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邵婷 | 不止是球场“小陀螺”

Dazed DAZED OFFICIAL 2020-09-15



女孩儿有很多种,有的踏着滑板混迹街头,有的骑着越野摩托车在泥坑里摸爬滚打,还有的顶着”小陀螺“的名号在体制内闯出自己的天地。她们无法被定义,酷或是所谓的不务正业,都只是观看者自我认同的投射。究竟什么才是“正业”,什么才是真的“酷”?本周Dazed专题报道最终篇,她用行动说话。


第四节比赛开始,14分的领先优势让球迷们有些激动,因为对手是目前世界排名第三的西班牙女篮,而低了五个排位的中国队在赛前并不被看好。但虽然如此,14分的差距让最后十分钟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张飘忽不定的奥运门票,经不住太多的分心和失误。


中国女篮队长邵婷


这种担忧不是多余,经验丰富的西班牙队很快找回了节奏,打出一波15:5的攻势,最后1分07秒,比分被反超。无论是导播切到姚明的镜头,还是解说员的“三分毒奶”,都能感觉到现场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大家所期待的奇迹悬在了一根线上。而此刻,直播平台上出现了一条弹幕——“女生终归是女生”。


女生终归是女生,她们顶不住压力。

女生终归是女生,她们缺乏技巧。

女生终归是女生,她们的身体素质不行。

……


这些质疑因为一声暂停而停滞,在最关键的1分钟时间里,教练把任务交给了队长:“邵婷,你去突破。”


当倒计时再次开启,邵婷接球、走底线、反篮,球进。三秒,一个“2+1”,邵婷带领中国队再次将比分反超,没有留给西班牙任何机会,将领先的优势一直保持到了比赛结束。这次看起来无比轻松的进攻,除了鼓舞士气,也将那条阴阳怪气的弹幕粉碎,满屏的“执行力太强了”成为了一种肯定。




时隔12年再次战胜西班牙女篮,新闻报道出现了统一的标题——《中国女篮爆冷胜世界第三》,在最后一分钟,连续两次突破成功的邵婷无疑成为了这场比赛的功臣之一,也让中国队提前锁定了第九次奥运之旅。


然而,“爆冷”这个词,总带着一种走运的成分。


“我们不断通过每一场比赛去提高自己,大家为了这支球队,舍弃了很多,这是最终付出的回报。”


身为队长,邵婷当然不希望用“爆冷”来掩盖她和队员的所有努力。和往常一样,她从来不会把失败或成功归结于某一个人,即使是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转败为胜,在她看来也不过是完成了教练布置的任务而已——虽然这么云淡风轻地表达,事实上邵婷比谁都明白,赛点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无论是教练还是队员,出于对她的信任,她才更应该在这个时候站出来。


邵婷在球场


从6岁开始打篮球到现在,经历了无数个赛点和成败后,邵婷没有想象中的紧张感,她会把这样的心理起伏看成一种”幸福“,因为对于运动员来说,证明自己的能力才是挑战真正的意义所在。


从大学联赛(CUBA、CUBS),到WCBA联赛,再代表中国女篮参加世界杯、奥运会,期间还曾短暂效力过WNBA联赛的山猫队,邵婷是中国女篮历史上唯一经历过这样“三级跳”的顶级球手,外媒甚至把她比作中国女篮暗黑期内的玛雅·摩尔。


不管是篮球、足球还是其他的集体项目,观众永远会记得最闪光的那一个人,能够成为出彩的明星球员是所有人的追求。然而和NBA的造星运动不同,中国团体项目中的运动员往往表现得更为内敛,MVP的光环不及整个团队的荣耀。同伴、教练,不管谁比较耀眼,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知道,这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只有把大家的优点集合在一块,才能发挥更大的力量。”


很显然,在和西班牙队这场有惊无险的比赛中,团队的防守和协作帮了大忙。随后和韩国队的比赛,中国女篮大比分拿下了三连胜,也让那些说出“爆冷”的新闻媒体改了口风。


尽管受疫情影响,原定在佛山举行的比赛转至贝尔格莱德,丢掉主场优势的女篮姑娘们仍然凭借着士气与决心,闯进奥运决赛圈。而这也是她们向彼时身处风暴的国人传递的信念:困难当前,哪里都是我们的主场。




“个子高的女生不是模特就是篮球运动员。”


当诸如此类的刻板印象在今天仍在不断强加给高个子女孩时,邵婷在25年前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打篮球,因为喜欢。


然而,和男子篮球被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日期相比,女子篮球足足晚了44年。在今天的大众印象里,篮球还是一项男性主导的运动,女球员的关注度甚至不及球场上的篮球宝贝啦啦队。


即便女生真的站上了球场,她们投篮的动作、幅度以及力度也会被拿来比较。社会学里有一项研究,叫“像女孩一样扔球”,因为在从事体育运动的时候,相较于男孩的投球动作,女孩会显得更拘谨一些。


“为什么要说像女孩一样去扔球?”


