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命贵不贵不知道,反正大张伟不能唱“内个”
乌鸦校尉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乌鸦校尉
微信ID:CaptainWuya
最近,在英国第五频道上映的历史剧《安妮·博林》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安妮·博林王后,竟然由一个黑人演员来饰演,这还不算,她的哥哥乔治·博林也同被“黑化”。
而这部《安妮·博林》的属性,是演绎真实历史,绝非架空玄幻剧。
历史上真实的安妮·博林是英王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伊丽莎白一世的母亲,也是英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最为知名的英国女性历史人物之一。
因为长期以来,安妮·博林都被历史学家定义为亨利八世发动宗教改革的关键人物,她和亨利八世以及凯瑟琳王后之间的爱恨情仇,恩恩怨怨,还有她的两个亲生女儿都当上英国女王等等一系列故事,在英国民间广为人知。
这么说吧,此人在英国历史上的位置,差不多相当于武则天之于中国。
这样的著名历史人物,在英国,关于她的影视剧此前就拍过很多,国人比较熟悉的是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
而今年第五频道拍的最新版的《安妮·博林》,声称要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讲述安妮·博林。
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历史研究方面没看出什么新东西,这所谓的“全新角度”难不成就是选择黑人演员吗?
这部剧的主创们似乎对于“历史剧”的定位没有任何的AC数,其实你要是搞架空历史或者玄幻题材,那怎么胡搞都行。
就像《斯巴达三百勇士》中的波斯方的角色有大量黑人,但这个改编是基于现代再创作的漫画,本身就不是还原历史,何况片中连非人类的异形生物都有,这还有什么可计较的呢……
然而以真实历史为蓝本,却明显拿歪曲历史的代价,强行安插黑人演员,这就是现在“政治正确”在西方泛滥成灾的现状。
有太多太多的事件上,整个欧美西方世界已经被“政治正确”弄得神经过敏。
不仅是现代的各种影视、书籍、网文、短视频中的各种名词都被严格审核,防止“政治不正确”,甚至连过去尚无政治正确时代的那些作品也难以避免“封杀”的命运。
《乱世佳人》惨遭下架
在这方面,美国是绝对是狠抓“政治正确”的领头羊,更是这个概念的发源地。
其他文化甚至也要背上美式政治正确的包袱。比如一些国人在用中文说“内个”时被周围黑人听到,误以为是说“nigger”(黑鬼),结果遭遇辱骂攻击甚至殴打。
中国人对这样的政治正确没有历史记忆,但对文字狱可是有历史记忆的,因此对于政治正确的无限蔓延,相信多数国人心中都越来越反感。
美大学教授因用中文说“内个”被学生举报称冒犯黑人,遭停课
不过,这一次我并不想再学他人搞什么“奇葩政治正确”的合集,毕竟,仅仅将这些矫枉过正的事例一一呈现,估计把每天公众号的8个版位全部填满都不够。
何况,那些事例其他的文章说得已经够多了,所以,这一次我突然心血来潮,想仔细探寻一下“政治正确”的起源,和其如何席卷美国乃至于整个西方世界的。
1
“政治正确”一词的来源说法不一,但有据可查的最早记录是1793年美国公民亚历山大·契思霍姆诉乔治亚州一案。
当时,审理这桩官司的美国最高法院法官詹姆斯·威尔逊首先使用了“政治正确”(英语:Political Correctness;缩写:PC)这个说法:
“祝酒时人们会说‘为了美利坚合众国’,却不提‘人民’一词,这在政治上是不正确的。”
讽刺的是,这句推崇人民主权的话,遭到了美国当时州权支持者的竭力反对,结果后边《美国宪法》第 11 条修正案的通过,推翻了这一判决,威尔逊法官的这一表述也被淡忘,而且他这话也是就事论事,不像现在这样附加了种种涵义。
“政治正确”真正和政治概念挂钩却是起源自1920年代的德国。
当时,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一些学者认为:共产主义要得到广泛传播,就必须要使西方文化走向自我消亡,因此有必要而改变人们的传统言论与思维习惯,使之“政治正确”,是促成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
到了193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又将马克思与弗洛伊德联系起来,提出“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在这一理论下,女性、同性恋、黑人等都成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而他们正是几十年后美国社会中“政治正确”现象关注的主要群体。
