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材料纳米化?JeffDahn:磷酸铁锂表面积小反而不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深水科技咨询 Author 深水科技
共青团建团100周年
青春向党
百年荣光,续写时代华章
橄榄石型LiFePO4(LFP)因其成本廉价,原料丰富以及卓越的安全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LFP/石墨电池在高温(≥40°C)下的性能比NMC/石墨电池更差。许多文献将LFP/石墨电池的容量损失归因于石墨负极表面形成SEI导致的锂损失。铁从LFP中溶解并随后沉积在负极上会进一步促进锂损失。虽然LFP材料本身氧化还原电位低,避免了氧气的释放,但LFP电极通常具有高表面积(>10m2/g),这可能会导致副反应速率增加,尤其是在高温下。但是,关于LiFePO4粒径和表面积对LiFePO4/石墨电池性能的影响报道较少。
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Jeff R Dahn和AhmedEldesoky教授,探究了具有不同表面积和粒径的碳包覆LiFePO4(LFP)材料对LFP/石墨电池容量损失的影响。在室温(20°C)和高温下的循环测试表明,具有较低表面积LFP材料的电池容量衰减更为严重。用微X射线荧光(XRF)光谱测量负极上的铁沉积,发现具有低比表面积LFP的电池中,石墨电极上沉积有更多的Fe。用等温微量热法测量寄生热流表明,具有小表面积LFP的电池寄生热流略高。老化LFP电极的横断面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大颗粒LFP电极产生微断裂,这在低比表面积材料中更为普遍。此外,对真空干燥过程影响的研究表明,虽然去除过量的水污染可以抑制铁沉积,但铁沉积对容量衰减的直接影响很小。颗粒断裂导致LFP新鲜表面暴露于电解液中,引起更多的寄生反应和Li损失。该研究以题目为“TheEffect of LiFePO4Particle Size and Surface Area on the Performance of LiFePO4/GraphiteCells”的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上。
这项工作中研究了LFP粒径和表面积对LFP/石墨软包电池高温寿命的影响。此外,还使用微X射线荧光(µXRF)光谱来检测在各种条件下老化后沉积在负极上的Fe。锂离子等温微量热技术用于测量具有不同表面积LFP的电池中,寄生反应引起的热流。结果发现,具有低表面积(较大粒径)的LFP/石墨电池在高温测试中表现出最差的容量保持率,且低表面积LFP会导致负极沉积更多的Fe,寄生热流也略高。随着高温下老化的进行,LFP颗粒中出现微裂纹。然而,老化电池的差分电压分析表明,颗粒破裂不会导致正极活性材料容量显着损失。相反,LFP颗粒的破裂会导致副反应速率增加和锂损失。
【图1】在不同温度下真空干燥后,不同LFP电极中的水含量。
本工作使用具有三种不同表面积的LFP材料:6.4m2/g(低BET)、11.2m2/g(中BET)和15m2/g(高BET)。使用卡尔费休(KF)库仑滴定法测量软包电池电极中的水含量。图1显示,高BETLFP的含水量最高,即使在155°C下含水量也比低和中BETLFP样品更高。对于低和中BETLFP,大部分水可以通过适当的干燥过程去除。而对于高BET样品,高温下电极中水含量稳定在750ppm左右。
【图2】使用两种电解质添加剂(2VC和2VC+1DTD)时,LFP软包电池在化成循环后的(a)产气体积,(b)电荷转移电阻,和(c)首圈库伦无效率。
