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不到,德国人吃猪肉比我们更狠
要是之前猪肉频频上头条,在中国可能算是一件稀罕事。但在有历史悠久猪肉文化的德国,哪天没有点“猪新闻”,德国人就会觉得奇怪,是不是今天对猪关心不够了。
德国人馋猪肉的程度,一点也不比我们弱。
△德国新闻里猪肉是很重要的一部分/yotube
毕竟,在这个国家,德国人用尽猪身上的每一寸肉,制成不同种类的德国美食;德国的语言中还会由吃猪肉延申出来俚语;德国还形成了独特的“猪肉社交”;一只迷路的猪仔会成为当天的新闻头条;德国政界会为吃猪肉发生论战……
甚至夸张一点说,在德国,如果你不懂点“猪文化”,不好意思,你可能混不下去。
没有一只猪可以活着离开德国
说起德国,很多人都会想到香肠和猪肘子。
△德国猪肘子/wiki
相比于我们光是菜系就有好几个的中国,被称为“美食荒漠”的德国花样实在少得可怜。不过,他们是少而专一——猪肉永远都是主角。
德国是全球名列前茅的肉类消费大国,1961年到2011年,德国人均肉类消费从每年64斤增加到90斤,2011年开始,人均消费开始逐步下降,目前大约保持人均年消费量60斤左右,但仍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20公斤。
根据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猪肉产量占德国肉类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尽管现在每年屠宰数量已经减少了120万头,但这个数量在全球仍然位居前列。
别惊讶,这些年年被大量消费的猪肉主要就是被制成猪肘子和香肠了。
猪肘子,过去德国人叫它作Armeleyteessen,意思是“穷人的食物”,这有点像我们中国“来自民间底层”叫花鸡的感觉。
因为食物来自于底层,所以人们做起这道菜来,主要就图一个快而简单粗暴:拿起一个猪肘子,不用切也不用调料,一整个放到锅里炸或者煮,又或者放到烤炉里炭烤、明火烤、电烤,捞上来后,简单弄点盐或胡椒就可以吃了。
正因为这种“任性”而又简朴的方式,很多中国旅客去到德国,吃起这款经典德国美食,都不知道从何下口,直接上手啃显得过于狼狈,想“优雅”地切成小块,肘子的皮又硬得根本切不开。
好不容易吃到嘴里了,那就得做好嚼半天都嚼不烂的准备,即便你完全不顾形象,破口大啃,个中的腻感也让你对“第二口”望而生畏。
相比猪肘子,香肠就温和许多了。
据统计,德国共有1500种香肠。在德国,几乎所有的美味食物都能被做成香肠。德国的每个地区或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香肠类型。
在德国无论哪个城镇的商店里,透明的玻璃柜里,装满了“色彩缤纷”的香肠,黑白红褐色,玲珑小巧巨无霸,不同颜色不同形态代表了不同的口味。
在夏天,烤香肠遍布德国各大城市的露天市场,摊前排了长长的队伍,终于等到了,沾上黄色芥末酱,无论哪个国家的旅客,都会情不自禁地爱上这款朴实的美食。
曾经听过一个段子,一只猪只有在德国才能物尽其用。
四肢用作猪肘子,然后猪肉、猪内脏、猪血、猪骨髓、猪脑髓,联合各种香料,全部打成碎肉作香肠,而那个猪头,或许还能当作屠夫家中的装饰品或吉祥物。
在德国,没有一只猪能安全逃出。
△德国吃猪肉的部位图/noordinaryhomestead
德国的猪,就像伦敦的天气
在伦敦,当两个人不知道聊什么的时候,聊天气准没错;而在德国,猪的作用跟伦敦的天气一样,它也是“尬聊”的基础素材。
冷场时只要说一句:“你有看今天的猪新闻吗?“接下来便有源源不绝的话题。
△一板一眼的德国人,只有在吃喝这件事上才会狂野起来/图虫
毕竟,在德国几乎每天都有关于猪的新闻,大至德国农业部长会为国民少吃猪肉了展开旷日持久的论战;小至一只小猪迷路了,全网刊登寻“主”启示。
猪自带流量与话题,必然天天上新闻热搜。可能尬聊“猪”的历史太悠久,德国人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套德式“猪文化”。
BBC曾有一篇专栏文章讲到猪肉与德国语言的关系,作者认为猪肉和香肠滋润了德国语言,德语暗涵了许多猪肉文化意义上的用法。
她举了一个例子。德国食品作家伊莉娜·杜米特雷斯库就曾在她2013年的一篇关于香肠的文章中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德语中都有跟香肠有关的话来形容。
比如为了表达某人运气真好,他们会说“他有一头猪”,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德国,一个人如果拥有一头猪,就意味着你有一定的财富和地位,猪与财富和地位相类比,相信世界上没有哪几个民族会像德国人对猪这么认同。
除了表示“好运气”,德国人还会用“猪”的德文单词来取名,德国国民度极高的一位明星,名字就是猪的德文单词——Schweini。
在《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中,说到德国城市与猪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是猪肉区分了城市,香肠让城市有了自己的城市辨识度。
