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一流课程评审指标(收藏)
为了更好的准备一流课程评审,小编收集了全网关于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评审的指标文件,希望对老师的申报工作有所帮助。
申报前期准备
01
填写申请书
注意:申报课程名称、授课教师(含课程负责人)须与教务系统中已完成的学期一致,并须截图上传教务系统中课程开设信息。相同授课教师、不同选课编码的同一名称课程,若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方案相同,教学效果相近,可以合并申报。专业类代码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的代码。没有对应学科专业的课程,填写“0000”。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02
说课视频
内容要求:课程概述、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环境(课堂或线上或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特色、教学效果评价与比较等。
技术要求:分辨率720P及以上,MP4格式,图像清晰稳定,声音清楚。
负责人:视频中标注出镜人姓名、单位,课程负责人出镜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03
其他材料
除申请书和说课视频外,线下一流课程申报还需要以下材料:
1.课程负责人的10分钟“说课”视频(必须提供)
[含课程概述、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环境(课堂或线上或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特色、教学效果评价与比较等。技术要求:分辨率720P及以上,MP4格式,图像清晰稳定,声音清楚。视频中标注出镜人姓名、单位,课程负责人出镜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
2.教学设计样例说明(必须提供)
(提供一节代表性课程的完整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流程说明,尽可能细致地反映出教师的思考和教学设计,在文档中应提供不少于5张教学活动的图片。要求教学设计样例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表述清晰流畅。课程负责人签字。)
3.最近一学期的教学日历(必须提供)
(申报学校教务处盖章。)
4.最近一学期的测验、考试(考核)及答案(成果等)(必须提供)
(申报学校教务处盖章。)
5.最近两学期的学生成绩分布统计(必须提供)
(申报学校教务处盖章。)
6.最近两学期的学生在线学习数据(仅混合式课程必须提供)
(申报学校教务处盖章。)
7.最近一学期的课程教案(选择性提供)
(课程负责人签字。)
8.最近一学期学生评教结果统计(选择性提供)
(申报学校教务处盖章。)
9.最近一次学校对课堂教学评价(选择性提供)
(申报学校教务处盖章。)
10.教学(课堂或实践)实录视频(选择性提供)
(完整的一节课堂实录,至少40分钟,技术要求:分辨率720P及以上,MP4格式,图像清晰稳定,声音清楚。教师必须出镜,视频中需标注教师姓名、单位;要有学生的镜头,并须告知学生可能出现在视频中,此视频会公开。)
11.其他材料,不超过2份(选择性提供)
以上材料均可能在网上公开,请严格审查,确保不违反有关法律及保密规定。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评审全了解
01
评审专家
评审专家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教务部门和院系领导、学科带头人。他们更多地考虑学科、专业、课程性质之间的平衡;
二是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方面的专家。他们更多倾向于就课论课,更重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面的变革与创新。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02
硬指标
课程和主讲人(含教学团队)以往的成果、头衔、职称、职务、获奖、项目等荣誉,与实际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之间的平衡。各种“硬指标”对于评审理解教师真实的授课水平和教学效果极为重要。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03
材料撰写技巧与真材实料结合
掌握撰写技巧,结合自身课程实在干货,把材料写得漂亮。一份“漂亮”的材料更为加分。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评审指标
线上一流课程评审指标
01 / 否决性指标
项 | 细则 |
平台资格 | 1、无工信部ICP网站备案、无公安机关网站备案号、无信息安全二级以上等级保护证书 2、非面向社会或高校开放平台 |
课程资格 | 1、申报材料不齐备 2、课程无法登录或无法打开 3、无法显示完整内容和教学活动 4、非慕课 5、非本科/高职/专科教育课程 6、开设时间或期数不符合申报要求 7、教师无在线教学服务 8、负责人非申报高校正式聘任教师 9、存在思想性或较严重的科学性问题 |
造假、侵权 | 1、材料、数据造假 2、发现且确认有侵权现象 |
不适合网络传播 | 课程内容不适合网络公开传播 |
02 / 评审指标细则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观测点及描述 | 分数 |
一、课程内容 20分 | 1-1规范性 | 课程内容为高校教学内容,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要求,课程定位准确,教学内容质量高;课程知识体系科学完整。(若课程内容不规范,不适合列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此项为0分。) | 5分 |
1-2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 | 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内容先进、新颖,反映学科专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体现教改教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水平,注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若存在思想性或较严重的科学性问题,此项为0分,请在否决性指标11中勾选,直接提交,结束评审此课程为0分。) | 5分 | |
