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洋 | 存储青春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同一性:青少年的危机》中信心满满地说:“在任何时期,青少年首先意味着各民族喧闹的和更为引人注目的部分。”抛开理论分析,一位中国摄影师让青春可视化。从2008年就在进行的项目《Girls》,到刚刚凭此获得集美·阿尔勒最佳女摄影师奖的《Youth》,不少青春在她的镜头下永驻、扩散,她就是今天Dazed“微观青春”的主题人物,摄影师罗洋。
“喧闹、引人注目”,文体带着一点儿尚未把握其汉语表达方式的翻译腔。社会学著述者,站在圈层外,把青年亚文化看做一种符号学内的领域,这也就有了迪克·赫伯迪格沿袭伯明翰学派的里程碑式著述《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Youth》
罗洋在对其不甚了解的受众中承担了这样的角色,因她拍摄的对象所致。她拍摄年轻女孩,但对其复杂性和背后故事按住不表,只待有心人慢慢深挖。
因此她经常被扣上“拍摄女孩的女性摄影师”的帽子,但被忽略的是,那一张张看似无关紧要的表情背后,仅仅落在纸面的故事,就足以形成社会议题。
但罗洋没有写故事。她是摄影师,知道自己所处的角色,展现,而非其他东西。
罗洋的个人主页上,淡淡地陈列着几个项目:《Across China》、《周岩》、《王嫣芸》、《玉墨》、《Girls》。最新的《Youth》系列尚未列入,罗洋说,会逐渐地发表在公众平台上。白色的网站背景板似乎告诉大家,此地无他,照片而已。
但如果真要细细挖掘,远非这么简单。
2011年,年仅16岁的周岩被同学泼油点火烧伤,轰动一时。5年后,周岩再一次在公众中出现了,以一组迷人婉转的个人照。周岩穿着陪伴其五年的粉色伤痕,一席淡色裙装,望向镜头的双眼没有强烈情感,和每一个21岁的女孩一样,看到的只是她嵌入灵魂的真诚,和可能伴有的少女情绪。
《周岩》
并无煽情,但看过组图的人,无人不感到如火燎过的针尖扎进皮肤,又疼又暖。
组图摄影师是罗洋。也是罗洋,拍摄了红极一时的王嫣芸。
《王嫣芸》
2010年12月,裸模苏紫紫以一组视频访谈成为家喻户晓的裸体艺术家。争议出现,苏紫紫没有逃开,她抓住争议,再次裸体出现,以谩骂语言写于皮肤,成行为艺术,主题《泼墨》,舆论再次震惊。
直到有一天,她公开表示,不想再做苏紫紫,要做回她本人王嫣芸。
《王嫣芸》
出现在罗洋照片中的王嫣芸,正怀着自己的女儿。王嫣芸的爱人与她裸体相对,男人帮王嫣芸剃掉头发,碎发掉在王嫣芸的脖颈和胸前,像一件担忧爱人着凉而盖上的披肩。从组图中很难看出,这个女人在某个时期是媒体争相撰写的争议主题。故事是深藏着的,罗洋只让那些本就展露着的东西展露了出来。
罗洋获得了只拍女孩的女性摄影师称呼,这无异于是一种让个人风格鲜明的符号,但此观察让罗洋在女性圈外的丰富性被多少忽略了。
2008年,罗洋开始了《Girls》项目,持续到了2017年。无数女孩,裸露的,遮掩的,下蹲,弯腰,站立,侧躺。镜头闯进她们生活,观众和罗洋站在一个位置,看着他们无处掩藏的一切。男友的身体挡住女孩的胸,两位女性情侣舒展拥抱,戴牙套的女孩双眼微睁,项链垂至乳间,艳粉色内衣上缀20朵六瓣花。
《Girls》
她们处于固定位置不动,被带进罗洋画面,带进影展,形象明明再也无法动弹,却走过全球。
太自然了、太生动了。罗洋也因此被观众定格:只拍女孩。
但错了。男孩儿甚至是在她看来更能代表时代进步的群体标准。
全新项目里,对象也不再是女孩儿一个群体,但依旧是年轻人——非罗洋所在的80后,更小了一圈,他们出生在90年代后。罗洋从拍摄对象圈子里跳了出来。
《Youth》
在《Youth》系列中,除了女孩儿之外,男孩儿也终于出现。不一定阳刚,有的相当不。如以年轻男孩儿为定量,更可体现两代人的变化。在80后一代,孔武有力之于男性还相当有威望,仅仅走过10年,再也不是如此。男孩的装束可浪漫、可性感、可鲜艳,可阴柔。男孩的怀里,抱着自己的女友,眼神干净、潇洒。
《Youth》让罗洋获得了今年的集美·阿尔勒优秀女性摄影师奖,演员梅婷把奖项颁至罗洋手中,也预示着它们会出现在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内。这个年届五十的古老活动将在2020年出现不少形态各异的中国面孔。
《Youth》
D:大家对你的报道其实更多是放在女性摄影师的类别里,你拍的也都是女孩,这种贴标签的情况你怎么看待?
