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纪实|第三届“联通世界与未来”国际研讨会——特别论坛“国际新秩序与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及闭幕式

【编者按】


2020年12月12日至13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主办的“联通世界与未来”国际研讨会——“新冠疫情与国际社会的信任及合作重建”在上外图文中心穹顶圆桌会议室与Zoom平台同步召开。来自国内外的近200名专家学者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围绕“大国博弈与国际新秩序:超越竞争与合作二元结构”、“全球/地区治理转型与国际新秩序:善治共治的路径重构”、“新全球化与国际新秩序:新冠疫情下的国际经济合作”、“文明互鉴与国际新秩序:避免文明冲突的自我实现”等四个专题展开对话,并特设圆桌头脑风暴“2030年的世界: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和特别论坛“国际新秩序与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就有关议题专门研讨。现发布“国际新秩序与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特别论坛及闭幕式的摘要,供学界同行参考。

 


“国际新秩序与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特别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跨文化研究中心张红玲教授主持。来自8个国家的8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的经验,为疫情背景下加强各高校之间的国际交流贡献创新性愿景。



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国际处处长Arnim Heinemann详细介绍了该校为促进区域国别研究设立的非洲研究所,该所具有众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和丰富的师资力量,获得基金会的高级资金资助。该项目也是德国卓越学科研究项目之一,且与世界多所名校联合研究非洲问题,范围辐射肯尼亚、尼日利亚、南非等众多非洲国家。拜罗伊特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以跨学科研究和教学为主要特色,目前研究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拓宽。Arnim Heinemann处长对于疫情导致的本校许多学者出国交流与学生田野调查受限表示遗憾,希望通过交流寻找新的解决路径。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指出,区域国别研究过去有欧洲和美国两大传统,但新时代对于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解应有所不同。对于中国来说,区域国别研究应具备三大支柱:第一,需要更多学科参与到该领域中,做到学科全覆盖;第二,注重人才培养,着眼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如上外的区域国别项目就将依托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三个根本性学科,培养新一代语言能力与区域国别研究能力双优的复合型人才;第三,上外将围绕“区域国别研究理论与方法”、“比较区域国别研究”、“文明研究与跨文明比较”、“一体化与地区治理”、“世界民族与宗教”五个方向进一步推进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



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学中心主任Alexei Voskressenski介绍了该校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学科建设内容。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是俄罗斯历史最为悠久的高校之一,与俄罗斯外交部联系甚密,院内共设置了53种语言,是众多俄罗斯外交人才的摇篮。区域国别研究对于培养外交人才、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意义非常。作为国际关系专业类别下的亚学科,区域国别研究在解决全球问题、主权问题等国际问题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科设置上,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区域国别研究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的特色,其教学大纲中包含了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等学科内容,也涉及了区域安全冲突、地缘政治、国际新秩序等国际话题。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泰国文化研究教授Rachel Harrison介绍了该校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学科结构设置情况。英国伦敦大学的区域国别研究阵地在亚非学院,该学院建校于1916年,主要研究亚非和中东问题。学院共设有11个系,每个系关注特定的研究问题,系内建立了人类和社会学、艺术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经济与管理、历史学、宗教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两个区域研究所——即语言和文化研究所,以及多个区域国别问题研究中心,如东南亚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高加索研究中心和日本研究中心等。此外,学校还发表了大量区域研究方面的著作,尤其是亚非问题的相关著述。最后,Rachel Harrison教授介绍了一项区域国别研究的硕士特色研究项目,该项目重点关注东亚、非洲、中东、东南亚等问题,希望能以与合作单位共享课程的方式开展该项目。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罗斯伯格国际学院本科部学术主任Menahem Blondheim首先讨论了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性。当下,民族主义与全球化之间的冲突日益突出,因而我们需要了解普适化与本地化两个概念。以色列本国学生想学习异国情调的知识,外国学生前来以色列留学则更期待了解以色列国家、宗教、或者巴以冲突的相关知识。目前,该院面临的困境是如何在吸引外国学生前来以色列的同时,使学校变得更加国际化。此外,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非洲研究和东亚研究项目还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亲身参与、融入当地的机会,提供了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建设的优秀范例。



荷兰莱顿大学非洲语言学教授Maarten Mous对该校的区域国别研

究学科建设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荷兰莱顿大学目前已成立各类区域国别研究所,开设有亚洲、非洲研究等专业,并与该国许多著名研究所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Maarten Mous教授认为,当下是思考并在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建设方面作出改变和创新的最佳时机。后疫情时代,各机构应在现有条件下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推进远程课程、尤其是合作课程的共同开发。