“就像啤酒一样,香肠也区分着德国不同城市和地区。每个地区的香肠都有它们独特的食材和独特的传统做法……画一幅德国香肠地图,将呈现出一个极为复杂、难以理清的画面。”
比如,维也纳香肠(Wieners)、法兰克福香肠(Frankfurters),以及更大众化的汉堡包(Hamburger),这些猪肉制品的名称跟城市名称几乎一致,可见这些猪肉制品在这些城市的地位。
由饮食到文化,猪已经融入了德国人的血液当中,成为了德国民族的区别于他民族的显性特征,这样悠久的猪文化,必然离不开德国自有的地理与历史原因。
德国,一个“猪”国家
浓厚的猪文化深入到德国人的骨髓,德国学者厄尔苏拉·黑泽尔曼认为猪文化实际上就是德国人的民族性格体现——俭朴、方便、利用最大化。
“我们很久以前就发现了,储存肉类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那些碎肉做成香肠,包括那些内脏,都塞进肠衣里。”
俭朴、力求更方便、严谨,这些体现在猪文化身上的外在国民性格,实际上是内在的历史渊源所导致的,也是在一个千百年固定不变的地理环境之下,逐渐形成的。
钟情于猪肉,是德国人的祖先自然选择的结果。
△德国新年贺卡都是猪和四叶草,代表好运/kitchenproject
德国无法像拥有绵长海岸线的英国或拥有广袤草原的法国那样,让渔业或者放牧业有一个自然屏障获得长足发展,贫瘠而多山地的土地性质,让德国的养殖业无法有更多的选择。
猪只这种容易养活的物种便成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有限的耕地还要用来种主食小麦土豆之类的,养殖不占地,猪又比较容易驯服。
不仅是土地性质的问题,高纬度的德国还要受到漫长严寒冬季的气候制约。因此德国人不仅要解决食物如何能得到更大的产量问题,还要解决食物的储藏问题,来对抗严寒的冬天。而香肠就成为德国存储肉类最为方便而又效率最高的方式。
贫瘠的土地、严寒的气候,生活在这种恶劣的环境的德国人,俭朴的制作方式是环境所迫的结果,而被奉为“幸运”“福报”的猪肉也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下渐渐被德国人认同的。
环境因素让猪成为德国人不可或缺的食物品,然而真正让猪成为德国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C位的,是猪曾经是这个民族的“战斗英雄”。
因为猪的超强环境适应力,在德国人的祖先日耳曼人的征伐故事里,常常有猪的身影。
△生猪肉包,德国的硬核美食我们接受不来/wiki
日耳曼人最早生活在欧洲的森林中,虽然生活水平很低,但对地中海沿岸的富庶文明充满了想象和征服的野心,最为著名的便是日耳曼人与罗马人在莱茵河周边展开了长达数百年的反复争夺。
在行军中,他们的猪扮演了重要角色。罗马人记载的蛮族日耳曼入侵中不止一次提到,日耳曼人喜欢将自己饲养的猪群带到前线充当肉食来源,双方作战的森林地区也确实是养猪的好地方。
这些半驯化的家猪非常能跑,它们可以跟上大部队行军。
△猪的战斗力很强
因记着这份曾经在征伐时代猪对德国祖先的“恩情”,猪在德国文化中的地位是动物界至高无上的物种。
或许也是这样的原因,德国人对猪才那么的关心与亲切吧。
吃猪肉,中德都无法自由
猪在中德的地位可谓是天壤之别,但两国都有一个共同点,都热爱烹饪猪肉。
作为全球最大的猪只养殖基地,德国本来基本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并远销外国——这个国家还包括了中国,没错,中国很大一部分猪肉供给是进口的。
因为猪肉的关系,中德还因此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毕竟我国是德国猪肉出口数量的第二多国家。
前段时间受非洲猪瘟影响,中国猪肉价格飞涨,我们上半年吃不起水果,下半年吃不起猪肉,实在太难了。
不过,在这场全球猪肉上涨的浪潮中,德国也不能幸免。
根据最新的新闻显示,非洲猪瘟在捷克、波兰和比利时肆虐蔓延,邻国德国正处于危险观察期。
但令德国雪上加霜的是,中国庞大的猪肉消费量,令德国境内猪肉消费供不应求,猪肉价格被“连累着”上涨。
这不禁让老艺术家无限感叹,历史上的猪,只是餐桌上的一个很普通的食物,现在却成为了人们疯抢的对象,这是一只猪怎么也想不到的“奇遇人生”。
前段时间猪肉上涨,全网都在忧愁,养猪是否会是下一个暴富的出口。
谁知道呢?不过老艺术家已经蠢蠢欲动想当“养猪佬”了。
参考资料:
1、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德国饮食礼仪》,2010.05
2、马亚丽:《浅析德国饮食文化及其成因》,赤子,2018.02
3、唐黎标:《香肠·咸猪脚·啤酒尸体——大块吃肉大碗筛酒的德意志》,饮食与健康,2005.02
4、茱莉亚·派恩斯:《猪肉和香肠如何滋润了德国语言》,摘自BBC,2018.01
5、辽宁余色:《奇特的德国饮食文化》,异域风情,2009.05
6、《德国人为什么喜欢吃猪肉、做香肠》,知乎,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