但这股风潮最终没能在德国形成气候,又刮回了美国。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民权法》、《选举权利法》也在此背景下被颁布。
其中《民权法》中明确规定:美国社会中消除种族歧视、结束种族隔离是核心内思想,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不得颁布任何歧视有色人种、女性的条款。
为了有效促进全美有效实施《民权法》,当时的约翰逊政府于1965年颁布第11246号行政命令:要求有关企业采取“肯定性行动”,保障求职者不因种族、肤色等因素而受到区别对待。
不过,虽然《民权法》规定,必须在就业与教育方面针对女性、有色人种提供政策支持;
但在60、70年代的美国,社会文化层面,尤其是在语言表达中,对上述群体依然存在大量歧视,这在美国南方尤为严重。
这时候,美国国内的进步人士提出通过对语言纠偏来改变传统意识,在此背景下,美国知识界最先响应号召,以促进语言表达中的歧视。
于是,在当时的美国校园开始了纠正歧视性语言的运动,多所大学制定了体 现 “政治正确”色彩的相关规范,规定了哪些带有歧视色彩或强调“差异”的言行是不被允许的。如在密歇根大学的有关规定中,就曾将在种族等问题上的不当言论作为惩处学生的依据。
也就是从1960年代开始,美国大学中的课程设置日趋多元化。在“政治正确”的引领下,更多关于少数族裔研究、女性研究、同性恋研究、其他宗教信仰研究的课程进入大学课堂,甚至成为必修课;更多女性、黑人或其他少数族裔作家的作品被选入课本。
除此之外,原本一些旨在从生物学角度进行人类行为研究的学术项目,也因被认为“政治不正确”而受到影响。总之,作为最早推动“政治正确”的主战场,大学校园中的“政治正确”现象不仅历时较长,而且范围甚广。
这也为日后美国社会中“政治正确”的扩大化提供了契机。
黑人女性废奴主义者登上新版20美钞
此外,在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众多社团团体也加入到维护女性、有色人种权益的队伍来,致力于消除“语言表达中的歧视”。
1975年12月,美国全国妇女组织主席卡伦 · 德克劳在一次活动中发表有关反对歧视的讲话,她指出“全国妇女组织正在朝着‘智力上与政治上正确’的方向发展”。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美国媒体中的“政治正确”逐渐开始频繁出现和引用,此外,反对平权的右翼势力则用“政治正确”一次进行批评或嘲讽。
“政治正确”于是成为全美国社会的热词,也超越了校园的范围,开始影响全民的日常用语领域。
2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们所熟知的那些政治正确的敏感词汇开始被一一禁止。
这其中,涉及性别、种族等议题的词汇整治得最狠,不如在性别上,含有“man”的常用名词与含有“he”、“his”的第三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都被认为带有轻视女性的色彩。前者如“Chairman”、“businessman”等,后者如采用“he”、“his”来泛指包含女性在内的第三方。
而随着“政治正确”深入,前者改为chairperson、businessman、businesswoman等,至于后者的表述则用了they、them、their等不具有明显性别特征的词汇,或者在表述中使用。
在涉及少数族裔的词汇方面,对于黑人或非洲裔美国人的称呼,从nigger 、negro这样的蔑称转换为black man,后来再度被African-American取代;对于华人的Chink则被Chinese-American所取代;日本人的Jap被Japanese-American所取代;指代印第安人的Indian被Native-American所代替、
需要说明的是,“印第安人”的中文正确称谓应该也改为“美洲原住民”,只是该词汇目前在中文世界中不被接受度很低,普及尚需时日。
在涉及同性恋等相关词汇方面,“gay”与“lesbian”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被用来分别指代男、女同性恋,而“skeleton in the closet”(衣橱里的骷髅)这一短语里的“closet”,则被引申为同性恋者对于公开性取向的态度,如“come out”(出柜),即公开自己的性取向。
而跨性别者、双性恋者,则 分 别 由“transgender”、“bisexuals”指代。“政治正确”现象的普及,对于以同性恋者为代表的LGBT群体的权益维护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此外,包括职业、年龄、身体状况等众多方面的语言表达一样受影响,比如“肥胖”或 被称 为 "horizontally challenged”(水平方向上受到挑战),而“精神病患者”也有“deve lopmentally disabled”(发育方面障碍)等代称。
而其中涉及种族的被贯彻得最为严苛,最忌讳的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那个“niggier”。
