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燕 | 突围,在摄影之外
孟燕说:
“(自己)那会儿觉得把美丽的风景拍成美丽的照片就很牛,就是最高级的艺术。现在想想真是特别低级可笑。”
“一个人要做什么样的摄影,那是他的自由。但是,如果今天还把形式主义艺术捧为至高,那就是无知或者说愚蠢了。”
突围,在摄影之外
文 / 孟燕 图 / 编辑配图
2019年2月25日到28日,吴毅强博士开新课了。
从2015年起,我就开始听吴毅强老师的课,从最初的QQ视频课到现在的微信语音图文课,已经听了N多门。这些课,给我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户,一次又一次更新着我的知识结构。所以,吴毅强老师这次又开新课,赶紧就过来瞧瞧:又讲什么好东西了?
看课程题目:《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潮与方法》;看课程内容:(一)现代艺术中的表现主义和认知主义。(二)现代艺术中的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三)当代艺术与后现代后结构主义思潮。(四)当代艺术与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新马克思主义。都是我想要知道的,都有兴趣。
这个课程,吴毅强老师使用的主要参考书是《为什么那是艺术——当代艺术的美学和批评》。立马买下。厚厚的一本书!哇!足有五百多页!像一块大砖头。买到以后,心里就犯了一点小嘀咕:自己去看书吧,不用听课了,可以省一笔听课费呢。但是,抬头看看自己书柜里那么多书,静静地躺在那,沉默着,沉默着,买来以后绝大多数没再翻过了,仿佛被打入冷宫。问问自己:我这晚癌拖延症,何时才会去拜读呢?买一件衣服200多块钱,可能不眨眼就下单了;花200多块钱听一门课,就有点犹犹豫豫?还自诩为喜欢学习的人?老师讲课,其实会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书过一回。何况,吴毅强老师的课讲得很好,自己之前早有体会。罢,罢,罢,去听课吧!别抠抠嗦嗦的。少买一件衣,多听一门课,最好的美颜。
连续四天晚上的课听完,再来读这本厚厚的大书——《为什么那是艺术》,此时,少了一份陌生,多了一份熟悉。容易理解多了。有时读到某些地方,立即想起老师曾讲到这里,亲切的,确认过眼神,是见过的文字。听人讲和自己读,好比两条腿走路,要比一条腿走路强。
微信语音图文课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反复看,反复听,复习无限制。越听越有益于加深理解。美中不足的就是看不见老师讲课的样子。他双眸闪烁的思想火花,你看不见;他唇间流淌的言语河流,你看不见。他的神采,他的风貌,都隐形于屏幕后面。只听其音,不见其人。视觉上蛮有损失。如果能凝视老师的眼睛听他讲课,可能效果更好。
这门课算是一个建立大框架的课。看似讲理论,实际上是从理论发展史来看整个艺术发展史。切入角度新鲜,让人更加深入理解艺术,更加深入认识理论与艺术的关系以及理论的重要性。理论与艺术相辅相成,彼此成就。理论的发展史映射着艺术的发展史。特别是后现代理论与后现代艺术关系密切。不懂的话,很难看懂当代艺术,也看不懂这个资本主义时代,更不要说创造作品。吴毅强老师说得好:“这些理论是当今重要的理论,尤其后现代理论。今天各位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你的创作几乎没有意义。无论是在诠释上,还是在自发的理解上,你都需要理论,没有理论,几乎寸步难行。”
如果说之前我对理论的重要性有一种朦胧粗浅的认识,那么,听了课以后以及阅读了相关的书以后,对理论在当代创作的重要性就看得更清晰了。作为一个艺术家,不能只埋头创作,也要抬头看看了解掌握今天最新的理论,努力使自己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联想到我们摄影人状况,我们常常重拍摄,轻理论,甚至不懂理论。我们习惯拍摄传统生活,大家都扎堆拍摄什么老街、老屋、老巷,拍摄资本主义现代生活比较少。大约是我们对资本主义不太了解,缺乏最新理论导引。虽说我们号称社会主义国家,其实资本无处不在。但我们看不见,看不清,看不透。吴毅强老师说:”如果知道了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工业概念,你就会对当今很多快餐式的文化、流行文化、产业园之类的东西,资本推动的东西,有一种批判,你就能看见背后的东西,背后的问题。”我在心里暗暗击节叹赏!这几乎就是拍摄题材选择指南啊。
