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经理转行做 VC ,他们遇到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职人社精选 Author 职人社
他们都长期浸泡于行业:PM 负责评估合适的市场和产品进入机会,说服老板投入资源;VC 评估行业规模和趋势,寻找投资机会,一旦看准就加码进入。
他们都深度研究用户:PM 负责抽丝剥茧,洞察个体和群体需求;VC 也通过用户访谈、调研来评估产品是否真的如创始人所说的那么好;
他们都理解并尊重数据的价值:PM 需要持续关注产品的 Key Metrics,发现问题并解决;VC 既关注行业宏观,相信「小池塘里养不出大鱼」,有时甚至比创始人更关注产品核心数据,并更敏锐地指出问题所在。
他们都熟练 get 产品分析的套路:PM「阅产品无数」,随便拿到一款新产品,能够较快进入状态,理解产品核心价值,分析其目标用户人群、场景、产品解决路径以及产品迭代进化思路;VC 不仅如此,还需要在多种类型的各个产品中随时切换,洞察不同产品模式和商业模式,并快速判断。
他们都要求体力很好:PM 不仅要有高情商,处理好 360 度来自老板、工程师、设计师、运营的综合需求和人际关系,耐操和准备背锅;VC 可能需要频繁出差,一年见几百上千人不重样,跟每个人聊天都能把话说到点子上,体力差的还真干不了…
募 — 即募资:VC 机构的钱绝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的,而是来自出资人(LP),也就是他们的投资人。募资主要是(核心/创始)合伙人的职责,新加入的 Venture Partner 不一定能参与。
投 — 即投资:这也是投资经理和 VP 以及合伙人最重要的工作,大量地找项目(看得见)、评估和 Pass 项目。这里主要是「看得见」,不少 VC
管 — 即投后管理:不仅投资团队会参与投后管理,甚至不少机构还有一支庞大的团队专门为 portfolio 提供投后服务(从招聘、公关、医疗等方面帮得上),甚至通过完整周全的投后服务来为投资团队增加竞争力(投得进,既然市场上这么多热钱,凭什么说服一个牛逼的创始人拿你的钱呢?)。好像经纬中国的投后团队规模大于投前团队。
退 — 即退得出:投资人不是活雷锋,是要追求真金白银回报的。退出途径包括 IPO 上市、并购等。
对在线教育行业和用户的洞察,对创业团队,产品,教研,增长的判断力,对行业的走向的预估,超过多数看教育但没有从业经验的投资人。
容易得到多数创业者对自己的专业度的认可。尤其是惊讶地发现自己虽然过去只做语言培训和中小学,却不仅能够帮助这两个赛道的创业者,还能够对职业教育,早教,素质教育,知识付费等等不同细分赛道的创业者有帮助。
当发现值得做的细分赛道,但没有适合创业团队时,还可以内部孵化这样的项目。
投资的一个工作重点是销售和谈判。而不善于与陌生人打交道,甚至打电话都紧张,会让自己触达率比其他投资人更低,close 的效率也会更低。
投资的另一个工作重点是商业判断。而过去从未学过财务和金融知识,会导致自己在这方面短板突出。
投资时,公开渠道能获得的融资项目一般已经都是别的机构挑剩下的,而好项目需要靠人脉获得。过去由于没有过多投资人的关系,所以获得这类项目比较难。
虽然我不会太多情商和沟通技巧,但没有城府,对创业者真诚成为了我的优势。我会尽可能站在对方的视角去思考,同时给出我自己专业的判断,进而赢得了许多创业者的信任。
既然我不擅长看财务模型,那我就专门看早期那些财务还需要跑一段时间,而产品有亮点和特色,别的投资人未必能够看懂的产品。毕竟投资比的是判断能力,如果仅仅靠靠财务数据就能判断是好项目的,往往已经融资轮次靠后,估值过高了。
别人有人脉,我又不擅长社交,那么我就不断写自己在教育行业内的洞察,用自媒体来吸引创业者主动加我。当文章一周一更新时,几乎一周能有十个这种主动加我的创业者,而且多数是欣赏我的洞察力,进而愿意接受我司的投资。
点一下“在看”,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