之光美术

真爱,请置顶

 



2020年,是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水墨人物画家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杨之光先生的爱国义举和他敏锐的时代精神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早已融成了一股憾人的力量,超出了艺术的范畴而进入了文化史的创造与书写之中。杨之光先生不仅以其六十余年的艺术创作丰富了对新中国历史的个人视觉建构,在每一个年代都创作出了有代表性的形象语言,而且以其教育家的身体力行,成为时代精神的“盗火者”传播着更新的艺术观念也提升了社会的认知。他的一生,既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成长的艰苦历程,也是中国画人物画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杨之光美术特此推出《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特辑》系列文章,向我们敬爱的杨之光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大师陨落,一片唏嘘


2016年5月14日19时30分,中国著名画家和教育家、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首届广东省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杨之光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6岁。


父亲去世后,杨之光大女儿杨红咽地说:


“感谢大家的关心,我爸爸走得很安详。我们不准备在家设灵堂拜祭,我妈妈不想打扰大家,她老人家也想安静一下……爸爸之前曾进ICU, 我们只能透过ICU的窗户看孤伶伶的爸爸躺在病床上备受煎熬, 心很痛, 所以最终就再也不想让他进ICU了。

 

“那天下午,我还在给学生上课,突然接到妈妈的电话,她哽咽着说爸爸的生命体征突然急速衰退,现在瞳孔已经放大了。我傍晚6点多赶到医院时,爸爸的眼睛已经睁不开了。医生说,他还会听到家人讲话的,快多些和他说话吧。我的小儿子拿出手机,用手机扩音播放自己唱歌的录音。以前,外公最喜欢听他唱歌了,每次听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一次,他希望外公听到他的歌声后,不要这么快离开。我的大儿子说,公公您不是很想去俄罗斯吗,我今年7月会去那里拍电影,到时候我会拍些俄罗斯芭蕾舞照片回来给您看。我妹妹、妹夫和5岁的儿子闻讯后从香港连夜赶回来,在路上也一直通过手机和我爸说话。5岁的小孙子一遍一遍地说:公公我好爱你,公公我好爱你……爸爸虽然看不到,但是他应该听得到我们的声音,他会知道我们一家人都在他身边的。但爸爸的眼睛就是一直没睁开,不断衰弱的心电图最后拉成一条直线。爸爸的样子很平静。护士说,你们继续和他说话,他还没走远。9点多的时候,5岁的小孙子赶到了医院,以为公公像往常一样睡着了,还继续说着:公公我爱你……

 

“我握着爸爸的手,感受到从柔软变僵硬,脑门也从温暖变冰冷的变化。突然间,爸爸的额头又热了起来。妹妹杨樱一家是9点多赶到医院的,她笃信佛教,安慰大家不要太悲伤,因为按佛家解释,人往生后有三条路要走,分别是上天堂、下地狱和投胎做人。爸爸额头最后由冷变热,是上天堂的征兆。

 

他一生做了那么多好事,我们相信爸爸上天堂了,这也是我们全家人的愿望。”




送别与祝福


杨之光辞世的消息,杨家只告诉了学校领导,打算简单操办他的后事。结果,消息一出,各界朋友在微信中广泛传播这个噩耗。广州美术学院非常重视,成立了治丧小组。告别仪式确定后,很多朋友便闻风而动,自发而去。


5月23日上午,杨之光遗体告别仪式在广州殡仪馆白云厅举行

 

5月23日上午,杨之光遗体告别仪式在广州殡仪馆白云厅举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从其他国家、地区赶赴告别仪式现场,包括杨之光的众多学生如林墉、陈永锵、陈振国、黄一翰等,还有广州美院许多昔日同事与晚辈们,评论家于风是拄着拐杖、坐着轮椅来到现场送别老朋友,就连以前跟杨家做过木工、电工、维修工的人都来送他最后一程,至少有上千人出席了告别仪式,人多得一直排队到了大厅外。也许,正因为他善结良缘、与人为善、体谅底层人民,才让他如此令人惦记于心。


礼堂四周被层层叠叠的洁白花朵,还有垂挂的挽联所包围,显得简单而庄重。

 

告别仪式现场如同一片白色鲜花的海洋。大堂两侧悬挂的主挽联“书学传薪火明灯照耀南北,椽笔谱英雄彩墨贯通中西”是由杨之光生前的学生们奉上,概括了杨之光老师一生的成就。整个仪式简朴而庄重。仪式开始后,先播放由杨之光大外孙制作的《献给外公》4分钟杨之光生平纪录短片,影片配乐是杨之光生前最喜欢的德尔德拉小提琴曲《回忆》。每一位告别仪式的出席者都会收到一份广州艺术博物院“杨之光艺术回顾展”图文并茂的简介,通过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全面回顾了杨之光不平凡的艺术人生。