1-3 安全性 | 课程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内容。(若存在有不适合公开的课程内容或有确凿证据证明有侵权情况,此项为0分,请在否决性指标13(14)中勾选,直接提交,结束评审,此课程为0分。) | 5分 | |
1-4 适当性、多样性 | 课程内容及教学环节配置丰富、多样,深浅度合理,内容更新和完善及时。在线考试难易度适当,有区分度。(若学分课程的内容过于浅显,或考核评判标准过低,此 项为0分。) | 5分 | |
二、课程教学 设计 25分 | 2-1合理性 |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组织科学合理,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 5分 |
2-2方向性 | 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志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课程应用与课程服务相融通, 适合在线学习、翻转课堂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拓展性学习。 | 10分 | |
2-3创新性 | 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各教学环节充分、有效,满足学生的在线学习的诉求,不是传统课堂的简单翻版。 | 10分 | |
三、课程团队 10分 | 3-1 负责人 | 在本课程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在推进基于慕课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改革中投入精力大,有一定影响度。 | 5分 |
3-2 团队 | 主讲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教学表现力强,课程团 队结构合理。 | 5分 | |
四、教学支持 20分 | 4-1 团队服务 | 通过课程平台,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为学习者提供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及时开展 有效的在线指导与测评。(若教学团队成员未参与学习者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此项为0分。) | 10分 |
4-2 学习者活动 | 学习者在线学习响应度高,师生互动活跃。 | 10分 | |
五、应用效果与 影响 25分 | 5-1开放性 | 面向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学习程度高。 | 5分 |
5-2课程本校应用情况 | 在本校将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结合,推动教 学方法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若未应 用于本校课程改革,此项为0分。) | 5分 | |
5-3 在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中应 用共享情况 | 共享范围广,应用模式多样,应用效果好,社 会影响力大,受益教师和学习者反馈、评价高。 | 15分 |
线下一流课程评审指标
01 / 否决性指标
项 | 细则 |
课程资质 | 1、非本科学分课程 查看教务系统提供的截图 2、开设时间或期数不符合申报要求 申报截止日期前未完成至少两个完整的教 学学期或周期(查教务系统截图) 3、课程基本信息有明显不一致 重点对比与教务系统截图是否一致:课程名称、授课教师、学时,查看有关说明材料。 4、申报材料不齐备,缺少必须提供的关键材料 查看是否缺少申报书中的“七、 附件材料清单中的1-5项”的某项材料。 |
教师资格 | 1、负责人非申报高校正式聘任教师查看“二、课程团队序号1的成员”及其他申报材料 2、团队成员存在师德师风方面问题 查看“十、学校政治审查意见”,根据专 家掌握的信息 |
课程内容 | 1、存在思想性或较严重的科学性问题 专家审查 2、申报材料无法支撑课程内容,教学无法实施专家审查 3、课程内容涉密 对比提交材料 |
造假、侵权 | 1、申报材料造假 对比提交材料,或举报属实 2、发现且确认有侵权现象对比提交材料,或举报属实 |
02 / 评审指标细则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观测点及描述 | 分值 |
一、课程目标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 15分 | 1-1 | 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 | 5分 |
1-2 |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注重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 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契合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等综合能力养 成要求。 | 5分 | |
1-3 | 目标描述准确具体,对应国家、行业、专业需求,符合培养规律,符合校情、学情,达成路径清晰,便于考核评价。 | 5分 | |
二、授课教师(团队) 切实投入教学改革 15分 | 2-1 | 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 | 5分 |
2-2 | 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设计,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 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 5分 | |
2-3 | 教学改革意识强烈,能够主动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工 具,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教学 能力有显著提升。 | 5分 | |
三、课程内容与时 俱进 20分 | 3-1 | 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 5分 |
