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处安放》现象级刷屏 | 传播是关键,首发媒体主编孙俊彬如是说

摄影新媒体 风面 2019-11-17

编者按:孙俊彬,搜狐原创内容平台《后窗工作室》主编,吴国勇《无处安放》首发媒体负责人。众所周知,《无处安放》是2018年“影像讲述中国故事”中最有影响力的项目之一,甚至被业内人士评价为“现象级”作品,而传播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搜狐《后窗工作室》作为首发媒体,其主编孙俊彬在第一轮传播结束后,就《无处安放》的传播策略和价值维度,深入的谈了看法。这些观点,对如何认知摄影,以及影像创作实践都具有一定价值。



△ 东莞东城的共享单车坟场。摄影©吴国勇



 《无处安放》传播策略和价值维度



文 / 根据孙俊彬录音整理



我觉得和这个作品(吴国勇《无处安放》)一定有某种缘分的东西在。


有一次,大卫(《无处安放》项目策划人兼学术主持罗大卫)来常营和我们一起吃火锅,中间我俩出去抽根烟,然后他很神秘地告诉我他们在做一个题,然后拿出手机里的照片和视频给我看,我当时一下子就被镇住了。


△ 《无处安放》图片作品(部分)。摄影©吴国勇


因为几个小时前,我刚好跟我部门的一个摄影师说,现在不知道有没有人去拍共享单车坟场这个题,如果有人能够把这么多城市的单车坟场都拍出来,那肯定是一个很震撼的作品。我们甚至在策划怎么组织各个城市的摄影师共同来拍这个东西。


但是天黑之后就有人跟我说,他已经做完了。我第一反应就觉得,哇,天哪!已经有人把它做完了。第二反应是,他不仅把它做完了,他用的是一种让别人已经没有余地的方式给做完了,用我们行里话是,(在视觉报道上)榨干了这个题。


因为从样本和媒介使用上说,他做了20多个城市的地域跨度,而且不仅做了大量的航拍,也拍了很多地面视角,而且还拍了视频和360VR全景,一个非常立体多维的呈现。从媒体的角度来说,这个题材的确被榨干了。这是我作为一个从业10年的媒体编辑看到这个作品的感受。


那为什么我觉得这个作品我一看到就断定有非常非常大的价值呢?因为我们一直在做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深度报道。特别是这十年来,资本、技术、权力深度地绞织在一起,资本野蛮扩张造成的泡沫越积越大,我觉得已经到了某一个临界点。


 上海浦东的共享单车坟场。摄影©吴国勇


在这个点上,如果能发挥视觉的直观性,然后又能拍出带有隐喻的视觉符号,而且完成度很高的作品出现,那我觉得它的价值已经超出了摄影这个小的领域。其实这对作品的要求相当高:第一,它要具有当下的现实指向性。第二,它具有超越性,这种超越性是人类生存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要面临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实际上有些东西我觉得摄影是不能胜任的,或者说是摄影本身的媒介特性还不能够完全去阐释这些事情。但当我看到武汉那个共享单车坟场照片时,我就觉得这事实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不用多说了其实。


△ 武汉洪山的共享单车坟场。摄影©吴国勇


所以那天我们跟大卫聊着聊着,突然之间就擦出了火花。对我来说,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作品,这个作品在我的经验里面,我觉得他肯定会引发非常强大的一次公共传播的事件。


虽然在当下的中国,我们对这种奇观已经变麻木了,但还是有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强的关注意识。如果说有一个人能够把这种奇观做到了极致,就像一个炸弹扔下来,它就会引爆。


《无处安放》11月30日版,视频时长:08′16″


当我看到《无处安放》最开始剪辑的那个7分钟版本视频的时候,我首先确定这个作品他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完成度; 第二,它已具备了可预期的传播价值;第三,它也具备了在美学跟视觉艺术层面的价值。一个作品能做到这样三种条件都具备,我觉得是非常难得的。


于是我们确定了介入这个作品。搜狐新闻作为一个门户网站,它本身有很好的大众传播的平台基础。其实,如果能够在更强势的大众媒体,而不是比较窄的专业化媒体,它的传播效果肯定不同。所以我很快调用我们那里一个非常优秀的记者介入。作为一个有公共价值的稿子,事实上,在视觉层面它已经做得非常好,但是回到媒体传播特性上来,也是出于大众传播的一个需要,我们希望有一篇对于问题梳理的文章,包括背景资料,还有资本方、地方政府部门以及普通老百姓的采访,以文字来作为视觉文本的补充。


同时,它还需要再增加一些新的东西,我们又跟另外H5做得非常优秀的一个朋友合作,把文字、图片、视频、VR打包做成一个融合媒体的产品。因为在大众传播里,你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因此也要做到极致。


长按识别二维码浏览

后窗融合媒体的报道



整个过程大概是持续了有一个星期,中间有好几个晚上我们基本上没有休息。基于自己的的职业经验,当时我自己其实信心满满,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有爆炸性的这样的一个传播产品。


