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强 | 于无声处——绥芬河摄影四人组
编者按:
2018风面·横道河子摄影文化年度活动期间,绥芬河的三位影友(杨勇、李广庆、司学兵)除了带来俄罗斯啤酒和大列巴面包外,还带来了四人摄影组画册《造像》( + 张江),并且讲述了他们多年以来,为尝试、突破和推动当地人文摄影发展所做的一系列探索的故事。很是感动,也能体会其中的不易。随后翻阅《造像》画册,一幅幅来自于社会生活生动鲜活的视觉切片,时不时的刺激着我的视觉和脑神经… 于是萌生了向更多人介绍绥芬河四人摄影组的念头。不是因为他们已非常完美,而是对一份持续不懈求索的响应、支持和分享,以期获得更多影友的关注和互动。
依照惯例,「风面」特邀摄影评论人杨建强,以第三者视角对这些作品进行了阅读和品评,以期多一种角度呈现“绥芬河四人摄影组”作品。
于无声处
——绥芬河摄影四人组
文 / 杨建强
“我看见,生命的无奈,艰辛,庸常,成了中国老百姓——这大多数的最底层,最真实的生存状态。无论世事怎么变迁,无论社会怎么动荡,无论命运怎么无常,无论生命本身的富贵贫贱,他们都能低头忍受一切非正常的劫难,也能在劫难中顽强地残喘和生存。”
—— 杨勇 《活着》
△ 《活着》系列 摄影©杨勇
△ 走廊空间 摄影©李广庆
△ 煤球工人 摄影©司学兵
△ 拾荒者 摄影©张江
看完杨勇、李广庆、司学兵、张江四位摄影师的一系列作品,感觉影像中凝结了一种气质:画面自由、视角平等、抒情有度。正如杨勇在《活着》中描述的那样,他们关注平凡人的生存状态,思考生活的真相。整体作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记录目光触及之处,摄影师与被拍摄者之间是平等的,通过如实记录现实瞬间,构建了平凡人物的“日常群像”。
四位摄影师没有用常见的线性叙事以图片讲某个人的具体故事,而是拍摄现实瞬间以并置的、印象式的集中展示,通过类型学的方式呈现摄影师的观念。单个人物故事往往是深度挖掘、照片文字互为补充,但只是某个群体的一个点,很难代表群体的面貌;而本文“群像”组照的方式,用很多人生活中的真实切片,集结成为一个纯视觉表达的面,个人的故事在这里不重要,被记录的是一个整体——底层老百姓的真实生存状态。
△ 摄影©张江
这似乎是很容易被忽略的现实,不光照片中的那些人,甚至我们每个人,每天生活的真实状态是什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四位摄影师用镜头观看的,是被遗忘的无声之地。我们即便有着数量极为庞大的摄影师群体,甚至每一部智能手机都能拍照,其中有多大的比例将镜头对准平凡百姓的日常生活;在这一部分人当中,又有多少人拍腻了大美山川后进行“纪实摄影”,仅仅是题材转向拍了流于表面、毫无思想内涵的“新糖水”;又有多少人以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用镜头暴力消费弱势群体;真正以悲悯的心态、以平等的视角、去记录被遗忘被遮蔽的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这样充满人文精神的作品难能可贵。
△ 摄影©司学兵
四位摄影师作品中,将四个人连接在一起的不是表现风格或内在观点,每个人的拍摄方式和画面表达均有独立的风格;而他们的共同之处,是相信身边最平凡的人的最平凡的生活细节都值得去记录,以及愿意为被遗忘的现实付诸行动。
杨勇的作品,擅长抓取生活中的某个典型瞬间,以朴实自然的镜头语言捕捉细微之处,画面自由而不刻板;李广庆除了拍摄人物还拍摄了很多的环境照片,画面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司学兵以“森山大道式”的手法,用高反差、粗颗粒、动态、模糊的黑白画面拍摄的很有张力;张江擅长制造画面元素中的“奇遇”,充满荒诞意味。
△ 砍柴归来 摄影©李广庆
四位摄影师都用镜头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观看”,并且作品中隐含了另一种可能:如果能进一步分析筛选单张照片的信息量,充分挖掘照片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一个封闭式的完整语境,让“活着”的真相用隐喻去暗示和揭示,相信会超越复制现实,更加具有批判性的力量。
