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伊甸园到芝麻开门 | 康国生评丽水10位摄影师审视消费主义作品

开启新的影像生活 风面 2019-11-17

编者按:

丽水摄影节官方微信号消息,10月19日,2018丽水摄影研修班第五期培训在丽水摄影博物馆开课,本期培训邀请了摄影人文教育践行者、独立策展人、四月风/风面创始人罗大卫老师为学员们讲课。


罗大卫在2018丽水摄影研修班第五期课堂上


在一天的课程中,作为影像生产-传播-评价链条上最直接的参与者和感受者,罗大卫以自己最切身的体会,围绕摄影师“为什么摄影”和摄影师该如何转型这两个话题,分析了摄影爱好者在进入摄影创作后所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剖析了国内多位成功摄影师从早期对唯美和精神乐趣的追求,逐渐发展到对社会问题进行关注和介入,从一个普通摄影发烧友发展到摄影家、艺术家,最后成为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社会进步推动者,这些详实的案例为大家今后的摄影发展方向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标杆,也为真正有志于在摄影发展上有所作为的摄影师指明了方向。


结合本次授课,研修班还组织了一场互动性的学员作品PK赛。活动在上期授课结束后先行布置一个创作题目,再由每个小组选出三组作品参加本次全班集中的PK赛,参加决赛的12位作者须在现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陈述介绍,再由授课老师和全班学员共同打分,决出本次PK赛的前三名,成绩出炉后,再由授课老师对每件作品进行分析和点评。最终,第二小组的吴红呈、陈晚珠、赵晓春囊括了前三名,大获全胜。罗大卫对现场12位学员的作品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点评,并指出作品的不足之处。全班学员通过这样学习形式,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加强了对作品的评判分析能力。(以上内容,来自丽水摄影节官方微信号,点击查看>>


授课结束后,罗大卫老师向主办方索要了12位获奖者作品,并特邀四月风评论员康国生围绕“消费主义”话题,对这些作品进行了精彩点评。以期“理论与实践互动”,引发更多思考和启发。



从伊甸园到芝麻开门

——简评丽水10位摄影师审视消费主义作品


文/康国生


康国生

四月风评论员

自由摄影师

现居沈阳


说明:限于篇幅,这里发布的只是部分作品,“自述”属摘要,图片符号比较明确的,略去了图说。

 

农耕时代,只有少数“贵族”享有奢侈的消费条件,绝大多数百姓都已量入为出的准则打发日子,禁欲与勤俭,曾经一度作为社会的道德规范。

 

文艺复兴之后,尝过了禁果甜头的亚当与夏娃们,作为“人”的本性与智慧被充分激活。于是,“芝麻开门”的咒语一经破译, 各种“宝贝”便从工业化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流淌下来。闪光的财富,极大地刺激了贪婪的人性和资本的膨胀欲望,致使“消费主义”文化的狂潮很快漫卷全球。

 

本来,适度的生产与消费,是上苍赋予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础。但是,它一经过分强化,便走向了物极必反。

 

消费主义意的代名词是过度消费,意味着“高生产—高消费—高抛弃”,其本身的“享乐之上、符号化、虚假性和扩张性”等本质,在成瘾效应作用下进入无止境状态,进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资源的巨大浪费、环境的不可逆转和贫富的落差,以及人与自身、与他人关系的异化,裹挟其中的还有不切实际的攀比、不正当的竞争、不顾疲惫的奔忙、不择手段的索取等等,暗流涌动,漩涡泛起,各色人等迷失其中,沉醉而无法自拔,结果消费者反到成了消费的奴役,可谓人生意义的阴阳倒错。

 

批判消费主义的学者如居伊·德波、鲍德里亚等,分别以“景观社会”和“拟像的世界”等论著,揭示了消费主义社会不断膨胀的假象本质,中外摄影家如马丁·帕尔、古尔斯基等也创作了大量批判消费主义的作品。但是,普通民众如果不了解一些相关理论,难免在马丁·帕尔的《常识》系列或古尔斯基的《99美分》面前不知所云, 基于这样的大前提,上面的概述或可作为点评以下作品的引子。