图2显示了具有2VC和2VC+1DTD电解质添加剂的不同表面积LFP电池在化成循环后的产气体积,电荷转移电阻和首圈库伦无效率(FCIE)。结果表明,在电解液中添加1%DTD会增加产气,并略微降低了FCIE。对于2VC和2VC+1DTD电解质,中等BETLFP电池化成后的电荷转移电阻似乎略低于低BET电池或高BET电池。不同表面积LFP的初始产气量、阻抗和FCIE并没有显著差异,因为LFP的低工作电压会限制产气,而所有LFP的高表面积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全电池电荷转移阻抗的影响,首圈库仑无效率主要是由于石墨电极上初始SEI的形成导致。
【图3】20°C、1C下,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和电压极化结果。(a,d)分别具有2VC和2VC+1DTD电解质的电池放电容量随循环圈数的变化。(b,e)分别具有2VC和2VC+1DTD电解液的电池归一化放电容量随循环次数的变化。(c,f)分别具有2VC和2VC+1DTD电解质的电池归一化电压极化随循环数的变化。
图3显示,虽然所有LFP电池在20°C下经过3500次循环后容量损失很小,但具有不同表面积LFP的电池之间会出现一些差异。对于2VC和2VC+1DTD电解质,低BETLFP电池的容量衰减率略高于中和高BET电池。图3b和3e显示,对于所有电池类型,LFP电池的归一化容量在前700圈中增加。低BET电池的增加最大,其次是中等BET电池,低BET电池的容量增加最小。这种容量增加可能是由于LFP颗粒的微裂纹增加了表面积并缩短了扩散路径。图3c和3f显示,对于所有LFP电池类型,归一化电压极化在循环数千圈后几乎平坦,这表明阻抗增长不是容量衰减的原因,并且其与LFP表面积无关。
【图4】40°C、C/3下,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和电压极化结果。(a,d)分别具有2VC和2VC+1DTD电解质的电池绝对放电容量随循环次数的变化。(b,e)分别具有2VC和2VC+1DTD电解液的电池归一化放电容量随循环次数的变化。(c,f)分别具有2VC和2VC+1DTD电解液的电池归一化电压极化随循环次数的变化。
图4显示,在更高温度(40°C)下,低、中和高BET LFP电池之间的容量保持率存在更显着的差异。虽然中等和高BET电池在40°C下的容量保持率大致相同,但低BET电池在2VC和2VC+1DTD电解质中的容量衰减率更高。低、中和高BET电池的归一化电压极化大致恒定。在40°C和C/3下,没有一种电池类型在早期循环中容量增加,这可能是因为在40°C下,大、中、小颗粒的特征扩散时间远小于充放电时间(3小时)。
【图5】55°C、C/3下,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和电压极化结果。a,d)分别具有2VC和2VC+1DTD电解质的电池绝对放电容量随循环次数的变化。(b,e)分别具有2VC和2VC+1DTD电解液的电池归一化放电容量随循环次数的变化。(c,f)分别具有2VC和2VC+1DTD电解液的电池归一化电压极化随循环次数的变化。
图5显示,在55°C和C/3下,中等和高BETLFP电池表现出相似的容量保持率,而低BETLFP电池在两种电解质中表现出更多的容量衰减。所有电池的电压极化增加都非常小。在2VC电解液中,55°C下,经过~200次循环后,低BET电池的容量衰减曲线与中BET电池和高BET电池的容量衰减曲线有所偏离。在2VC+1DTD电解质中,低BET电池在大约150次循环后也与中、高BET电池发生了偏离。