3-2 | 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要求,反映学科专业、行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增加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内容。 | 10分 | |
3-3 | 保障教学资源的优质性与适用性,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 | 5分 | |
四、教与学发生改 变 15分 | 4-1 | 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因材施教,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有效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打破传统课堂“满堂灌”和沉默状态的方式方法,训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审辩式思维能力 | 10分 |
4-2 | 学生学习方式有显著变化,安排学生个别化学习与合作学习,强化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 | 5分 | |
五、评价拓展深化 15分 | 5-1 | 考核方式多元,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评价手段恰当必要,契合相对应的人才培养类型。 | 5分 |
5-2 | 考试考核评价严格,体现过程评价,注重学习效果评价,考核考试评价严格,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 | 10分 | |
六、改革行之有效 20分 | 6-1 | 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学习获得感、对教师教学以及课程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 | 5分 |
6-2 | 改革迭代优化,有意识地收集数据开展教学反思、教学研究和教学改进。在多期混合式教学中进行迭 代,不断优化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 5分 | |
6-3 | 学校对探索应用智慧教室等信息化教学工具开展线下课程改革、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管理与质量 监控有配套条件或机制支持。 | 5分 | |
6-4 | 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短板问题。在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相应类型高校课程改革创新、提 升教学效果方面显示了明显优势,具有推广价值。 | 5分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评审指标
01 / 否决性指标
项 | 细则 |
课程资质 | 1、非本科学分课程 查看教务系统提供的截图 2、开设时间或期数不符合申报要求 申报截止日期前未 完成至少两个完整的教学学期或周期(查看教务系统截图) 3、开设时间或期数不符合申报要求 申报截止日期前未 完成至少两个完整的教学学期或周期(查看教务系统截图) 4、申报材料不齐备,缺少必须提供的关键材料 查看 是否缺少申报书中的“七、附件材料清单中的1-6项”的某项材料。 5、课程与推荐申报类型不符(查看是否属于本人或他人的慕课、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6、课程线上资源无法打开(查看课程链接提供的链接)。 |
课程内容 | 1、线上资源选择随意,课程质量差,不符合教学目标要求。 2、线上课程教学安排不符合“安排20%-50%的线上 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 。 |
教师资格 | 1、负责人非申报高校正式聘任教师查看“二、课程团队序号1的成员”及其他申报材料 2、团队成员存在师德师风方面问题查看 “十、学校政治审查意见”,根据专家掌握的信息 |
课程内容 | 1、存在思想性或较严重的科学性问题 专家审查 2、课程内容涉密 对比提交材料 |
造假、侵权 | 1、申报材料造假 对比提交材料,或举报属实 2、发现且确认有侵权现象对比提交材料, 或举报属实 |
02 / 评审指标细则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观测点及描述 | 分值 |
一、课程目标 符合新时代人 才培养要求 15分 | 1-1 | 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 | 5分 |
1-2 |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注重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 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契合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等综合能力养成要求。 | 5分 | |
1-3 | 目标描述准确具体,对应国家、行业、专业需求,符合培养规律,符合校情、学情,达成路径清晰,便于考核评价。 | 5分 | |
二、授课教师(团队) 切实投入教学改革 15分 | 2-1 | 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 | 5分 |
2-2 | 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设计,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 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 5分 | |
2-3 | 教学改革意识强烈,能够主动运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能力有显著提升。 | 5分 | |
三、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20分 | 3-1 | 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 5分 |
3-2 | 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要求,反映学科专业、行业先进的核心 理论和成果,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增加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 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内容。 | 10分 | |
