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生-专栏】难忘我永远的滑县师范!/ 作者:安俊彩
欢迎关注 《教师文苑》
你我,曾是中师生
作者:安俊彩
人的一生,总有几个值得回忆的阶段。最绚烂的莫过于青葱的岁月。那个满腔青春热血,情窦初开,激昂文字的难忘的日子!老一辈知青,他们上山下乡,把青春奉献给了炽热的土地。而新一代的师范生同样把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如果时间是个五味的瓶子,真的好想再打开重新感悟重温,是不是还有同样的悸动?
当年十七八岁的我们,一群朝气蓬勃的男孩女孩,从附近的县市村庄一起聚集到了那个称为滑县师范的古朴典雅的学校。带着傲娇的扬眉吐气,迈着矫健的步子一起和朝阳起起落落。我们多骄傲啊!当年的师范生都是拔尖的苗子,经过一番勤奋拼搏努力,跳出了农门,带着父母的期望,背起行囊,离开家乡去求学。遥想不久后,成了响当当的吃国粮的人,成了父母在村子里的骄傲,真是说不出的激动。
还记得吗?
刚开学的第一周,大家响应学校号召去铲操场上的野草。经过一个暑假,蓬蒿长得郁郁葱葱,缠缠绕绕,蓬勃着生命的活力,旺盛着那个青春的雨季。我们那一届共有七个班级,每班一块儿草地,谁早干完谁先完成任务。在班主任兼音乐课荆岗老师的带领下,大家挥锨拿镰,你争我抢,在那燥热的午后挥汗如雨,但是谁也不喊累。割下来的青草被大火燃的哔哔剥剥作响,映红了我们年轻的脸庞。一个集体就是这样,大家由陌生到认识,渐渐熟络。同样大小的年纪,似乎没有隔阂。很快,大家成了好朋友。
军训课上,一起挥汗如雨,站军姿,正步走,拉歌比赛……操场上,到处回响起教练浑厚雄壮的男中音,口哨声,整齐步伐的唰唰声响彻云霄。天,是那样的蓝,云朵,是那样的白。连鸽子的哨音都韵味十足……虽然都是农村娃,可在家也是被宝贝着,也没经过这样的毒日头。那时条件差,也没有什么防晒霜,军训结束个个晒得黝黑流油。一个星期的相处,青春萌动的女孩和教官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教官在操场上,教学楼前,苍松翠柏下……合影留念,戴上教官的军帽,别提多威风了!惹得男生们羡慕不已,估计他们心里早把教官揍了一百次。因为,相比教官,他们的阳刚之气早被甩了好几条街了!
一场劳动一场洗礼。一次军训一次教育。送走英气的教官们,大家正式地进入了正规的学习。抱着厚厚的书本,大家进入了一个新奇的世界!除了语文,所有的书本变得阔绰大气,是语文书的两倍。音乐课本小蝌蚪般的音符极像落在电线上的燕子,它们热热闹闹的聚拢着,悦动的旋律,流动的线条张扬着神秘的魔力;物理化学极深奥又枯燥;美术课本那一幅幅插图都让人浮想联翩。教我们美术的黎荣川老师极少的用课本,总是讲半节理论课,然后让我们画些基本的图形。
后来,甚至还让我们去校园写生。他当时也有60岁年纪了吧!但依然身体强壮,声如洪钟。我和几个同学去过他的家里,那时滑师的房子很简陋,但墙上黎老师的画裱装得很漂亮,错落有致地挂在房间,真是蓬荜生辉。我从小无师自通对画画情有独钟,又上过县城的中学,参加过一两次培训班。所以我们班的同学总会找我指点,宛然我成了小老师。还记得当时我们班的大文豪袁勇同学曾让我给他修改,我心不在焉随便涂抹了几下,他还很生气。从此,再不让我修改。可是,到了数理化课上,我却成了最安稳的那一个,那些枯燥的数字,公式常常的让我头大。我就请教同桌袁向红,前排的马列明。自习课上,在摇曳的烛光下,他们多次给我讲题,真的太谢谢他们的帮助了。
那时,我们学校成立了文学社。我做美编,社长魏宝亚是一个皮肤黝黑的三年级学长,他带领我们全体社员去离学校不远的道口镇去采访。道口,应该不陌生吧!。豫北滑县道口镇,素有"烧鸡之乡"的称号。道口烧鸡是特色传统名菜之一。"义兴张"的道口烧鸡,像金华火腿、高邮鸭蛋、北京烤鸭一样,在全国食品中独占鳌头,并且誉满神州,名扬海外。