当然我们不应独占这个作品,而是希望它能够最大程度地传播。作品不应该被某一个媒体所独有,也不应该被某个媒体所抢占,而是应该做一个矩阵式的传播,包括门户网站、纸媒、自媒体、微博、短视频等多种平台。这也跟这个作品本身的多媒体特性有关,它的传播塑造空间非常大。


▲ 7月26日上午,搜狐新闻后窗工作室重磅首发,财经天下周刊跟进


▲ 7月26日中午,「风面」微信公众号和湃客自媒体发布


▲ 7月26日中午,「风面」湃客自媒体得到澎湃大力推荐


▲ 7月27日,凤凰新闻首页头条图片重磅推荐



▲ 7月27日,北京时间采访报道


▲ 7月27日,新京报+腾讯新闻联合报道


▲ 7月27日,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媒5000万+粉丝微博转发


▲ 7月27日,获得更多1000万+粉丝新闻媒体微博普遍转发


▲ 7月27日,获得百万粉丝级个人微博大V转发和热议


▲ 7月28日,CCTV-13《新闻周刊》人物,以8分钟专题报道


▲ 7月29日,香港《南华早报》以封面文章刊发


以上仅是《无处安放》的第一轮传播,10月28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后,引发的第二轮及更多的传播此处略。


让人感到很欣慰的是,它的传播超出了我们的预料,但是实际上也是在我们预料之中。其实现在基于公共价值的好的报道作品非常非常稀少,这块内容其实很稀缺的。还有一个是,共享单车的问题越来越白热化,几家品牌单车之间无休止的竞争,包括目前出现的资本的疲软状态,单车在大量地损耗,还有资本跟当地权力之间的对抗在加强,有些地方开始排斥共享单车。这个东西已经到了临界点,它很容易赢得公众的关注。


我们一起完成一次非常成功的传播,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就是当我们做摄影的时候,我们可能觉得我们是在做一个艺术品。但如果说这个作品是基于公共价值诉求的时候,我们又觉得它不应该放在美术馆这样非常局限的一个物理空间里面去展示。从完成一个作品,到作品的传播到传播反馈,再组织一个多元的一个线下研讨,让它的价值去不断地释放和发生新的化学反应,这本身就是作品的一部分。作品经过传播发酵之后,出品机构「风面」又设计了一个投稿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上传他们拍的共享单车坟场照片,他们收到两千多个投稿作品,这也是作品的延伸,公众的参与和互动也是作品公共价值实践过程,最后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 “大家一起拍共享单车”展区,图片来自吴国勇《无处安放》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现场


《无处安放》是一个更社会化更精细分工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以前传统的简单的主体性非常强的一个作者作品。所以这次事件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鼓舞:如果我们把它缩小一点,把它当成一个报道摄影的作品,那么在近几年的同类作品里面,它是一个非常值得去被记住的案例,特别是在当下中国报道摄影非常疲软的背景下,它极大鼓舞了一批希望用摄影这样的载体去介入现实、关注社会、关注公共议题的摄影师。已经有太多报道摄影师放弃了这样的理想。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报道摄影师,也是一个编辑,我能感受到整个行业都明显地在走下坡。从行业的角度来说,它的方法论可以被总结,然后成为以后报道摄影的一种借鉴,是一个很好的鼓舞,这就是它的行业价值。


△ 在吴国勇个人印书《无处安放》的尾页,作者将提供帮助的所有人一一列出


它也有很好的历史文献的价值,如果说当下存在着一种盛世狂欢的幻觉,那我觉得这个作品实际上是用一种客观的、冷静的、而且用看起来很笨拙的一种集纳方式,给这种盛世狂欢浇了一盆冷水。因为它抛出的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关注。我们关注什么?我们关注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的生存环境境遇和精神世界是不是已经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扭曲和走向异化。技术主导的生活,最后带给人类的可能是灾难,而不是幸福。这也是“黑镜式”的预言。


从媒体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在寻求这样有批判价值、有很好的人文关怀、又非常扎实的调查作品。我很荣幸参与了这个作品的传播,也非常欣慰地看到这个作品能够在预期里面完成了它的传播。


这也给了一个信心,虽然所处的可能是一个犬儒的时代,但还是有很多人包括摄影师愿意关注我们身边的公共话题,像吴国勇,他们有自觉去关注当下,然后用摄影或者说广义上的视觉媒介去呈现当下,我觉得这是一种积极的公民行动,对这个行业来说一个很正向的示范。(录音于2018年10月)


· End ·


编辑©风少


本文作者 | 孙俊彬,搜狐《后窗工作室》主编

文章收录于 | 吴国勇个人印书《无处安放》

点击查看详细介绍 >>


如需订购此书

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加风面客服「风丫头」微信

¥500(包顺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