祝愿四位摄影师在人文摄影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附
绥芬河摄影四人组作品
(节选)
杨勇
现居黑龙江,70后,喜欢写作和摄影。有若干文学作品和摄影作品发表过。
杨勇说:我看见,生命的无奈,艰辛,庸常,成了中国老百姓——这大多数的最底层,最真实的生存状态。无论世事怎么变迁,无论社会怎么动荡,无论命运怎么无常,无论生命本身的富贵贫贱,他们都能低头忍受一切非正常的劫难,也能在劫难中顽强地残喘和生存。福贵老汉在《活着》中,为我们演绎了这一切。人的生命过程,活着,只是为了活着而已。这样的活着,如最低处的水,波澜之后,浑浊之后,伤痛之后,尤忍辱负重,回返到平静的水面。或许,这也是生命存在和抗拒的方式之一种。
△ 2017,黑龙江绥芬河
△ 2016,黑龙江牡丹江
△ 2016,黑龙江绥芬河
△ 2016,黑龙江绥芬河
△ 2017,黑龙江绥芬河
△ 2010,黑龙江绥芬河
△ 2016,黑龙江密山
△ 2016,黑龙江绥芬河
李广庆
196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兰西县,毕业以后学习工艺美术,89年接触摄影,92年后来绥芬河从事商业摄影至今。2014年将所拍专题《因病致贫的父女》发布至四月风网站个人博客,后经四月风推荐新浪刊登后(《住在车库里的父女》),引发巨大社会效应,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李广庆所拍的女儿朱晓晖也因照顾瘫痪父亲12年,而被评为2014年度CCTV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彰显了摄影巨大的人文关怀力量。
李广庆说:纪实摄影会促使人心向善,激发人对现实生活中公平,正义的渴望。我想,无论以后社会怎样发展,只要我们带着良知和正义去拍摄,无论什么题材都会被大众所接受的。我想这就是纪实摄影的魅力。
△ 2015,黑龙江绥芬河
△ 2016,黑龙江绥芬河
△ 2017,黑龙江绥芬河
△ 2015,黑龙江绥芬河
△ 2018,广西南宁
△ 2016,黑龙江绥芬河
△ 2017,黑龙江哈尔滨
△ 2017,黑龙江哈尔滨
△ 2015,黑龙江绥芬河
司学兵
1968年7月生,大学学历,在绥芬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
司学兵说:我喜欢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对应物”,把看似毫不相关的元素组合在一起,这也是我理解的“超现实”,更是我多年形成的视觉习惯。我看重的是“一瞬间的感觉”,看似很随意的一瞥,出来的东西也没有那么漂亮的“完成度”,但它肯定有内在的东西藏在深处。
△ 2016,黑龙江绥芬河
△ 2016,黑龙江绥芬河
△ 2016,黑龙江绥芬河
△ 2016,黑龙江绥芬河
△ 2016,黑龙江绥芬河
△ 2016,黑龙江东宁
△ 2016,黑龙江东宁
△ 2016,黑龙江东宁
张江
1972年出生,现工作于黑龙江省绥芬河市群众艺术馆。
张江说:拍摄别人也是表达自我。我用影像努力构建我的情感和思考,努力寻觅梦境和理想而非尘世的浮华。我追求在现实中而又超越现实的影像,努力构建自我的风格又努力淡化它,我愿我的摄影永远清澈如初,成为永恒时间中的一个片断或者记忆。
△ 2015,黑龙江绥芬河
△ 2017,黑龙江绥芬河
△ 2015,黑龙江绥芬河
△ 2017,黑龙江东宁
△ 2014,黑龙江绥芬河
△ 2016,黑龙江绥芬河
△ 2015,黑龙江绥芬河
△ 2015,黑龙江东宁
· End ·
编辑©风少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风面微信号
不错过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