这个课程还有一个的特色,那就是吴毅强老师没有停留在单纯的理论层面,而是紧密联系现实,让人看清当下种种现象背后的实质。醍醐灌顶。
关于自己的一些拍摄选题,之前一直想找一些书看看,没找到合适的,有些茫然。这回听课,好像看到了“光”。发现了一些适合的书。
有意思的是,吴毅强老师的课与之前鲍昆老师的课在某些地方还有某种呼应。鲍昆老师阐释批评家是什么样的人,其中有一点就是“批评家是引领把控文化潮流的人,是从作品出发对大文化发展提出意见的人”。我在吴毅强老师讲课中就看见了这个样子的批评家:罗杰.弗莱推出后印象主义艺术;格林伯格推出抽象主义艺术。他们都引领时代艺术大潮。
△ 玩牌者,塞尚
想起从前看塞尚的作品,不知道他的作品为什么那么有名?实在没看出他那画有多么多么好?一点感觉也没有。
△ 哭泣的女人,毕加索
还有那个大名鼎鼎的毕加索,他那画除了有点怪,也实在是没感觉。这次听课以后,了解了相关艺术理论,才知道,该如何去看他们的作品,门道在哪里。他们都属于形式主义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不表达情感,不传递情绪,所以观众会没有感觉,不会产生共情。他们的作品不是叙事,所以你不知道,他讲了什么,因为他根本就没讲什么。现在发现自己当时观看的那个没感觉的直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的。欣赏他们的作品,其实就是要欣赏其艺术语言的形式,通俗地说,就是怎么画?如何画出来一个东西,跟主题情感没关系。正如吴毅强老师所说:“以塞尚为代表的后印象派坚持个人表达的重要性,从而开创了现代艺术的赋形语言:以一定程度的变形或者甚至抽象取代照相式的写实主义,以纯粹色彩与线条的造型取代了光影与明暗法。”
△ 秋韵,波洛克
现代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形式主义,在西方美学理论当中,形式主义最具代表性,也最独特。所谓“形式”,在艺术语汇中,指代的是一件艺术作品的视觉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形式主义是一套艺术理论,它认为形式的审美价值独立存在,与社会道德等其他因素没有关系。形式主义者单以作品的构图性,抽象性特质为重,对线条、形状、颜色等视觉元素的安排情有独钟,而对这些元素的表现性内容全然不计,只关注形式。
现代主义艺术从启蒙时代17、18世纪开始,一直到20世纪有两三百年的时间,它的演变历程较长。20世纪盛期,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艺术思潮。它提高了艺术家的地位。让艺术高于生活。它是曾经的前卫和先锋艺术。它的缺点:忽略主题、内容、政治、文化等;不鼓励探索社会问题,脱离于时代。所以,20世纪后半叶,形式主义走入死胡同,后现代主义登场,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先锋,反思、质疑、批判是其核心与精神。
形式主义在摄影里的表现就是沙龙摄影,俗称“糖水片”。沙龙摄影讲究构图中的光、影、色、点、线、面等种种视觉元素,以及他们之间的排列组合,提供一种视觉愉悦和趣味,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沙龙摄影在其早期也是先锋和前卫的,到了现在,当世界摄影进入后现代时期,沙龙摄影已经退出前沿,有时甚至成为一种媚俗与矫情的赞歌。
△ Google搜索“糖水片”截图
回忆自己这一路走过来的摄影历程,大部分时间其实就是在形式主义的沙龙摄影里转圈圈。最初开始摄影是因为喜欢旅行。那时常常利用暑假、公休假纵情饱览美丽河山。自称游历大半个中国。那会儿觉得把美丽的风景拍成美丽的照片就很牛,就是最高级的艺术。现在想想真是特别低级可笑。