“Nigger”源自拉丁文,最初的意思就是“黑色”,最初也指代黑色人种的另外一个称呼“尼格罗人种”(Negro)。这词的“变味”就发生在美国,因为它被之后美国的白人奴隶主用其指代自己的黑奴。
蓄奴时期的美国南方州的黑奴广告里形容黑人的复数为Negroes
所以美国现代以“政治正确”对这个词“纠偏”,是有历史基础的。
美国教育界现在同一了对其的定义:“这个词充满了针对非洲黑人和非裔美国人的仇恨和厌恶,从历史来讲,仅这一个单词就定义、限制了全体黑人的形象,并以此来侮辱嘲笑他们。这是一个具有排斥性质的词汇,为歧视提供了言语的依据,无论是被用作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它都加强了黑人固有的形象即他们是懒惰、蠢笨、肮脏、无足轻重的,而这些特点都是被人有意赋予的,如此残酷以至于没有任何其他美国词汇能比。”
而且,虽然在如今的英文大字典里,在Nigger这个单词的解析下,依然会说明其原始的含义,但一定会做特别备注。
《韦氏大辞典》这样解释道:
“nigger”早期用来指称黑人或任何深色皮肤的人,曾经在一些著名作家如约瑟夫·康拉德、马克·吐温和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但如今这种说法可能是英语中有关种族的最具攻击性和刺激性的侮辱性表达了。虽然这个说法在黑人中的使用并不总让人认为具有冒犯性,但在这之外的使用却是种族仇恨和偏执的表达。现在人们在提到这个词的时候都会用“The N-word”来代替。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里的岛屿最早就叫黑鬼(Nigger)岛
在“政治正确”运动的影响下,人们在很多场合甚至需要避免使用在构词形式和发音上与“nigger”类似、接近的词汇或包含“nigger”这个单词的表达方式。比如, “niggardly”在英文中是“吝啬的,小气的”的意思,与种族毫无关系,只是在词形和发音上与“nigger”有些许相近。
结果,在1999年1月27日,华盛顿市长的一位高级助理大卫·霍华德在有大量黑人在场的会议上使用了“niggardly”,结果现场黑人立刻有人表现出强烈不满,说他使用歧视性词汇。
霍华德赶紧向在场的黑人表达了歉意,并说明了自己形容的这个词汇的正确意思和nigger无关,但这一切无济于事,之后他还是被迫辞职。
《时代周刊》封面因为给杀妻的辛普森图片加了滤镜而引起巨大争议
此事一出,在当时美国舆论引发了巨大争议,其中不少社会学者将其形容为“American Political O-vert- correctness”(过头的美国“政治正确” )。
但所谓争议完全无法阻止政治正确席卷整个美国,许多美国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歧视性态度,可更多的后遗症是对一切稍微“沾边”的词汇都得斟酌再三,草木皆兵。
越来越多黑人和其他坚持平权立场的人认为,就算该单词没有歧视性意思,但是,有文化品味和对文化敏感的人就应该避免使用它,这样的思想如今已根深蒂固,无可撼动。
“政治正确”也确实改变了美语中的其他一些有关黑人的称呼,如“darkie(darky)”, “Negro”和“Colored”。
“黑人牙膏”现在的英文商标名是“Dar-lie”,但24年前这个商标名却是“Darkie”。在为清除种族歧视痼疾而兴起的“政治正确”运动影响下, 1985年该品牌将其原有的英文商标名称更换为“Darlie”。
1960年代之前,“Negro”和“Col-ored”一直被用来称呼黑人。从60年代至80年代晚期,人们更倾向于用“Black”作为称呼黑人的标准说法,是那个时代“政治正确”的说法。
但很快它就政治上不那么“正确”了,又出现了新的说法“Afro-American”;而最近关于美国黑人的“正确”的说法又变成了“African-American (African American)”。
所以,现在大家熟悉的“政治正确”词汇,未来说不上哪天就不那么正确了,与时俱进嘛。
3
相应国家、相应文明,为了偿还自己的“历史负债”,推行政治正确,只要别走火入魔,我们应该承认它是有正义性和进步性的。
但是政治正确的发源国,不仅在国内推进扩大化,更要把它自己基于本国历史的“政治正确”推销给全世界,他们历史上欠下的沉重的债,却要拉上其他无关的文明一起“偿还”,这就不太合适了。
如今,在英语之外的词汇也受到美国“政治正确”的长臂管辖,比如中文表达“那个”时,许多人在生活中会读成“内个”。
结果,这居然也遭制非议,大张伟演唱的《阳光彩虹小白马》中有一长段“内个”的长调,结果在西方网民眼中成了“种族歧视致死量”,一个和黑人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中国大陆流行歌手,莫名其妙被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
虽然后来有不少人都对此进行解释,但误会却没能消除(或者应该说不想消除)。“塑料国际友人”崔娃在和自己亚裔朋友聊起此事时,在得知了“内个”的真实意思后,竟然声称:“那中国人就得另外找一个词来代替它。”真是好大的官威呀,说起来“政治正确”不是讲什么“多元化”嘛,说好的多元呢?
