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跑马拉松,中年人决定夺回对人生的价值判断|见识

澎湃人物 澎湃人物
2024-09-05


作者|沈日晶

编辑|彭玮

5月26日,随着兰州马拉松的收官,马拉松上半年的赛季也基本告一段落,下一个赛季要等到10月。我在这个春天里,跑了人生第一个全程马拉松,以及“背靠背”的两个半马。


马拉松已经成了一种社会现象。2023年全国共举办了576场马拉松赛事,总规模达到538万人,今年上半年的这个赛季,主要集中在三四月份,几乎每周末都有多个城市在举办马拉松比赛。只要看一看朋友圈里面那些中年大叔发的状态,就有了直观的感受:每到比赛日,各种晒PB(个人最好成绩)、晒奖牌、晒跑马参赛感言、人生感悟。正所谓,这个“春天里,一半人在踏青,一半人在跑马”,甚至还有财经媒体提出“满城尽是马拉松”的说法。


很多专家把马拉松看成一种产业趋势,看作体育经济的增长点,更是城市故事的流量入口。业内的说法是,“在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以上时,人们开始寻求‘自虐式’的运动体验。”有人将马拉松在各地的流行说成了“资本的诡计”,先是实施洗脑、诱导比赛,然后收割体育用品的消费,再是城市的赛事生意 ,最后把因为半月板的手术都安排上了。


有人直接把马拉松看成了“中产的新宗教”,当然“中年的中产”似乎脸上写着“活该被收割”几个字。也有人调侃说:马拉松就是20来岁的年轻人当志愿者,端茶送水,服务着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从参赛者的年龄的中位数来看,的确马拉松比赛参加最多的还是35岁到45岁,甚至50岁的人群。


作为一个中年的新手跑者,还是想为马拉松辩白几句。吭哧吭哧跑着42.195公里这种极限运动的中年人在图个什么?


跑马拉松是中年人为了夺回对人生的价值判断。


人到中年,就像一支烟点完了一半,你只要用“前半段”的体验来揣测后半段,就会有某种结结实实的无奈感和无力感——它可能是自己岌岌可危的职业前途,是常常PUA你的年轻老板,是每天无力应付的甲方,是身边逐渐变陌生的另一半,是那个教过几万遍还是弄不明白“鸡兔同笼”的孩子,是那个渐行渐远的少年梦想。


你知道,努力也不一定能改变别人对你的刻板印象。而长跑或者是马拉松,提供了一种便捷的自我评价的渠道:跑出的每一步,都有收获的,那是运动APP上的配速,那是一口气跑上5公里的自信,那是10公里跑进了一小时的快乐,那是自己敢于挑战半马的兴奋。


马拉松最快乐、最幸福的地方,就是告诉你——付出总是有回报的,踏出的每一步总是有回应的,那是一种简单的笃定。而这种“即时反馈”比电竞能带来更多的多巴胺。


作为业余锻炼者,你不必去攀比什么,但是,你可以比昨天的自己跑得更快,比30岁、20岁时的自己跑得更快,或者跑得更多。这就是马拉松赋予中年人的确定性。


没有碳板鞋,你可以跑;没有压缩裤,你也可以跑,甚至没有运动手表,拿着手机APP记录也可以跑,成功中产可以跑,失业的落魄中年还是可以跑。


无论马拉松鸣枪的时候,有多少人和你在一起,你终需孤独地跑完全程。42.195公里就是一个人的修行,这几个小时里没有甲方、没有领导,没有孩子的功课、没有配偶的唠叨,只需要关心自己脚下的每一步、心率、呼吸。


我跑的第一个全程马拉松,赛前因为运动量骤增,拉伤了膝盖和脚踝,跑到10公里之后,就是全身和膝盖的一场“对话”,每一步都是挣扎,每一步都是折磨,配速一度掉到了8分钟/公里,后来才差不多回到了7分钟/公里。这是阴雨濛濛的早春,赛道上看不到尽头,身边的人越来越少,不禁自问:为什么来到这里?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自己?但还是坚持跑到终点,成绩是“稀碎”的5小时。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骄傲地发朋友圈。