L:我自己不是这样归类的,这只是外部给的一个大的称呼,包括也有猜测说我是女权主义者,但其实不是这样。我是以女孩的情感为出发点,而非性别。
《Youth》
D:你觉得年轻人是在走一个循环的老路吗?
L:其实从古至今的人们在某一个阶段都有共同点,包括情绪、情感、青春躁动、步入中年,这些情感不会变,但时代不一样,人们还是会受外部影响。
D:《Girls》系列从2008年就开始了,现在进行到什么程度?
L:已经基本完结了,也许之后还会少量拍一些。这个拍了很长时间,是我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的过程,类似成长,需要一个时间段。但现在它跟我的生活有点儿远了,融入进去也相当不同。短期的项目与此相比就更像是记录。
《Youth》
D:你在挑选被拍摄人物的时候会埋一些故事吗?
L:不是刻意的。很多时候他们是通过朋友介绍跟我认识,吸引我的不是背后的故事,是可以打动我的独特性。刚开始的时候我拍的都是普通人,我的朋友、我的同学,后期拍了一些话题性较强的人物,但只是一个碰巧。话题人物的加入会让大家更多关注摄影之外的东西,但这不是我想要的。
D:但其实大家在某种程度上会把你带进纪实摄影的角色中。
L:对,会有人因为新闻性关注我的摄影,但我还是想从摄影出发去记录,这是一种平常心的拍摄,切入点是没有定数的,这比纪实摄影要公平一些。
《Youth》
D:之前拍摄的一些年轻人有同性关系,这些话题是否会让你受到一些争议?
L:我倒没有太关注别人的反应。但他们自己的反响是很积极的,因为没有太多平台来替他们发声和记录,而这个群体相当庞大。
D:看到你之前也拍过一些旅途主题的项目,比如《Across China》,这个能否简单介绍?
L:我从东北到北京,后来频繁往返上海,在路上的时间很多。于是就想到不如去看看中国,17年的时候就用了半年去不同的地方,包括重庆、成都、新疆、西宁等等,每到一个地方也会发微博或朋友圈找人拍摄。这里面很多东西也进入了《Girls》系列。我是摄影先行,然后从中找出有感受的东西,融成一个主题。
《Youth》
D:之前拍摄女孩,后面的《青春》系列有了不少男孩面孔,有什么感受?
L:十年前的时候,男孩还要遵循一些规则,相对刻板,但现在的男孩没有这种压力,完全可以中性和阴柔,他们有个性和自我的部分,但这种表现并不暗示他们的性取向。
D:接下来有什么新项目吗?
L:想拍一个电影。女孩拍了这么多年,我自己也慢慢成长成一个女人,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故事很有趣,值得记录。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摄影,是一个梦想。两年前就有一个制片人来跟我谈,但我那时的条件尚不具备,这两年又有人来跟我谈这件事。它会是一个很长的项目,现在需要把故事写出来。但也不会压力太大,这些年已经有了足够的拍摄经验,视觉方面会和《Girls》系列比较类似,现在在积累素材写出完整的故事。
结束访谈后,再去看罗洋的照片,2008-2019,11年跨度的年轻人,一直尖锐。
Dazed Digital
编辑:Tian
图片: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