致外公——Lawrence何亦阳制作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在致辞中总结了杨之光一生不平凡的艺术成就。他表示,杨之光坚持走一条立足传统、关注现实、融合中西、坚持创新的创作道路,为当代中国画的勃兴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逝世是广州美术学院的重大损失,是中国美术界和美术教育界的重大损失”。

 

“杨老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被问及杨之光给岭南美术带来的贡献,著名画家陈金章禁不住竖起了大拇指。在他看来,杨之光之所以能取得高超的艺术成就,根本源于他受到扎实的素描训练。这一传统也是杨之光给广州美院留下的宝贵遗产之一,值得后学们继承。

 

已届九旬高龄的著名雕塑家潘鹤也出现在送别的人群中。尽管腿脚有些不便,他仍坚持在助手的搀扶下,走到杨之光灵前致意。“虽然现在身体有些不好,但今天我还是必须过来。”潘鹤说,他与杨之光是数十年来的老邻居。杨之光对于绘画高度的执着与专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悼念会上,省市领导、文艺界人士、书画爱好者、学生家长,到水电工、送煤气工、木工等普通民众,均向他们最尊敬的人一一杨之光先生致以最深切的哀悼。


“不管处在顺境还是逆境,杨老想得最多的是他的创作、他的特长、他的事业。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他的心永远向着祖国,关注着人民。”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不无感触地回忆道。在他的印象中,杨之光关心学校、提携晚辈,却从不向学校提任何个人的要求。

 

“不但艺术界在悼念杨老师,来自各界的群众都在自发表达自己对杨老师的敬意。”黄一瀚表示,在筹备告别仪式的过程中,有素未谋面的工作人员听说是为杨之光举办的追悼会,连装裱与运输的费用也分文不取。“我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对杨老师有着很深的感情,很不舍。”

 

在追悼会现场,一些年轻的面孔也分外引人注目。在送行队列的前排,就有30多名今年刚刚步入广州美院的大一学生。其中,一名陈姓同学说,自己过去虽然没有接触过杨之光,但大师的作品一直吸引着他们。“他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精细,尤其能将人的内在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表示,同学们都是自发前来,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大师致以最后的敬意。

 

杨之光夫人、画家鸥洋说,杨之光在晚年开创的杨之光美术中心,是他一生的得意之作。直到病重之际,他仍对美术中心各项事业的开展念念不忘,“他用他的一生,为艺术教育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大女儿杨红说:“过去几天,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大家都用各种形式怀念杨老师、杨爷爷。”追悼会现场,不少花圈上都写着“杨爷爷一路走好”的字样。而在杨之光美术中心里,孩子们的心愿卡也被铺成了一面墙。“我们会努力学习您的艺术,让您对我们十分满意。”一名孩子用如此稚嫩的笔触,表达他的悼念。杨红深受感动:“父亲常说,这辈子最幸福、最骄傲的一件事,就是有这么一班好学生,值了!”

 

而在回顾视频的最后,杨之光背向镜头缓缓踱步远去,留下了意味深长的背影。看到这里,不少来宾情不自禁流下热泪。




怀念与追思

“杨之光先生追思会”在杨之光美术中心海珠校区举行


5月23日下午,为了表达对著名艺术家、教育家杨之光的思念、缅怀与追忆,“杨之光先生追思会”在杨之光美术中心海珠校区举行。追思会在小提琴曲《送别》中缓缓拉开帷幕。会场内素白色的长桌上,点放着一排素净的白蜡烛,点点烛光寄托着亲友的哀思。在亲友与学生的动情忆述中,一代人物画大师德艺双馨的形象,渐渐重现在人们眼前……

 

追思会上,不仅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美术界著名人士、杨之光生前好友与学生,还有许多特意赶来的普通市民。众多发言者回忆了杨之光的言传身教,他兼容并蓄的教学理念、耐心细致的教学风格、坚持创新的教学思想,以及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留给后学极其重要的精神财富。


缅怀和追思让世界变得肃穆而庄重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张弘表示:“杨之光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德艺双馨的人格力量将永驻我们心间。”

 

画家林墉说:“怎么样对杨之光的艺术做出真正的研究,给他准确的定位,这项工作还没有真正开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广东的美术累积得很多,但是实际上把它系统地累积反而显得比较薄弱,并不是没人做,但是比较零碎。

 