邵婷在球场


邵婷没思考过这个问题,男球员的那种爆发力、对抗性会比女子更加激烈,更加好看。但是女球员那种坚韧、拼搏和不服输的精神,有时候会比男性做得更好。因为性别的不同,展现出来的体育魅力也是不同的。


只不过,在基于关注度的前提下,邵婷和队员们在保持自己运动模式的同时,在进攻风格上会更加男性化,她们希望通过不断地尝试改变自己,让这项“以男性为主导”的女子项目更加具有观赏性。


“完全要复制男生打球模式,我们也复制不出来。只是希望能够借鉴其他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使自己能够变得更好。”


然而现实是,当中国女篮不断刷新着自己的成绩,她们获得的关注还是有限——不仅是中国,全球范围内的情况都大同小异。媒体宣传、比赛转播,甚至是专业的篮球装备,男篮都是以压倒性的比例占据上风。


可是对邵婷来说,这没什么好遗憾的,因为6岁那年的她已经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但她是幸运的,因为在女孩子“应该”文艺地学绘画和“不应该”做运动员的选择上,妈妈尊重了邵婷的喜好。从那时起,她就明白,只要坚持和热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她走上球场,拿起那颗对她来说还有些陌生的篮球。




因为“运球过人后转身上篮”的经典动作,邵婷被人称为球场“小陀螺”,她把这看成自己的一项绝技,而这也让她入围了今年的FIBA亚洲女篮十大球星。但是说到篮球带给她的第一印象,邵婷没有丝毫犹豫地蹦出两个字——开心。


从小时候跟朋友们一块儿训练,到准备比赛,再将爱好变为职业,披上国家队的战袍,每一个过程都能为她带来不同程度的开心。在外人眼里,这种从篮球而来的满足感似乎已经占据了她的全部,然而,篮球在邵婷的生活里不过只占1/3。


剩下的,1/3给学习,1/3留给了家人。


邵婷在球场


曾有人形容她:会打篮球的女孩儿中,她是学历最高的;而在女博士中,她是篮球打得最好的。目前正处于博士在读状态的邵婷,始终保持着运动员的那份时间管理和自制,她会根据不同时段的不同目标来调整自己。


“如果一心二用,又想打球又想学习,这样子什么都得不到。”


也许有人觉得取得一个学位,对于已经在体育事业上取得成就的运动员来说不是必要的选择,但是在邵婷心中,读书和运动是两件可以终身去做的事情,没有轻重之分,也没有比较的必要。而两者的共同点,就是都能使人更可持续地前进。动与静的相互结合,有时在球场上也有施展的余地。


竞技体育里过不去的失利,邵婷可以在剩下的2/3的生活中找到排解方式,而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也让作为队长的她有底气和信心撑起整支队伍。


但是另一方面,即使乐观,已经31岁的邵婷也开始体会到“青春饭”的残酷。在去塞尔维亚打资格赛的一次训练中,邵婷的髂腰肌拉伤,休息了一天,比赛当天也不见好转。然而一旦比赛哨声响起,所有的疼痛都会被她抛之脑后。


邵婷在球场


至于比赛后的状况如何,伤痛会不会更加严重,不是她当下需要考虑的事情。已经习惯了四处比赛奔波的邵婷面前没有考验一说,当比赛因为疫情而推迟时,“随遇而安”是她对之后生活的前瞻性指导。


也许所有的女篮姑娘都是这样,如果老是担心将来的事情,忽略当下,就会永远迷失在过去里。“以后能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或者是“奥运明年什么时候举行”,这些都不是她们能够决定的,但是生活和运动的主动权仍然在她们手上,利用时间提升个人技术和全队配合。没有人能剥夺她们试错的权利。或许,正是那些看不清的对手和未来,让她们更懂得队友、团队的意义和对篮球的无限热爱。


就像和西班牙的比赛结束后,解说员表达的一样:“哪怕犯下了错误,也足以让她们在以后的道路上,成长得更快。”





Dazed Digital


编辑 / 采访: C.

撰文: 麦基

排版: Kim

图片: Nik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