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用语言创造传播正能量!
用语言创造传播正能量
2019年末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悍然而起,席卷全国。疫情时期,关键者有四:物资、信息、心理和措施。
语言是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内在心理的主要外显形式。语言会影响心理,进而左右人们的行为,甚至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实施。
疫情肆虐,我们应当用语言创造正能量,用语言传播正能量,发挥语言正能量助力疫情防控,打赢这次病毒阻击战。
疫情时期,不能制造谣言,不能传播谣言。谣言是疫情的寄生虫,它只会助长病毒的扩散,妨碍疫情防控措施的实施。从“双黄连/童子尿可以预防新冠病毒”到“带毛领或绒线的外套容易吸附病毒”“治疗主要靠激素,会成为废人”,种种谣言带来的是更多的恐慌、人际信任的破坏甚至肺炎医治的延误。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不能让它们成为恐慌的孵化器和催化剂。对于谣言的制造和传播,我们要坚决地说“不”!
疫情防控,要将理性与专业的知识传递给大众。疫情面前,每一个措施、每一个事件都有被加倍放大的可能,我们需要获取理性和专业的知识,并把这样的知识传递给公众。大众需要权威的声音,需要事实的真相,社会也需要包容理性而专业的多元声音。唯有如此才能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用最小化的成本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批判之言,要适而有度、拒绝过度煽情。在重大疫情面前,学者、媒体、大众需要给政府、相关行政人员建言献策,相关部门也需要对一些不负责任、视生命为儿戏的官员进行及时处理,但是我们也需要思考,政府和行政人员并不是全能的,需要理性对待他们的做法和话语,需要考虑到特别是一线抗疫人员的情绪。批判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是要注意适度,不能过火甚至刻意煽动大众情绪。过犹不及,过度了势必会给疫情防控带来负面效应。
传递信息,要用老百姓的话语。疫情时期,需要用老百姓容易理解的话语来传达信息,专业术语要多渠道解释、反复解读。有些国家在应对突发公共疫情时,针对外国人等特定人群有专门的“简易国家通用语”,可以借鉴。在宣传疫情防控时,不应使用过激甚至威胁性的口号标语,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有些地方传发的标语的确体现出了民间智慧,如“我宅家,我骄傲,我为国家省口罩”,但类似“出来聚会的是无耻之徒,一起打麻将的是亡命之徒”等就不是很恰当。
媒体报道,要呈现、宣传正能量。非常时期,媒体的流量需要聚焦于正能量。多几句温暖贴心的话语,多几例感人肺腑的事迹,多一些鼓舞士气的抗疫胜利消息,必将提升大众信心、维护社会稳定、助力战胜疫情。
考虑不同人群,提升语言服务的多语供给能力。疫情防控宣传和报道时,要考虑到不同方言区、少数民族地区、在华国际人士、听障人士等不同群体的需求,提升宣传和报道的多语供给能力,可以使用当地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广播、不同外语版本的资讯、手语等。比如国家移民管理局就推出了英、俄、法、德、日、韩6种外文版本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提示》。
多渠道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疫情紧急,有些地区需要外来医护人员的援助,比如支援武汉地区的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就有六千多人。相信患者中大部分应该会说普通话,但是肯定也有一些患者说的是方言或者地方普通话,这势必会造成外地援助医护人员与本地患者沟通的障碍,进而妨碍治疗的顺利进行。如何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大众智慧、多渠道尝试。比如山东援黄冈医疗队自制的“护患沟通本”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语言不仅能创造和传递信息(通事),也能鼓舞斗志、增强信心(通心)。语言不仅是精神的体现和载体,也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语言是助力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肺炎疫情的非常时期,我们需要用语言创造正能量,用语言传播正能量!
抗击疫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