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文学-专栏】赶集归来的母亲 /作者:吴毅然
欢迎关注 * 《教师文苑》
前言
俗话说:“父爱恩重如山,母爱情深似海。”母爱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朱德总司令写有一文叫《回忆我的母亲》,老舍和胡适二位先生也都写过同题文章叫《我的母亲》,他们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慈母的形象,也体现了中国广大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美好的典型,令人读了无不动容。遗憾的是这几位母亲都是在去世之后,儿子才用文章来抒写她们,悼念她们。只是我不知道她们在天堂是否心有灵犀,感受到儿子这一份深情的悼念。于是我决定趁母亲健在之年写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她的爱,对她的感恩。
赶集归来的母亲
作者:吴毅然
小时候,农村物质生活匮乏,绝大多数乡村基本上都没有集市,所以各家各户的家长每月都要抽空到镇上的集市三几趟,我村也一样。集市距离我村约五里。而90%以上的人家没有自行车,只能步行前往。他们或是挑去一担番薯出卖,买来盐糖油等日用品;或是卖掉一头大肥猪,重新买来小猪崽饲养;或是因为传统节日,特地赶集买来供品祭祀;或是因为季节转换,扯上丈八尺布做件新衣服……所以在村里通往市场的乡间小路上,每天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乡亲们行进的身影。我的母亲也不例外。
去赶集,母亲通常会在早上七八点就步行出发,中午十二点前赶回家里吃午饭,所以我会在十一点左右带着两位妹妹来到村里产院,坐在石门槛上等候她。说到这座产院,我有必要啰嗦几句,它与我家祖屋是毗邻。产院是一座小庭院,坐南朝北,东西各有两间房间,我和两位妹妹都是在这里出生的。平时这座产院大门关闭,只有当有人要来生育时才开放。
那时嘴谗,等待的动机很单纯,就是为了炒粿和马铃薯粿,而慈爱的母亲不管肩上挑的,或是手里提的货物有多重,里面总是少不了一个用竹壳装着的炒粿,或用荷叶包裹着的五六个马铃薯粿。记得当时的炒粿,色泽褐红,沙茶香味浓郁,鱼露味够劲,葱珠油味够香。而马铃薯粿晶莹剔透,粿皮是由薯粉做成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里面的馅料——葱炒马铃薯,马铃薯再经师傅在油鼎上一煎,并伴上辣椒糕,香味四溢,逗人食欲。
我们之所以选择产院这个地方来等待赶集归来的母亲,是因为坐在石门槛上,可以一眼望到笔直的乡间小路,乃至一公里远的邻庄,这里是母亲和乡民赶集归来的必经之路。
当一个小黑点从邻庄的蓊郁的大榕树旁出现时,我们兄妹三人就开始辨认是不是母亲,从身高,从服饰,从行路姿势等几个角度分辨,唧唧喳喳,各抒己见。有时实在等得太久了,细妹就会眯上眼睛,竟然坐着东晃西晃地偷着睡,但无论睡多久,一但听到”阿姨来了”(当时农村人大都称呼母亲为阿姨)这句话,便立即条件反射地醒过来,睁开眼寻找母亲,根据这个特点,我哄骗过她几次,逗着乐。
当确认赶集归来的人是母亲时,我们仨便欢呼雀跃,甚至会离开遮阳的屋檐下,赤着足走上产院前面的一大片圹埕,一直来到由三条长石条架成的小石桥前面,迎接母亲的到来。而此时母亲则会顾不上赶集的劳累,放下担子,迅速地从担子里掏出食品——炒粿或马铃薯包子犒劳我们,并用手摩挲着我们的头发,或是用手巾帮我们擦去脸上的热汗,然后我们兄妹三人簇拥着母亲回家,仿佛她是凯旋归来的女英雄。
赶集归来的母亲的这一连串举动,永远镌刻在我的脑海中,丰富了我日后对慈母的形象的理解,慈母不单单有“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孟郊式慈母,也不仅仅是“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的归有光式慈母,还应有赶集归来给孩子带来盼望中的美食的农村慈母。
【作者简介】作者:吴毅然,本科毕业,中共党员,高中语文高级教师,潮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潮安区作家协会会员、潮安区美术家协会会员。1992年开始在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曾接受电视台专访。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诚邀加盟
《金陵文学家》诚意邀请有缘朋友加入编辑团队:
1. 文字编委: 有较好的文学素养;
2. 朗诵主播: 擅长文字朗诵或者儿童故事播讲;
3. 版面设计: 熟悉微信平台文字版面设计。
有意者请联系主编 醉卧蘭亭(yf476800)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编者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蓝天教师园地》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
本刊征稿选题专栏:
1. 教师 文学专栏:
喜欢写作的教师朋友们的文学作品,题材不限;
2. 儿童文学专栏
3. 教育教学感悟专栏;
4. 域外教育经验掠影专栏:
5. 《译海精品》专栏;
5. 同桌的你
6. 留守儿童问题讨论
7. “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
投稿邮箱 (本刊不接受 微信投稿)
1) ltetwx@163.com (中小学生作品)
2) zhongshisheng2018@163.com(各体裁中文原创)
3) charlesy2008@163.com (外文翻译类稿件)
具体投稿注意事项请参见(点击黄色字体查看):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关注《教师文苑》后可查看《投稿须知》栏目或在历史消息中查看。)
文友交流群
欢迎文友加入下列文友交流群:
1. "我们曾是中师生”交流群:
2.“蓝天教师园地”交流群:
3. “蓝天英语同行园地”交流群:
4. “蓓蕾花园”交流群:
5.朗诵专家团队:
《蓝天儿童文学》面向全国组建朗诵专家团队,欢迎各地朗诵和评书播讲爱好者朋友加入。 有意者请加主编微信:醉卧蘭亭(ID: yf476800),加微信时请注明“朗诵专家团队”。
(点击下面蓝色字体查看具体各群详细信息)
文友交流群 / 文:醉卧蘭亭
感谢阅读!欢迎长摁下面二维码 关注《教师文苑》
苹果手机用户赞赏码
你可以长摁下面二维码给作者打赏,
同时请注明您的姓名和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