“杨之光晚年的时候,他连线都不练了,照亮他的是光,他在中国画中的深度跟厚度,我认为真的是不可多得。如果我们具体来研究他在人物画上面的画,你就会发现那里头好像很简单的几笔,他一辈子留下我们就是那么几笔。什么叫大写意,就应该看看杨之光老师。他到晚年用笔更加辣,形上面他一点都不放松,可是他的笔墨越来越简练,就是那么几笔,一两笔。”

 

杨之光先生写生瞬间


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说:“为缅怀杨之光先生,我们馆精选出86件(套)代表作品进行展出,以纪念这位艺术大师86岁的生命历程,表达我们的追思和景仰。展览是18号就已经向公众开放了,在今后的日子里面,我们广州艺术博物院作为唯一拥有杨之光艺术个人专馆的公立机构,我想起码有三项工作一定要做好:

 

第一,要保护好杨之光先生捐献给广州市人民政府的艺术品和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

第二,要展示好他的作品,让他的艺术能让广州人民,乃至全国、乃至世界人民都能看到。

第三,要研究好他的作品。这个研究除了我们广州艺术博物馆来研究,因为我们资料比较丰富,同时也是向全社会所有的学者们给以最大限度的开放和配合。

我想唯有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才是对先生最好的缅怀和最好的祭奠。”


与会出席的先生亲友与学生,一同在签名墙前合影留念。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说:“岭南画派的精神还是存在的,杨之光绝对是一个杰出的代表。用国画表现现代生活的,杨之光的成就非常突出,另外杨老师的没骨人体画得那么透,很难找出第二个人,在中国美术史上有杰出的地位。另外他作为杰出的教育家,奠定了中国人物画技法的教学基础,至今仍是不可超越的经典。”

 

画家朱光荣说:“中国评价一个人的伟大,往往从‘仁智勇'三个方面来评价,我觉得这三个字套在杨老师身上非常合适。

仁,杨老师对社会各界的人士都非常的关怀和体贴的。不光是对他的学生,他还建立了杨之光美术中心,让孩子们有可以画画的地方。

智,他充分发挥他的智慧。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画面里面瞬间的美,无论是《一辈子第一回》,还是《雪夜送饭》,还有《矿山新兵》,都表现了人的神态和神情,看到画面都是一种希望的未来,所以说用瞬间之光和希望之光来概括杨老师,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

勇,他勇于变革,从一开始的重大题材或者是现实题材,到后来人物肖像,再到舞蹈人物、没骨人体,都在不断自我超越,这是杨老师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一直以来,让人深感好奇的是,著名画家林墉曾经是杨之光的学生,但他的作品却鲜见老师的影子。一直被当成花鸟画家看待的梁如洁,本身却是杨之光的人物画研究生。杨之光的学生杨诘苍、黄一瀚,与他本人的艺术风貌完全不同。就连一直坚持写实造型的著名画家陈振国,也似乎有意无意地在风格上与老师拉开距离。

 

对于这一现象,陈侗很快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很简单,杨老师不提倡别人学他。或者说,他更希望看到他的学生走出一条跟他完全不同的艺术道路……杨老师经常在我们面前称赞黄一瀚,尽管他在风格上离杨老师最远。”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学生与自己的艺术风格差异如何明显,杨之光都会一如既往地加以爱护。“对待晚辈,尤其是我们这些儿女般大的学生,杨老师就像一个父亲。”陈侗动情地说道。


杨之光先生广美执教期间为学生做示范

 

画家梁如洁回忆,自己曾师从杨之光学习人物画,后来却想要改画花鸟,原以为老师会反对,没想到老师却心甘情愿为她筹办花鸟画展积极奔走。“杨老师的教学很宽容,无论学生有怎样的艺术倾向,他总是给你鼓励、给你扶持……我觉得杨老师就像是我人生的导演,虽然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很艰难,但他都能让我们坚持下来,让我们的人生道路找到方向。”梁如洁至今还记得,经典教案起初成书的艰难。“最初的教材都是杨老师亲自油印出来的:他亲自将教案一个个剪出来,贴到一个本子上,贴了整整11本,我们就照着这些教材学画。”而比教案更宝贵的,则是杨之光的身教言传:“他的写生比我们许多学生都要勤奋。跟着老师写生的经历,让我们终身受用。”

 

“父亲总是事无巨细地关心着他的学生。”追思会上,杨红向师兄师姐们分享了父亲留下的笔记本:“比如,父亲会在笔记本写道:黄小敏(即黄一瀚)的画干净,但是卫生最差、最脏。这些事情可能琐碎得不得了,但学生成长的一幕幕全都在里面,让人感到他是那么温暖的一个人……”说到这里,杨之光的学生们不禁莞尔一笑,眼眶里却都闪烁着泪光。


