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文学专栏】60后的童年记忆/ 文:馨怡
欢迎关注 * 《教师文苑》
60后的童年记忆
馨怡
在举国欢庆儿童节之际,不禁让我浮想联翩,思绪万千。虽说童年早已逝去,但在我内心深处,还保留着一点儿余下的童稚与欢笑,令我倍感亲切,使我回味无穷。
我的童年是在六十年代度过的,那是个生活非常困难的时期,物质和文化生活非常贫乏。大人们过的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可我们小朋友却没有感觉到无聊和寂寞,虽然穿的很破,吃糠咽菜,但每天都过着简单又快乐的童年生活。玩的游戏也名目繁多,五花八门,都是天然成趣,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的。
一根铁丝可以窝成纸弹枪,一根树杈可以削成弹弓,一把柳条可以编成帽子。叠一张纸,折成飞机,扬手可以飞上天:折成小船,放手可以飘入水中。拔几根鸡毛、用两块麻钱缝制一个鸡毛键子,用棉布缝个小包,里面装一些玉米粒或沙子做成一个漂亮的小沙包。经常玩的游戏有踢毽子,跳皮筋,跳方,打沙包,滚铁环。大家玩得很投入,甚至上瘾着迷,往往疲惫至极或大人喊着叫着,才依依不舍地回家。哪怕是热得脸上的汗和着泥直往下躺,哪怕是忘了回家吃饭而挨顿打!
小时候没有挑吃零食的概念,偶尔能吃到一根冰棍、一包五香花生、一块水果糖,就已经心满意足了,相当于现在的肯德基,麦当劳。
那的确是一个零食稀缺的年代。而我们却有绝对天然绿色的好东西,而且还不用花钱,就是田地里土生土长的庄稼和瓜果。我们时常口袋里装一盒火柴,到地里烤玉米棒子、焖红薯、燎豆子、各种瓜果梨枣都是最先吃到,时常被看护果园的大爷给撵个燕飞,可我们总是乐此不疲,津津有味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那个年代农村唯一的文化生活就是几个月才放一次电影,场地非常简陋,在麦场里支起两根大竿,挂上银幕,就成了一个露天电影院。这对我们小孩子来说简直就像过年过节似的,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就早早到麦场里占地方,一个村里放场电影能吸引十里八乡的村民。天一擦黑,全村的男女老少倾巢出动,扛着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凳子,涌到大场里,等着电影开演。
那个年代放的电影都是革命战争题材的片子。有《地道战》、《地雷战》、《三进山城》、《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南征北战》。每部片子反复看,连里面的台词都背得滚瓜烂熟。后来又看遍了八个革命样板戏的电影,便和小伙伴们瞎模仿,用木头削个手枪别在腰间,用木扳子拉个大刀,做个红缨枪,别说还做得有模有样。
每到夏天,放学后,我们几个小伙伴放下书包,伴着清脆的流水声,踏着欢快的步伐冲向小河边。还依晰记得小河的上游有个拦水坝,最让我们激动和兴奋的是拦水坝上趴着的小鱼。鱼儿在清清的河水中,摆动着优美的舞姿,仿佛在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而那时的我们,却不顾一切地打破这和谐的画面,跳入小河,蹑手蹑脚的逼进小鱼,张开我们稚嫩的小手,去扣小鱼。如果谁扣住了,就会拿着小鱼,又蹦又跳,如获至宝,其他的小伙伴也跟着欢呼。若是没扣到,立刻会传来大家扫兴的叹息声。当然,这也不会搅了我们的兴致,大家便从口袋中掏出从家里悄悄拿来的小纱巾。一个个弓着身子,低着脑袋,在小河里网起鱼来,哪怕是网住很小的鱼,也会炫耀一下,庆祝这小小的胜利。河里大石头下面螃蟹可多了,不一会我们就能抓一小桶,经过外婆精湛的厨艺,就变成了一顿美味的海鲜大餐。
时不时还会来上一阵水上激战,弄得身上湿漉漉的,一个个就像水里的小泥鳅。玩累了就躺在沙滩上,看蜻蜓戏水,瞧蝌蚪嬉闹。五颜六色的纱巾漂浮在河面上,欢乐的笑声荡漾在河水中,夕阳的余晖洒在身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我们陶醉在这无限的快乐中,直到外婆喊我,这才意犹未尽地离开。
六一节的早上,妈妈给我穿着漂亮的衣服,高高兴兴地跑到学校。一进教室,发现教室是用鲜花布置的,校园里插满了红旗,每个小朋友都带着心爱的红领巾,人人脸上喜气洋洋,整个校园里成了欢乐的海洋。接下来是文艺演出,节目十分精彩,吸引着观众的眼球,校园里人山人海,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气氛!