铁从LFP正极溶解并沉积在石墨负极上,是LFP/石墨电池中的一种老化模式。LFP正极的表面积会影响Fe溶解和沉积。因此,循环后,将具有不同表面积LFP的电池拆开,并用扫描微X射线荧光(µXRF)光谱扫描负极上沉积的铁。图6显示了在20°C、40°C或55°C下老化的电池负极表面检测到的Fe含量,它们分别具有对照电解质(CTRL,无电解质添加剂)和2VC电解质。结果显示,与使用2VC电解液的电池相比,使用CTRL电解液的电池(图6a、c、e)循环后在负极上沉积的Fe几乎高出一个数量级。在40°C和55°C的CTRL电解液中,低BETLFP电池在所有测试温度下始终显示出最高量的Fe沉积量,其次是中等BET电池,高BET电池含量最低。在20°C时,具有CTRL电解质的中等BET电池每小时的铁沉积量略高于低和高BETLFP电池,但在该温度下,铁的总沉积量要低得多。图6b、6d和6f分别显示了在20°C、40°C和55°C下使用2VC电解质的电池平均Fe沉积速率。虽然在20°C和40°C循环的电池中,不同LFP类型的Fe沉积速率相似,但低BET电池显示出最多的Fe沉积,其次是中等BET和高BETLFP电池。总体来看,低BETLFP电池显示出最多的Fe沉积,而高BETLFP电池Fe沉积最少。因此,具有较低表面积和较大平均粒度的LFP材料将比高表面积材料具有更少的Fe溶解。这可能是因为当电池循环时,较大的LFP颗粒会破裂,导致新鲜的LFP表面暴露于电解质中,促进了Fe的溶解,副反应速率增加,容量衰减率增加。
【图7】低和高BETLFP电极循环前后的SEM图像。(a)原始低BETLFP电极。(b)原始高BETLFP电极。(c)在55°C下循环580次后处于满电状态的低BETLFP电极。(d)在55°C下循环964次后处于满电状态的高BETLFP电极。
图7a,b显示,低BET样品和高BET样品原始粒径存在显著差异。虽然高BET材料的D50远低于低BET样品,但材料中仍然存在一些大颗粒。老化后的低BET电极图像(图7c)显示,许多较大的颗粒中可以看到多个裂缝。而高BET电极中没有出现明显的裂缝(图7d)。
【图8】等温微量热法中不同循环的寄生热流随相对荷电状态(SOC)的变化。(a-c)3.275V和3.350V之间的循环。(d-f)3.305V和3.400V之间的循环。
锂离子等温微量热法(IMC)技术用于探测不同锂离子电池中的寄生反应。锂离子电池的热流𝑞̇可以描述为:
其中𝐼是施加的电流,η是电池过电位,𝑇是电池温度,𝑒是基本电荷,𝑑𝑠±/𝑑𝑥是正/负电极的熵随锂占有率𝑥的变化率,𝑞̇𝑝是由电池中的寄生反应产生的热流。等式1中的第一项是在施加电流时源自过电位的热流,并且始终是放热的。第二项描述了随着锂的脱插嵌,活性材料的熵变产生的热流。图8显示了寄生热流随相对充电状态(SOC)的变化。结果显示,不同LFP电池类型之间的差异很小,但在大多数循环中,低BET电池在2VC和2VC+1DTD电解质中表现出更高的寄生热流。中等和高BET电池在2VC电解液中表现出几乎相同的寄生热流,而高BET电池在2VC+1DTD电解液中的寄生热流略高于中等BET电池。低BET电池中较高的寄生热流可能是由于较高的Fe沉积量,导致负极寄生反应速率较高,或者是由于在电池中形成微裂纹时正极上的Fe溶解增加。
图9显示了平均寄生热流与循环次数的变化关系。从平均寄生热流值可以看出,在2VC和2VC+1DTD电解质中,低BET电池在所有循环中具有最高的寄生热流(循环2除外)。此外,与2VC+1DTD电解液相比,2VC电解液中低BET电池和中/高BET电池之间的平均寄生热流差异略大。在2VC+1DTD电解液中观察到的电池类型之间的差异非常小,在微量热计(1µW)的精度范围内,因此很难完全确定低/中/高BETLFP电池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2VC+1DTD电解液中。
【图10】在不同温度下真空干燥的LFP电池XRF结果和容量保持率。(a)在40°C、C/3下循环的电池负极上检测到的Fe含量随循环时间的变化。(b)120°C或150°C真空干燥后,在40°C循环的电池归一化容量保持率随循环数的变化。(c)在55°C下循环的电池负极上检测到的Fe含量随循环时间的变化。(d)不同温度下真空干燥后,在55°C下循环的电池归一化容量保持率随循环数的变化。