当然,崔娃当时就被他的亚裔朋友给吐槽了,没错,这也是我们的态度,我们不可能就因为估计所谓的美式政治正确,连我们的中文都不能说了。
更何况,政治正确到底有没有起到预期的正面作用,始终有人持不同观点。语言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向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论的问题。
今年美军征兵广告主打少数族裔和LGBT群体平权
美国社会虽然对于各少数族裔的歧视性词汇都做了严格的标示,理论上,黑人以外的其他种族的称呼同样不能违反政治正确,但可惜的是,实际上操作中,如果有人冒犯了其他族裔,得到的惩罚远低于黑人,其中继续说各种侮辱亚裔的词汇和做歧视性小动作的风险最低,这从去年开始的“黑命贵”中,亚裔群体受到的欺辱位列全美各民族第一,就可见一斑。
合着这政治正确到底是善意在传递还是恶意在接力?
由于美国在文化领域的绝对霸权,美国国内的“政治正确”忌讳,也开始成为了其他西方国家的“政治正确”,本来只贴合美国黑人的政治正确项目,也开始被非洲国家的黑人接受。
NBA球星来中国时,在KTV因为西瓜果盘大怒(西瓜、炸鸡是美国黑人的禁忌)
此前,网络上就有人做过社会实验,发现在非洲国家中的黑人也很忌讳“nigger”这个词汇。有个同学在和一个不懂中文埃塞俄比亚黑人打交道,说到“内个”时,对方立刻露出不满情绪,并出言质问。
这就很吊诡了,历史上埃塞俄比亚可是从未被西方殖民过;同时,中国更是从未给非洲带来过一丝一毫的伤害,双方非亲非故,无冤无仇,却因为美国白人针对贩卖黑奴所衍生的歧视性词汇,导致二者可能产生对峙和隔阂。
另外,就像海外华裔普遍忌讳的歧视性举动,如比划“眯眯眼”,但在国内却长期鲜为人知。
如果你第一次出国遭遇这种动作,假如没事先了解,最多会以为那个外国人可能是在做鬼脸,完全不会往种族歧视方面去想。
这种情况下,这样的政治正确项目,我们也不得不接下来,因为对方的恶意确实存在。就像对面用你不懂的语言骂你,你听不懂时候当他闹着玩呢,一旦知道了真实含义,又怎能善罢甘休?
我们没必要彻底否定“政治正确”的意义,它是对抗特定历史、社会、文化中宿存恶意的产物;但既然如此,不同文化就该各有各的“政治正确”,彼此尊重便是,而绝不是像现在这样,同一个世界同一种政治正确。
就算是在相应的文化内部,过度的政治正确也逐渐演化成了矫枉过正和双标,少数族裔中也因此划分出三六九等来,所谓的反歧视也不是为整个少数族裔呼喊,而是为了本族的特权,就像“黑命贵”运动,反而加剧了黑人和其他族裔之间的矛盾。
更何况,相比于越来越趋向纯粹的口头语言狂热的“政治正确”,实实在在地清算历史债务,认认真真地解决种族歧视问题,不是更根本吗?
只是简单地选几个黑人当主演,将一切和Nigger相近的所有词汇都过滤掉,压根就于事无补,甚至会遭到主流民意的反感。
就像这次的《安妮·博林》,虽然英国舆论受到政治正确压制,没有人敢公开批判电影违背历史事实。
但这部片却创下了英国历史剧最低记录——1.2分,观众已经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乌鸦校尉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乌鸦校尉(ID:CaptainWuya)
参考资料:
韩丽君:《政治正确”与美国英语中的种族歧视性语言》
张琦:《美国社会中“政治正确”现象的发展及其最新演变》
祁玲玲《选举政治的逻辑———美国反政治正确的归因分析》
樊浩、佟德志:《美国“政治正确”的语义流变及其三重向度》
严庆、崔舒怡《从概念到规则_“政治正确”及其对民族议题的影响》
加纳.政治正确童话:不具歧视和偏见的童话故事[M].蔡佩宜,晨星编译组,译.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00:
后沙《黑人出演英格兰王后,“政治正确”害人害己》
ALLANK,BURRIDGEK.Forbiddenwords——— tabooandthecensoringof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06: 1.
[FELDSTEINR.Politicalcorrectness:aresponsefrom theculturalleft[M].Minneapolis: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 1996:
4AUGOUSTINOSM ,WALKER L.Socialcognition: anintegratedintroduction [M].California:SagePublicationsLtd., 1995:
DUCHAK A.A-ZofmodernAmerica[M].London: Routledge , 2002: 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