泰国国立法政大学Kitti Prasirtsuk副校长针对区域国别研究的特点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四点看法。第一,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全球化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本土知识的重要性再次凸显。第二,基于当今学生的兴趣,如今区域国别教学更多以问题为导向,理论及方法论教学上有所缺失。第三,区域国别应始终以跨学科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并融合多学科知识。第四,世界各国高校应加强合作与交流,互相学习,提升区域国别研究领域创新能力。发言人对上外在区域国别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赞赏,希望借中国“一带一路”的东风开展更多区域研究合作项目。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普通及非洲语言学教授Lutz Marten的发言主要关注面向硕士的区域国别研究项目。过去的项目大多是灵活的,学生有很多选择,而现在的项目往往已经趋于僵化。对此,我们应关注跨学科、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致力于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一方面,我们需要以打破学科界限的态度关注和平、中东问题等重要国际议题;另一方面,我们不仅要授以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更要认识到学生对与其生活息息相关问题的高关注度。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阿拉伯及当代文学教授Wen-chin Ouyang主要围绕学科研究进展及学生对待学科选择的态度展开讨论。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区域国别研究是跨学科和多学科的产物,但其实各学科本身在逐渐转变,因而随之所伴随的各学科间的交互内容也发生改变,最终造成区域国别的研究内容的持续变化。因此,针对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应从更多关注硕士项目入手解决。基于学生自身对不同学科项目的兴趣点开展研究。英国伦敦大学中东研究所硕士生项目会招募许多学生,这些学生本身就有通过自身语言的学习和亲身体验,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来转变中东研究的意愿,进而推动项目的展开。现今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去反省如何更好的实现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化,更多进行批判性思辨和方法论研究。区域国别项目的设定一定要迎合学生的兴趣,抓紧语言能力的培养,以及敏锐抓住学生对语言兴趣的转变。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员,约鲁巴语高级讲师Bukola Aluko-Kpotie认为,区域国别目前主要以西方理论和方法论为主,非洲区域国别研究在这些方面是缺失的,因此应着力构建自身的方法论,关注本区域研究中区别于主流知识结构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专攻领域。



荷兰莱顿大学亚洲学硕士项目主任Ethan Mark主要介绍了荷兰莱顿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莱顿大学区域国别专业本科每年招生300人,课程设计主要涉及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学科,如历史学、人类学、后殖民理论等课程。此外,该校还开设了日语、中文、韩语和东南亚语等语言课程,并通过案例分析、东方学研究等多样化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帮助学生用更为全面的视角认识世界,减弱固有思维定势对开展区域研究的影响。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院长程彤教授认为,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发展需要增强国际合作。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亚非研究项目为例,在2017年加入亚非研究国际联盟(CASS)后,上外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与国际亚非研究专家学者交流的机会,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尽早将区域研究训练纳入传统学科,学校为本科生提供3-6个月强化训练,为硕士、博士及专业学者开设为期一年的学术培训。同时,为推进亚非研究向跨学科发展,各学院间保持积极合作,很多学生同时掌握亚非语言及其他领域知识。上外还提出“多语种+”概念,要求学生学习2门以上外语,很多硕士生还赴其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简而言之,上外所有培训及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均在于帮助学生融入未来世界。



论坛最后,主持人张红玲教授作总结发言,再次强调国际合作对于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建立共同的研究平台和合作项目以推进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发展。第二,协调教育资源,设计更多群体项目,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区或者学校学习,最大化利用不同地区的资源。第三,提高学生和教师在国际会议和论坛的参与度,促进各机构和专家学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此外,还应努力探索更多可能性,比如说建立联盟以更好地共享资源,推动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


闭幕式

 
在闭幕式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研究员对会议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和总结,并向现场和云端的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姜锋书记强调,新冠疫情向我们展示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面对变化莫测的国际环境与层出不穷的危机与挑战,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他呼吁对全球教育系统和人类发展本身进行更多反思与总结,指出开展跨文化交流、分享知识经验对于提高文化敏感度,增进多元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共同应对世界危机至关重要。针对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姜锋书记强调应以开放的态度与世界相连,从国际与国内两个角度思考学科前景,在加强跨学科交流的基础上推进后学科探讨,并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以加强信息互通。最后,姜书记表示愿意同与会机构建立更多合作和对话机制,共同促进区域国别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传递教育之声,共建美好未来!

发言整理: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亚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

统稿: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亚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硕士研究生杨子桐。


本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

排版|史丽娜审核|李舒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