 

这几位摄影师的作品,是就现实中各种消费主义情景,分别以不同视角的呈现,给人的感受是多层面的,在表达方法上也有不少精彩之笔。当然,作品还在创作中,有些 “习作”在结构、叙事、线索、逻辑以及编辑上仍有较大的整合空间。限于篇幅,难以全面展开,这里只能结合其各自的特点,分别选择某个侧面做以点评。

 


 一 


赵晓春 | 冒险岛水世界


自述

冒险岛水世界位于浙江丽水市中心,项目总投资近10亿元人民币,占地约20万平米。产品主题以漂流河为主线,贯穿于全岛所有的嬉水项目当中,让游客在体验设备惊险刺激的同时,感受维京人的智慧和勇气,身临其境般融入到维京海域冒险中,开启神秘奇幻的冒险之旅。


1


2


3


4


5


6


7


 8


点评:


赵晓春以青少年在冒险岛水世界狂欢的场景为样本,揭示了城镇化的人们,既渴望回归自然,又被资本营造的仿制品裹挟的消费现象。


类似的游乐场,在全球发达地区星罗棋布,限于城市周边的天然滩涂多被占用或者污染超标,无形中为商家提供了利益爆点。此情此景,若与非洲西海岸上那些打鱼摸虾场景做个对比,似乎不难理解消费主义与日常生活的区别。


必定,冒险岛、迪士尼并非每个人每天都能随便进出的,支撑着销魂的,是画外艰苦的劳动与资源的浪费。作品中童话般的场景、鲜活的群像,描绘出了当下的消费主义精神状态,应属典型的消费景观。

 


 二 


陈晚珠 | 消费主义面面观


自述:

消费主义文化深刻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和价值观,具体表现在从物质消费的增长,演化为消费主义的文化现象,如在年青群体中流行的网红脸、杀马特风,大众消遣中的抗日神剧、旅行沙龙摄影等等。只要打开网页,各种符号便扑面而来。



1


2


3


4


5


点评:


陈晚珠的《消费主义面面观》,是通过收集网络上经常占据首页的图片,经编辑、整合而创作的,对现成品的挪用,体现了波普艺术的生命力。


作品提出的问题代表性强,譬如消费形式的虚荣性、符号化,娱乐的愚顽和庸俗化等,使人成为虚假消费的买单者。


例如月饼,无非一种传统甜点,其过分渲染的包装盒子,造价远远超出月饼本身,几乎可以作为外强中干的消费主义现象的隐喻。


你看那些粉嫩的网红图景,瓷样光滑的瓜子脸,风情万种的眼神,嗲声嗲气的颤胸抖音,还有些五光十色的杀马特发型摇滚等等,无论从居室墙壁上映出的神剧,还是在天边精心布局的光影旅行照,消费的实用功能无处不被假象取代,成为资本推手的做嫁衣裳。

 


 三 


张红勇 | 发布与营销


自述:

在网购盛行的今天,无穷无尽的产品发布会引诱着无数的消费者,广告中所有的新产品都是最好的。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广告语,每时每刻都提醒着你,应该升级应该换季,是消费的时候了。


1

2

 3

4

 

5


点评:


张红勇的关注点以及在表达方式对现成品的挪用都很得要领。


不难看出,消费主义文化“制造消费”的手段重在新品发布与营销手段的不断翻新。譬如,网购是互联网+的代表模式之一,是商业推手得意的创新之作,已经俘获了几乎整个青年一代的消费习惯。


剁手节,嘉年华,红包雨、明星站台、五花八门的貌似打折、光怪陆离的广告渲染,被制造的需求,一切都便捷得只需躺在床上戳几下手指,“宝贝”就会被送到手上。


“花呗”,轻松贷的口气,仿佛真有旁人替你买单似的。双十一两千多亿的买买买,卖肾投入的疯狂,足见人被消费奴役的程度。而实体店的大批倒闭,也似乎证明了金币的集中流向。