斯多噶哲学,可能是当下唯一一种可直接商用的西方哲学,它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世界观——不要根据结果,而是根据自己的努力来评价自己。


马拉松提供了一种高效的付出-回报的奖励机制,跑不快,不要紧,就是跑会吗?跑就可能根据的自己努力来评价自己,“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跑步很机械、很枯燥,但迈出去的一步都是一个明确的正向反馈——这里没有办公室里的倾轧,让你几个月的努力因为项目的裁撤而幻灭;这不是卑微的情感投入,无数次全情仰视换不来一句回应;这里没有投资市场里的波谲云诡,让你这付出血本无归……你可以出走半生,行囊空空,但是APP里记录里的跑量不会离开你;你曾经意气风发,却没有换来大都市里的六尺容身所在,但是你经历的那一场马拉松折磨是别人拿不走的财富。


跑步有意义吗?跑步就是意义。


如果说,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那跑步也是可以随时逃遁的隐逸世界。用如此廉价的方式寻找生活意义,夺回对自身价值的认定权。


从个体是这样的,从群体上说,这是一场大规模的中年互助会。跑马的路上,最让我感动的不是那些全马“破3”(全马跑进3小时以内)的民间大神,而是赛道你遭遇的六七十岁的老人,气喘吁吁的大块头哥哥姐姐。你会在朋友圈晒出的成绩单里发现,工作繁忙的张总原来是A区大神,身材发福的同事跑出了让你惊艳的成绩。


人到了中年,不需要活在别人的刻板印象当中——你可以没有大肚腩,手上不拿枸杞保温杯,与“国际政治”和酒桌上的荤段子绝缘,你可以是比20岁跑得更快——至少是更多的——自己。跑马的人互相之间的问候常常是一句“你最近状态不错”,这不仅是说你最近跑得不错,还可能是你面部轮廓清晰、身材不臃肿,有积极向上的样子。


回到参赛成本上,跑马拉松也是划算的,且不说参赛包、完成赛里饮料、毛巾、奖牌什么可以直接“回血”,跑马拉松最赚的地方是——哪里能花100多元的报名费,就让整座城市陪你一起玩的?


一场马拉松就是一座城的狂欢节,赛前规划了城市最体面的道路,实施交通管制,让你跑得畅快,全城老老少少一起出来加油鼓劲,小学生、中学生、舞狮、健美操、八段锦、太极拳,各种才艺表演,一路上热情的市民为你加油、和你击掌,中专高校的学生志愿者冒着风雨骄阳为你引路、倒茶、递水、送清凉泡沫片。甚至到了一座小城,你只要说一句“来跑马拉松的”,从出租车司机到宾馆服务员都把你当成贵宾。


马拉松赛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这是唯一一种你可以和专业运动员同台竞技的比赛,虽然高手出发区在A区,你被排在C区,你也永远无法完成那场传说中的“龟兔赛跑”,不妨碍你和那些“大神”一起比赛的感觉。


天晴能跑,下雨也能跑,冬天能跑,夏天也能跑,从城市的东头跑到西头,从山脚跑到山巅,用脚步丈量世界,一点点扩展自己的边界,知道自己能跑多远,能坚持多久?


最近大火的《我的阿勒泰》里有这么一句挺让我感触的:“我不再年轻了,但远未老去,千万根头发正在生长,几处伤口正在愈合。”


对于中年人来说,孤独的马拉松就是难得可以独处的时光,感到真实的心肺的撕裂、胃肠的翻滚、髂筋束的抽搐、半月板的呻吟……感受风在呼啸,感受伤口在愈合,感受向前的每一步给自己的确定感。


“澎湃人物之友”读者群已成立,欲入读者群,可以给后台或文章留言


微信编辑|敲敲

推荐阅读

为素不相识的女孩做“电子妈妈”


2024-05-29

铜陵老楼坍塌:12岁女孩失去双亲和双腿,房屋定期体检制度亟待建立

2024-05-29

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

版权所有,转载请留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澎湃人物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