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员风采
岳玉涛博士,南山区政协委员,民盟南山总支委员、十六支部主委;深度感知技术研究所所长。■本文来源:《江苏科技报》2022年4月8日(A8版)记者夏文燕 通讯员邵越
深度感知,
为交通加装智慧“眼睛”
深度感知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通过雷达与智慧交通联系在一起的?毫无疑问,岳玉涛连接起了所有问题的答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的他一直攻读物理学专业。“我更倾向于将我的专业称为计算物理,意思就是将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其所遵循的规律建模,建设模型之后就可以实现计算,就可以解析背后的本质或是预测规律。”岳玉涛笑言。在他看来一切皆可建模。他和团队所从事的深度感知方向研究,其中的关键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建模和计算的问题。目前,岳玉涛及其团队主要从事雷达视觉融合、可解释AI、电磁超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和应用研究,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0余项,美国、欧盟发明专利近20项。雷达在早些年前主要应用于大型军工装备,造价非常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但不得不承认,雷达是一种很好的技术手段。值得庆幸的是,一方面由于集成电路的发展,雷达组件越来越集成,两三个小芯片组合在一起就能实现同等的功能,这让雷达的体积和重量大幅度缩小和减轻;另一方面,智能化算法大幅度提升了雷达信号的处理和目标解析能力。所以,雷达在硬件方面越来越小、越来越集成,软件方面能力越来越强大,在民用领域也可以大显身手。“民用毫米波雷达本身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分辨率高,穿透雨、雪、烟、雾、灰尘能力更强等特点,将其与视觉感知用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在一起,成为人工智能雷达,可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无人驾驶、无人机、机器人等领域。”岳玉涛表示,目前在智能交通领域,人工智能雷达能用于红绿灯智能配时、多车道测速等;在无人驾驶领域,高精度的毫米波雷达是实现障碍精准探测的关键;在无人机领域,毫米波雷达能够完善其测距、防撞功能。将毫米波雷达布设在路口红绿灯灯杆处,就像给道路安装了眼睛一样,可以感知小汽车、货车、客车、VRU(非机动车、行人等弱势交通参与者),甚至是周围的交通环境,从而实现信号灯自适应配时、道路异常事件检测、车路协同预警等前沿应用。这些不是科幻电影,它们已经走进了现实。岳玉涛团队的雷达视觉融合技术将雷达感知到的信息与视觉感知到的信息取长补短,融合在一起,可以同时探测一个方向上双向12车道、450米范围内的512个交通目标。未来还可以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深度感知,就是感知和认知协同的层次,从准确感知到准确理解,更具有科学上的挑战性,同时给产业带来的价值也会比现在感知层面的AI技术再上一个大台阶。针对市场关心的毫米波雷达设备成本会不会比较高的问题,岳玉涛表示,根据不同需求配置,设备价格差异较大。但无论哪种配置价格,对于一个传统路口的智能化改造来说,人工智能雷达成本占比一点也不高,相对来说甚至可能会降低改造成本。
▲慧海系列交通雷达产品融合了集萃感知专利的 AI 雷达技术、雷视数据融合技术等
.
结缘江苏,
将源头创新进行到底
岳玉涛曾任深圳光启集团高级科学家、广东省“珠江计划”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他是如何与江苏结缘的?2018年初,岳玉涛博士被江苏产研院创新的机制体制深深吸引,放弃原有优厚待遇和上市公司股份,受聘成为江苏产研院项目经理,开展研究所建设项目论证和筹备工作。2019年7月,深度感知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落户于无锡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所里已经形成了50余名国内外科研、技术、产品和管理人才组成的核心团队。该所在加紧开展各项基础建设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技术力量搭建研发体系、业务框架,开展技术和产品研究,得到客户广泛认可。交谈中,能感受到岳玉涛是个十足的技术控。对于人工智能研究,他不仅有热情,更有情怀。他话里话外都有一个特别的念想——源头创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希望能为国家深度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部分人倾向于做更容易见效果的渐进式创新,对于深度创新、源头创新不愿轻易触及,因为其中需要花费的成本和风险都是很大的。”一直抱有源头创新的理想,岳玉涛将其落地实践,“理想不能飘在空中,要落地对产业产生实际影响,解决现实社会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他说,自己将这个理想落地于解决交通领域的拥堵和安全两个痛点问题,用源头创新和产业应用两条腿走路。创新实践并非一帆风顺,时常波涛汹涌。一次,团队参与一项国家重大装备研制,交付时间很紧张,要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前完成所有验证并交付。困难能考验人,也能成就人。当时的岳玉涛带着整个团队几十号科研人员,连续一周奋战在研究所,每晚都是通宵工作,实在扛不住才就地睡一会儿。据团队科研人员回忆,“那段时间精神高度紧张,每天情绪都几乎到达崩溃边缘”。面对国家技术需求和创新的价值,岳玉涛说他再苦再累也值得。用他的话来说,“越是面对未知的技术风险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越要坚定信念,也越能创造价值”。项目研究的过程历经艰辛,对于岳玉涛来说成功的法宝还有一项,就是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一定要能忍受孤独。岳玉涛说,在技术研究中不可避免地总会有一些问题一直解决不了。每当陷入这种创新困境时,他都会去太湖边走一走。“有一次,我不停歇地无目的地走了近4个小时,这个问题好像就是解决不了,而且别人也不理解,内心非常孤独和痛苦。这种孤独大概是源头创新者必须经历的一部分吧!”谈及过往,他显得云淡风轻了许多。专注交通,
向更深层次应用进军
人工智能领域极具挑战,备受青年科研人员的青睐。在青年人才队伍培养方面,岳玉涛也有别样智慧。他坦言,得益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体制机制,研究所目前招募了不少刚毕业的青年人才和与高校联合培养的博士生。他们非常年轻且具有活力。但年轻的背后,免不了有些人会有偶尔的小浮躁,在技术攻坚克难之时喜欢寻求一些快速见效的小诀窍。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岳玉涛都会告诫他们,做科研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工作,一定要沉下心来,要用胆识和才智去解决科研和行业领域里的真问题,做出有价值的成果。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不管是所里的年轻人,还是颇具资历的科研老员工,骨子里都多了股韧劲。如今,团队正向着人工智能领域更深层次进军。“我们的雷达视觉融合技术会更深入、更广泛地向下一个阶段推进,技术上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但在行业应用上会持续聚焦交通感知领域。对产业化来说,只有行业聚焦才能够在市场上站得稳、站得牢、做得好。”岳玉涛说。随着产业链上下游生态愈加完善,国内人工智能雷达产业发展将愈加迅速。在新基建浪潮下,岳玉涛和他的团队将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兼顾源头创新的技术领先性和产品的性能与价格,构筑人工智能雷达领域创新高地。而岳玉涛也将在他规划的源头创新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END -
信息来源:《江苏科技报》、IDPT集萃感知
编辑整理:民盟深圳市委会
运营服务:晶报社
如有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