 


 四 


程子齐 | 群体狂欢


自述:

各种大型聚会活动,广场舞、开业庆、同学会、毕业季、生日趴、亲子活动、跨境出游等等刺激人们神经的消费需求不断兴起,承接这一类型活动的策划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群体的消费狂欢,代表着这一时期的人们的消费观念与与精神状态。


2015年9月11日,摄于“蓝宝石公主号”游轮里的一个大厅。


△ 2014年7月27日,某KTV总统包厢。


△ 2010年7月30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


△ 2015年3月28日,某窑洞改造而成的酒吧内,卫校毕业的同学在同学会上庆祝毕业20周年。


△ 2014年7月20日,某市中心大型水上乐园。园区为了吸引游客,在夜幕降临后,组织身着泳装的外国舞者与游客共同起舞。


△ 2011年7月30日,第九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现场,参展游戏厂商请来的showgirl按照厂商要求摆出各种造型。


△ 2014年7月27日,某酒店内的聚餐活动。


△ 2014年8月9日。某KTV内参加同学会活动的同窗好友,现场气氛狂热。


△ 2013年6月27日,某村举行大型表演庆祝活动,自发组织的老年鼓乐队前来助兴。


△ 2014年1月11日,某市人力资源部门组织的美容师技能考试。


△ 2015年4月19日,在某市中心一大型购物综合体举行的“白人集体婚礼”现场。


△  一家儿童生日派对上,准备拍化妆照的场景。


点评:


程子齐的这组群体性“消费景观”非常典型,从城市到乡村,触角涉及到海内外,时空维度大,完成度较高,值得点赞。


从那些炫目的场面、赤裸的肌肤、狂躁的表情,失态的举止上,不难看出经营方的绞尽脑汁、消费者的奋不顾身。事实上,类似的场面早已习以为常,无法如画的那些高潮迭起,纸醉金迷应属话外之音。看来上帝真的死了,什么都可以做了。


罗素认为,被动的娱乐给人带来的刺激,与鸦片的成瘾作用及其类似,兴奋尽管来得迅疾,消退之后也会令人倍加萎靡与沮丧,久而久之,需要不断加大的剂量来支撑这种断崖式跌落,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五 


华威 | 海边消费


自述:

我试图从的肥胖者增加,这个角度去观察过度消费引起的直观结果。让人们可以推测出,肥胖者会导致物质消耗的增加、高血压症的增加、医疗资源的更多占用等等问题。


1


2


3


4


点评:


华威以海滩上的游客体形为素材,试图探讨肥胖者的增加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导致的健康、医疗等问题。


肥胖,或许与基因相关,在温饱得以解决的社会,较大的肚腩者不一定就比体形匀称者消费了过多的财富。但在生物、化学工业推进的食品链、利益链上,各种促长剂、激素、转基因,五花八门的食品添加剂等,确实给人类的健康带来隐患,衍生出的问题是随处可见的,例如巨婴、儿童早熟、过度肥胖、富贵病等。


奇异的是,好多人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做着价格不菲的医学减肥或其他美容,鱼和熊掌一个都不能少。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但仅从海滩上的几幅“富态相”,是较难支撑作品主题的。建议到各种相关场所去截取更有特征的画面来完成论证。

 


 六 


陈光龙 | 它们去哪儿了


自述:

2016年9月,14号台风“莫兰蒂”过后的某一天,当我登上这个远近闻名的海岛,眼前的景象让我目瞪口呆。

这些每天和我们朝昔相处的日常用品,满足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需求,给我们带来生活极大便利。在它们被消费过后,大大小小的包装物要么被打包扔进了垃圾桶,要么被我们随手一丢。至于它们将去往哪里,最终的归属是怎样,我们很少去追问。今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把这些五颜六色的塑料物品冲上这片昔日人满为患的海滩。这些到处横陈的废弃塑料垃圾,不加掩饰地对着我们扑面而来。面对浩渺的大海,不禁让人陷入深思。

它们是谁?它们从哪里来?它们将去往哪里?面对它们,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我们不该做什么?