杨之光先生退休后回广美召开“老院长有约”座谈会

 

“杨老师教会我们‘学艺先学做人’。”除技艺之外,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王大鹏深深感佩杨之光的为人。他表示,杨之光对年长和同辈的艺术家都有着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每一次去拜访蒋兆和先生、叶浅予先生都总要带上一些礼物。他用行动教会自己的学生尊师重教。”

 

“杨老师一生有很多名言,每次听到感觉都不一样。”陈侗的发言引起了不少与会者由衷的共鸣。“我从来没有想过,杨老师所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背后究竟有着多大的分量。现在想到这些,我的内心充满了后悔,过去老师的教诲听得太少了……”著名画家林墉不无哀伤地说道。


杨之光美术的学员们纷纷将心里话写在心灯和心花上,表达对杨爷爷的怀念。




回顾展不断


虽然斯人已逝,但世人仍铭记着他的毕生贡献。



杨之光美术的老师们在广州艺术博物院“杨之光艺术回顾展”留影


2016年5月,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广州艺术博物院承办的“杨之光艺术回顾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中国历代绘画馆展出。据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介绍,1998年杨之光先生捐赠了654件精品和一批珍贵文献资料给广州市人民政府。2000年,在新落成的广州艺术博物院特设“杨之光艺术馆”,长期展示其艺术,同时亦作为国内收藏、研究杨之光艺术的主要基地。广州艺术博物院按题材曾举办过杨之光笔下的劳动者专题画展、从人物肖像到没骨人体画、风景这边独好——院藏杨之光风景写生画展等专题展。此次展览精选出86件(套)代表作品进行展出,包括以《一辈子第一回》为代表的民生题材、“以《浴日图》为代表的军事题材,以《打毛线》为代表的劳动者题材,以《瑶族少女》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题材、以《九八英雄颂》为代表的英雄主义题材、以《黎雄才肖像》为代表的名人题材的中国画、油画、水彩、素描、版画、书法等,以纪念这位艺术大师86岁的生命历程,表达大家对他的追思和景仰。


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不朽之光——中国美术馆馆藏杨之光作品陈列”


2016年6月,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不朽之光——中国美术馆馆藏杨之光作品陈列”开展。中国美术馆特意从馆藏作品中精选出杨之光的代表性作品,举办展览以作纪念。作品集中反映了杨之光对中西绘画技法的融合,及其在题材上的突破创新。作品内容涵盖社会各阶层人物形象、少数民族形象、舞蹈题材以及异域描写,体现出杨之光用毕生精力所真切叙写的一个时代的变迁。




感动与安慰



杨之光夫妇二人60多年相濡以沫,如今天人永隔


对于大家的心意,鸥洋很受感动,却总觉得无以为报。“虽然他走了,但是有这么多人来送他,有这么多人记得他,他这辈子也值了。北京大展现在用‘不朽之光’做题目,对他高度肯定,广州艺博院也紧急为他筹备大展,我们都很感动。虽然他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磨难,但能得到的大家惦念,我们觉得很安慰。对大家的感谢,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报答。如果他在世,还可以送点墨宝,但现在他不在了,我总觉得对大家有点过意不去。杨之光走得很安心,也没有什么遗憾,但他应该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送他吧。如果他灵魂有知,一定也会很安慰。”




德艺双馨,垂范后世。

杨之光艺术纪念碑,由杨之光的小外孙何亦暄设计。





往期经典回顾


| 【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特辑】杨之光传略(一) || 【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特辑】杨之光传略(二) || 【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特辑】杨之光传略(三) || 【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特辑】杨之光传略(四) || 【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特辑】杨之光传略(五) || 【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特辑】杨之光传略(六) || 杨红:父亲留下来的东西,依然发着光,就像他的名字一样! || 赤诚之光——纪念杨之光诞辰90周年作品展 |
| 纪念杨之光诞辰90周年,追忆大师艺术教育荣光! ||未来的他们可盐可甜! || 一缕“美神之光”,照进“非遗所思”。  || 从脑洞到行动,言必行! || 创意领航十八载 阳光雨露育人才 || 一场国际范儿的创意双年展! || 【最佳作品】“非遗所思——第四届‘杨之光杯’全国青少年创意美术双年展”最佳奖作品及网络人气作品展示  || 您为孩子打造的成长计划是正确的吗? ||  沧海同舟济——杨之光与他的学生们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杨之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