我们的童年岁月虽然简单,却决不单调;我们的童年生活虽然贫瘠,却决不卑微。我们的故事很多,我们的青春很长,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一些难忘的片段和一份久违的感动。
回想在操场上奔跑,追逐着一个个童真幼稚的梦想的情景,感觉是那么的遥远,却又历历在目。童年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令人向往,使人留恋。让我们追忆着童年的时光,留住那份纯真、那份快乐!
作者简介:
馨 怡:原名:孙小兰,女,陕西宝鸡人。1980年师范学院毕业,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有三十五年高中英语教学生涯。曾获得《中国中学生英语奥林匹克竞赛》优秀辅导老师奖、陕西省电子厅"优秀教师"、宝鸡陈仓区"教学能手"等称号。论文多次在国家级刊物《中学英语之友》、《中学生英语园地》上发表,现已退休。闲暇时喜欢写点东西来娱乐放松心情。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诚邀加盟
《金陵文学家》诚意邀请有缘朋友加入编辑团队:
1. 文字编委: 有较好的文学素养;
2. 朗诵主播: 擅长朗诵或者儿童故事播讲;
3. 版面设计: 熟悉微信平台文字版面设计。
请联系主编 醉卧蘭亭(yf476800)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教师文学-专栏】一个女教师的日常/ 老纳爱花
【儿童文学-专栏】 我家又有喜事/刘德泓; 指导老师:郑向阳
【中师生-专栏】难忘我的凤翔师范生活/ 文:馨怡
【编者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蓝天教师园地》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民权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
本刊征稿选题专栏:
1. 教师 文学专栏:
喜欢写作的教师朋友们的文学作品,题材不限;
2. 儿童文学专栏
3. 教育教学感悟专栏;
4. 域外教育经验掠影专栏:
5. 《译海精品》专栏;
5. 留守儿童问题讨论
6. “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
投稿邮箱 (本刊不接受微信投稿)
1) ltetwx@163.com (中小学生作品)
2) zhongshisheng2018@163.com(各体裁中文原创)
3) charlesy2008@163.com (外文翻译类稿件)
具体投稿注意事项请参见(点击黄色字体查看):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关注《教师文苑》后可查看《投稿须知》栏目或在历史消息中查看。)
文友交流群
欢迎文友加入下列文友交流群:
1. "我们曾是中师生”交流群:
2.“教师文苑”交流群:
3. “英语同行”交流群:
4. “蓓蕾花园”交流群:
5. 知青之家
6.朗诵专家团队:
《蓝天儿童文学》面向全国组建朗诵专家团队,欢迎各地朗诵和评书播讲爱好者朋友加入。 有意者请加主编微信:醉卧蘭亭(ID: yf476800),加微信时请注明“朗诵专家团队”。
(点击下面蓝色字体查看具体各群详细信息)
文友交流群 / 文:醉卧蘭亭
感谢阅读!欢迎长摁下面二维码 关注《教师文苑》
苹果手机用户赞赏码
你可以长摁下面二维码给作者打赏,
同时请注明您的姓名和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