1


2


3


4


点评:


陈光龙的《它们去哪儿了》,是结合台风过后某旅游小岛海滩上的“奉还物”展开的思考的。作品从小处着手,视角平静,叙事细腻,是针对大众日常消费习惯和行为,如何走出环保困境的揭示性话题。


开篇以酒店的端庄和海滩的狼藉概述,随后以拼接的方式并置六组“标本”细节,最后以海滩全景上玩耍的儿童、成人的无奈与若有所思结尾。


沙滩无痕,也不必光影,眼前的一切存在,悄然开启了观者思绪的闸阀:人类的行为,看似对大自然的胜利,最终都遭到了相应的惩罚。一次性消费品,随手丢弃的包装,集团性的粗暴排放,太平洋上漂浮的垃圾带,海龟鼻孔里的塑料吸管,中途岛上死难的信天翁,林林总总的现实是一个拷问:人类难道会逃脱这个统一体的生态圈么?毫无疑问,只有“它们”有了恰当的去处,人类才会有个好的归宿。


 

 七 


陈永峰 | 香港,购物者的天堂


自述:

香港,购物者的天堂。

香港是国际自由港,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免税,从高级的奢侈品,到诸多奶粉药品之类日常用品,应有尽有,并以其货真价实和高性价比,吸收着内地的消费大军众。

而与深圳市毗连的上水,是香港水货的集散地,是内地电商香港(境外)代购的主要进货地。

每天,数以千计内地游客在香港的商店,疯狂地扫货,购买品牌服饰和各类奢侈品。在上水,一群一群的水货客拖着拉杆箱,穿街走巷,购买质优价廉的药品、奶粉等日常用品,运送到内地倒手转卖,谓之“境外代购”。


1. 香港是购物者的天堂,夜晚的维多利亚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2. 熙熙攘攘的购物商场。


3. 奢侈品琳琅满目。


4. 香港水货的主要集散地 —— 上水市镇街景。


5. 代购商品验货装货在街头


5. 每日有数以千计水货客,往返深圳与香港上水。图为上水火车站月台。


点评: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海外购物已成风潮。除了可供炫耀的奢侈品,就连马桶盖、电饭煲等日用品也是海外的洋气,因关税壁垒,免税店、水货店生意爆棚似乎顺理成章。


导致媚外的消费观是多层面的,譬如奶粉等的安全,美容技术、医药垄断的巨大差价等不一而足。假如汽车境外加油方便的话,内陆的车队会不会挤满港珠澳大桥呢?


陈永峰的《香港,购物者的天堂》,除了见证了来自“天堂”的狂欢,从侧面揭示了天堂之外的渴望,是全球化中的一个问题点。作品带给人的思考是多维度的,远比那些上车睡觉、下车看庙的旅游片具有文化深度。

 


 八 


张志忠 | 熟视无睹的消费场景


自述:

消费主义现象就在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的吃喝玩乐,到处都有消费景观,尤其外出旅游,商场购物,宴请宴会等场所。


1. 缙云某宴请现场。


2. 珠海口岸购物广场。


3. 仁岸游乐景点


4. 澳门某娱乐广场


点评:


张志忠是以六个不同的场景来概括性地表达“消费主义”这一主题的。


这种横向选材,景观模式的并置展示,每个场景、事件以及人物的行为,若能集中表达某一侧面的主题特征、时代精神等,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案,例如其中的“宴请现场”、“口岸广场购物”等。