扯远了,社长教给我们要做好一个小记者的要素:“豆腐心、婆婆嘴、飞毛腿”。我们在一个淫雨霏霏的清明去滑县烈士陵园采访了领导,扫墓的人群、少先队员。菊花冬青装点着偌大的陵园,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气氛。社长跑前跑后,各种忙碌。回来后,我们马不停蹄编排了一期关于清明的文章,加上全校的稿件足足二十多篇。那时,是自己刻板油印。大家不顾得上晚自习,在烛光下沾满油墨一张张复印,不知复印了多少份。除掉不清晰的,厚厚的几十沓,再分发成一整份装订。最后,分发到各个班级文学社员手里。嗅着淡淡的墨香,大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看到同学们互相传阅,喜悦真是言不由衷。这样的社团生活,真是充实又快乐。
学校为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建立了图书馆。学生周末可以去图书馆读书,屋里读书,煮字为药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晚上,还要定时放一场露天电影,在没有手机的年代,有一场电影来看简直就是奢望。大家交流的是那个年代的火热,那个年代的明星,那个年代的感慨。
一年级,在思乡中度过。
二年级,大家按部就班,适应了师范的生活。
怎么一眨眼,毕业季就到来了呢?
大家变得忧心忡忡,眼底充满了无限的眷恋。
想起冬至大家一起包饺子;一起去浚县山游玩;一起迎接元旦晚会;一起期末轮流在教室学习,通宵达旦;想起接到小纸条的脸热心跳;想起我们自己关于青春的主题班会;想起那个冬季一向比较封建的男女生竟然投起了沙包……大家泪光盈盈!
毕业的留言册班里竟相传递,一句句朴实感人的话语,一次次难以忘怀的回忆,一次次矛盾的化解,一句句温馨的祝福……都凝聚在这长长的留言中。
时光啊,凝固吧!
当相机锁定笑容那一刻,大家就要分别了,从此各奔东西,用自己的知识为家乡的教育尽力了!
多少次,梦回滑师。
带一腔眷恋……
感谢阅读!欢迎长摁下面二维码 关注《教师文苑》
作者简介:
安俊彩 , 安阳市后河镇老师,1992年毕业于河南滑县师范。热爱教育事业,喜欢孩子们。业余喜欢写些小文字,感悟生活,感恩人生。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上海砍人惨剧后,富人雇保镖送孩子上学,我们该咋办/ 醉卧蘭亭
安徽省教师招考遇冷:当没人愿意去当老师,民族的香火谁来传承?!
教育界的“彭宇案”?: 北京某大学教授被学生诬告宣扬“精日言论”受学校行政记过处分!
【教师文学-专栏】睡莲 / 作者:小微
【教师文学-专栏】 我的母亲 / 文:江枫渔者
【教师文学-专栏】雨思假愠/作者:茶言闲语
【儿童文学-专栏】玩芭比娃娃 / 文:蒋菁玲;指导老师: 郑向阳
【编者按:“我们曾是中师生”】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教师文苑》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民权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
本刊征稿选题专栏:
1. 教师 文学专栏:
喜欢写作的教师朋友们的文学作品,题材不限;
2. 儿童文学专栏
3. 教育教学感悟专栏;
4. 域外教育经验掠影专栏:
5. 《译海精品》专栏;
5. 留守儿童问题讨论
6. “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
投稿邮箱 (本刊不接受微信投稿)
1) zhongshisheng2018@163.com
具体投稿注意事项请参见(点击黄色字体查看):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关注《教师文苑》后可查看《投稿须知》栏目或在历史消息中查看。)
文友交流群
欢迎文友加入下列文友交流群:
1. "我们曾是中师生”交流群:
2.“教师文苑”交流群:
3. “英语同行”交流群:
4. 朗诵专家团队:
有意者请加主编微信:醉卧蘭亭(ID: yf476800)。
(点击下面蓝色字体查看具体各群详细信息)
文友交流群 / 文:醉卧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