图10b和10d显示,增加真空干燥温度不会显着影响任何LFP类型在40°C或55°C下的循环寿命。但是,铁沉积量存在明显差异。图10a显示,当干燥温度增加到150°C时,在所有三种电池类型(低、中、高BETLFP)中都可以看到Fe沉积明显减少。类似地,对于在55°C下循环的电池(图10c),在较高温度下真空干燥后,所有电池类型都检测到较少的Fe。即使在高达55°C的循环温度下,Fe沉积也不会严重影响LFP/石墨电池的容量保持率。这表明在低BET电池的负极上检测到的大量Fe可能不是这些电池容量衰减的原因。低BET电池中较高的Fe沉积可能只是颗粒破裂的副作用,其中新鲜的LFP表面暴露在电解质中,使得更多的Fe溶解并随后沉积在石墨上。
【图11】用2VC+1DTD电解液,在40°C,C/3下,对LFP/石墨电池在循环开始和结束时绘制差分容量曲线。(a,d)低BET/石墨电池第52次和第1174次循环时的充放电曲线和对应的dV/dQ曲线。(b,e)中等BET/石墨电池第53次、1041次和1925次的充放电曲线和dV/dQ曲线。(c,f)高BET/石墨电池第53次和1041次的充放电曲线和dV/dQ曲线。
图11比较了在40°C、C/3下,低、中和高BETLFP电池在循环开始和循环结束时的差分电压曲线(dV/dQ)。低BETLFP电池的dV/dQ曲线(图11d)显示,在充放电过程中,石墨嵌入和脱嵌特征峰清晰可见,并且从第52次循环到第1174次循环变化很小。这些电压曲线的主要区别在于容量轴上的端点。这种差异可归因于SEI生长导致的锂损失。中等BET电池(图11b,e)的循环时间比其他电池长。1925次循环(约11500小时)后的dV/dQ曲线显示,在充电开始/放电结束时石墨嵌入/脱嵌特征峰与循环开始时几乎没有变化。在dV/dQ图中唯一明显的差异是容量端点的移动。此外,高BETLFP电池在40°C下经过1000次循环后,dV/dQ特性也几乎没有变化。这些结果表明,正活性材料的损失不太可能归因于不同LFP类型的差异,而且石墨的电化学性能在循环后几乎没有变化。这表明无论LFP颗粒大小如何,容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寄生反应,随着电池老化导致锂损失。
这项工作研究了LFP粒径和表面积对LFP/AG软包电池寿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所有循环温度(20°C、40°C、55°C)下,具有低表面积的LFP电池比具有更高表面积LFP的电池具有更差的容量保持率。µXRF对负极上Fe沉积的测量发现,低BET电池中沉积的Fe比中等或高BETLFP电池多。横截面SEM图像显示,具有大颗粒(>1µm)的LFP出现微裂纹,而具有较小初级粒径的材料则不会。此外,使用等温微量热法测量由于寄生反应引起的热流表明,低BETLFP电池的寄生热流略高于中等或高BET电池,表明低BET电池中有更多的寄生反应。减少电池中的Fe沉积量对电池的容量保持率没有明显影响。老化电池的dV/dQ分析显示,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正极活性材料损失,证明这些电池的容量损失主要是由SEI生长和其他寄生反应引起的。因此,要实现具有超长寿命的LFP/石墨电池,应使用具有高表面积,粒径小且均匀的LFP材料。
参考文献
Eric Logan, Ahmed Eldesoky*,Yulong Liu, Min Lei, Xinhe Yang, Helena Hebecker, Aidan Luscombe,Michel Johnson and Jeff R Dahn*. The Effect of LiFePO4Particle Size and Surface Area on the Performance of LiFePO4/GraphiteCells, Journal of TheElectrochemical Society.
DOI:10.1149/1945-7111/ac6aed
https://doi.org/10.1149/1945-7111/ac6a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