3-3 | 保障教学资源的优质性与适用性,优先选择国家级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高质量在线课程资源,结合本校实际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线上、线下内容互补,充分体现混合式优势。 | 5分 | |
四、教与学发生改 变15分 | 4-1 | 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符合“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基本要求,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因材施教,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有效开展线上与线下密切衔接的全 过程教学活动。实施打破传统课堂“满堂灌”和沉默状态 的方式方法,训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审辩式思维能力 | 10分 |
4-2 | 学生学习方式有显著变化,安排学生个别化学习与合作学习,强化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 | 5分 | |
五、评价拓展深化 15分 | 5-1 | 考核方式多元,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评价手段恰当必要,契合相对应的人才培养类型。 | 5分 |
5-2 | 考试考核评价严格,体现过程评价,注重学习效果评价。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作业和测试等评价与参加线下教学活动的评价连贯完整,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 | 10分 | |
六、改革行之有效 20分 | 6-1 | 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学习获得感、对教师教学以及课程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 | 5分 |
6-2 | 改革迭代优化,有意识地收集数据开展教学反思、教学研究和教学改进。在多期混合式教学中进行迭 代,不断优化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 5分 | |
6-3 | 学校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合理的工作量计算机制、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机制等配套支持,并不断 完善。 | 5分 | |
6-4 | 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短板问题。在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相应类型高校课程改革创新、提 升教学效果方面显示了明显优势,具有推广价值。 | 5分 |
虚拟仿真一流课程评审指标
重百分比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观察点 |
一、应用强度矩阵 30分 | 应用强度 | 实验教学信息化总体规划 | 1、实验教学总体规划方案中有关信息化的描述; 2、实验教学信息化中有关虚拟仿真的描述; |
虚拟实验在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 1、实验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 2、实验课程对主干基础课的支撑程度; 3、虚拟实验在实验课程中所占比例; 4、虚拟实验的学习刚性(必修还是选修) | ||
虚拟仿真项目在实验课程中发挥的作用 | 1、是否坚持了能实不虚的原则; 2、是否实现了虚实结合; 3、项目完成情况如何认定实验成绩; | ||
虚拟仿真实验对原有教学形式的影响 | 1、是否提高了原有线下实验的效率; 2、是否增强了原有线下实验的效果 3、是否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 | ||
二、应用广度矩阵 20分 | 应用广度 | 本专业应用项目的情况 | 1、必修课使用人数和学时数;2、选修课使用人数和学时数 |
本学科其他专业应用项目的情况 | 1、使用项目的专业数 2、涉及的人数和学时数 | ||
本校应用项目的情况 | 1、是否由其他学科使用该项目;2、使用情况; | ||
外校应用项目的情况 | 兄弟院校将该项目用于实验教学的情况 | ||
其他单位应用项目的情况 | 相关行业将该项目用于科普或员工 培训的情况 | ||
三、应用效度矩阵 30分 | 应用效度 | 虚拟实验填补实验教学空白 | 通过使用虚拟实验,填补了原有实验教学体 系的空白,更好的支撑了课堂教学 |
虚拟实验优化原有实验教学 环节 | 1、通过使用虚拟实验,提高了原实验教学环节 的效率; 2、通过使用虚拟实验,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 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方式 | ||
虚拟实验的实际教学效果 | 1、通过虚拟实验,学生对理论教学知识点的掌 握是否得到加强; 2、通过虚拟实验,学生对实验原理、流程和操作是否有效的掌握和模拟训练; 3、通过虚拟实验,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效果 4、学生评价与反馈; | ||
四、保障机制矩阵 20分 | 保障机制 | 应用与服务团队建设 | 是否有稳定的团队负责项目的开发与持续建设,力 量是否充足,是否具有多元化的背景,分工是否明确。 |
政策性支撑措施 | 1、对虚拟仿真项目建设的持续投入; 2、对学生使用虚拟项目是否有学分或学时认定; 3、对教师参与开发和持续建设虚拟项目是否计算工作量; 4、项目认定或应用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如何认可。 5、学分互认机制; | ||
服务性保障措施 | 鼓励项目应用和共享服务的激励措施,包括收费和成本补偿机制,人员激励等; |
来源:网络
申明:转载旨在分享,本号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笃行教育大讲坛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资讯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