我是学金融专业的,半路出家,一开始学习的就是沙龙摄影。起点低。生活在一个三线城市,相对于北上深广来说,资讯贫乏,视野狭窄。当时根本没听说过后现代艺术,对艺术发展史一无所知。以为沙龙摄影就是摄影的全部。时至今日像我这样的人可能还有不少,除了个人原因之外,大概跟我们国家摄影发展状况也有关吧。1949年以后,中国摄影与国际摄影脱节。世界摄影在1950年代以后就进入后现代时期,中国摄影于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开始接收国际摄影资讯,现在大多处于跟随模仿学习状态中。
△ 配图来自网络
这些年,随着不断的学习,逐渐意识到自己要从沙龙摄影的藩篱中突围,走出形式主义的沼泽。听课读书,就是为了突围。突破原有的认知,进入新的领域。最近几年拍的一些东西,从沙龙到观念,有了一点转变,受到一点肯定。其中,听课读书,功不可没。虽然突围不易,打破个人局限很难;但是,生命不息,突围不止。
有时看着身边一些前辈、同辈、后辈,还在把沙龙摄影当做摄影艺术的最高境界,真是觉得悲哀。生活在当代,观念却还停留在过去。自以为很努力,却不知道还是在原地打转转。身处井底而不自知,自嗨,不亦乐乎。一个艺术家落后于他的时代是艺术家的悲剧。真正的艺术家要走在时代前列。
我现在虽然时不时的还会拍一些好看养眼的照片发发朋友圈,愉悦自己。但是,我知道那不过是小玩怡情罢了。艺术之园固然百花齐放,当代艺术更是包容开放;但是,什么才是今天最前沿的艺术,一定要清楚。一个人要做什么样的摄影,那是他的自由。但是,如果今天还把形式主义艺术捧为至高,那就是无知或者说愚蠢了。一个严肃的摄影师,质疑现实,批判现实,正道也。
前段时间在某地看展览,有一个作品,当时让人颇有印象,心想,这艺术家还蛮有想象力的。这回在吴毅强老师课堂上竟然看见国外某大师多年前几乎一样的作品,恍然大悟,原来用的是别人的啊。最近,曝出画家叶永青抄袭比利时画家作品,长达近三十年,令人震惊!国内一些艺术家,利用信息不对称,急功近利,耍小聪明,忽悠人。后现代艺术有一个常见的手法,就是挪用。但是,挪用不是抄袭,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挪用的实质是创新,在新的语境里生发出新的意义;抄袭的实质就是欺骗,就是剽窃,把他人作品拿过来伪装成自己的作品。如此著名的艺术家如此大量抄袭!获得巨利!声名显赫!而且,好像至今也没看到抄袭者公开道歉。据说1996年就有人指出他抄袭,他还不收手,继续抄袭,真嚣张。一个社会如果有这样的土壤存在,那真是末世景象。
近代以降,古老的中国文明出现衰退,极大地落后于西方,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打开国门以后,开始了新一波向西方文明模仿学习的过程。但是,抄袭是学习的歪路。它扼杀国人的创造力。它只会让我们与世界文明越来越远。为什么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100多年前,一位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中国生活了四十年之久,写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书,其中《中国人的性格》最富盛名、影响力最大,成为当年西方最畅销的中国入门必读书。他不但是一位中国观察家和评论家,更是一位中国事务参与者。明恩溥和他的这本书促成了美国“庚子赔款“的退还。他在这本书中说:“中国人并不缺智慧、务实和乐天的性格……他们真正缺少的,是人格和良知。”书中有一章专门讲中国人”诚信匮乏“,提醒西方人注意中国有一个“史无前例、十分独特的现象:一个民族上上下下都沉溺于谎言……”
坦率地说,做为一个中国人,读到这里,实在羞愧难当。没想到,我们中国人在西方人眼里是如此印象。看看那些屡屡发生的抄袭、山寨之事,这一切不都在印证吗?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国民性吗?100多年过去了,我们有多少改善与进步?
2019.2.15
编后记
孟燕这篇《突围,在摄影之外》是风面·吴毅强博士在线课程《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潮与方法》课程随感,获得本课程最佳作业奖。
相关推荐
点击图片 ▲ 了解更多
点击图片 ▲ 了解更多
· End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风面微信号
不错过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