但是,各单幅的符号结构,应尽量匀称,以便维护全篇布局的协调性,例如“澳门娱乐广场”的过大的透视、“牌坊”的突兀,应有优化的可行性。


另外,若选择一个比较小的侧面切入,比如像图1那样各种宴请的场面的集合,或许效果会更突出——个体,是难以在沙漠或林荫小路的独行中走失的;自我,往往迷失在消费主义语境下的群体狂欢中。

 


 九 


潘家健 | 衣食住行


自述:

我试图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几个方面来反映时代的消费状态和精神追求。


1. 旗袍功能。


2. 健身服饰。



3. 农家乐聚餐。


4. 接待餐。


5. 居民小区。


6. “丽人行”。


7. 吊桥上的行人。


点评:


潘家健是以“衣食住行”四种日常来展开对消费现象的审视的。


在服饰方面,着重揭示了人们对符号化功能的追求。的确,遮体与保暖,已经远远没有其装饰性、彰显身份性重要,聚会、表演、出镜,即便在日常,时尚、品牌是第一追求。流行周期的不断缩短,乃至在名流身上,一款服饰只能穿着一次就遭淘汰,与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实用主张大相径庭,是物质消费被异化为精神消费的典型写照。像一些青年学生,不管家境怎样,服饰标签过分强调“对号”的现象普遍存在。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招待大餐,消费的同样是地位、排场,胰岛素在某些群体的热销,宣告着合理膳食的纸上谈兵。而打包化的快餐,仿佛从另一侧面佐证了饮食程式对于忙碌的生活倒像个累赘。消费主义社会,人类的吃相何以如此呢?


住的格式化,行的漫无目的等无不令人怅然若失,而失落的何止是故乡。

本组作品,有些单幅非常精彩,有的则显画蛇添足或语焉不详,需要在选片和编辑上进一步加强。


  十 


吴红呈 | 我的巡城


自述:


2017年11月底,丽水摄影节工作结束之后,作为一名巡城志愿者,我加入了每周三举行的志愿服务活动。一年来,通过参加巡城活动,垃圾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垃圾它从哪里来?是谁扔的?


按照以往的偏面的想法,我也认为可能是抽烟的人、素质低的人、没文化的人扔的?我开始了梳理和研究。


首先,垃圾是消费主义这种行为结果的末端体现。人类的全球化,消费主义观念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开始向全球蔓延,由于经济迅速增长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让人产生一个幻觉,社会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任意占有和消耗财富的消费主义观念便产生出来。其次,西方哲学思想认为人是“理性动物”,通过体力和智力去了解世界,然后去征服和控制世界,成为世界万物的主宰,让其服务于人。这种哲学思想成为了消费主义的理论基础。最后,由经济、文化、政治、哲学等方面综合因素作用下共同构建了消费主义的理念。


当下,中国正处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变革期,作为艺术家、摄影人应当运用所掌握的技能来记录的同时,发现、批判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一个多样性的思考。


为此,我通过每次巡城捡垃圾活动不间断的采集样本,希望运用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等田野调查的方式,并通过模型模块等数据分析,从中获取丽水在城市化进程中,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的消费信息、习惯、规律,最终回答我自己所提出的问题。


这些思考与行为,构成了这个作品的话题和面貌,为创作成为艺术项目奠定了基础及可行性。


1


2


3


4


点评:


《我的巡城》,创作背景基于地区创建文明城活动。


作者吴红呈作为一位“巡城创文明”活动志愿者,能把这次活动与审视消费主义的理念结合起来,并借助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等,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对在定期、定点区域拾到的垃圾做分类研究,企图从中得出某些结论和启示,应属于后现代行动主义艺术项目。


其中结合对样本地的人、器物和环境等的拍照记录和文案整合、统计,可以对城市群体的消费结构与趋势、市民街头行为习惯做出判断,为城市管理规划的制定等提供有力依据。这件作品还在进行当中,结论值得期待。


结合田野调查进行影像创作,是非常有前途的方式,例如仅对居民垃圾的调研,就有非常丰富的主题方向,是需要很大精力的。



· End ·


编辑©康国生 风少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风面微信号

不错过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