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开大学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视频

【任课教师】 王凛然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学分】2学分

思政育人目标

育人目标是课程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决定着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是《国史研究》课程的灵魂所在。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包括德育目标与智育目标两个方面,互相促进:

德育目标

一部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历史。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从理性、感性、学术、情感等层面进一步夯实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智育目标

智育是德育的载体。国史研究对象于过去,立足于现在,关系未来。课程内容设置“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学术前沿思维、实践思维和创新精神。

思路与措施

历史学是史实、史论的统一。用史实讲思想,以史论讲政治,提高思政教育亲和力,增强说服力。以习近平总书记“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的要求为指导,以爱党爱国爱人民为主线,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为重点,优化国史课程的内容供给,将措施明确为四个方面:

知识视野

将国史知识理论与相关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特别是思政知识点有机融合。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政知识点通过历史学的史实、政治学的理论如盐化水般融合。

国际视野

将同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当代历史发展进行比较,如同一时期起步的1947年后的印度、具有相似政治结构的1985年后的苏联(俄罗斯),以扎实的数据、史料进行纵向横向国际比较,极具说服力。

历史视野

“辨方位而正则”,既深挖国史的细节,又要防止历史研究碎片化,适时跳出国史的范域,在中西五百年变迁、中国自身二百年变迁的大历史视野和历史过程中把握、研究国史,家国情怀自然渗入。

问题导向、时代导向的“双导向”

课程大纲设置为专题讲授,每一专题又紧密结合现在亟需解决的国家和社会问题,结合国史研究前沿和学术要求展开,如环境史专题、情感史专题、城市史专题,既具有历史学的深沉,又具有时代的鲜活,在“双导向”中完成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无缝对接。

创新点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通过影像史手段,展示给学生更多老照片、老视频、老录音资料等,其“音视觉冲击力”自然而然带领学生走入七十年历史长河中,加深对新中国建设艰辛不易的认识;如通过口述史方式,邀请天津的老市民通过口述回忆给学生们讲述几十年来城市日常生活变迁,加深学生对新中国七十年天翻地覆的人民生活变化的认知。

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程设置加大讨论环节,如国史社会史专题,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分组搜集百年中国史上的婴儿出生死亡率,加以大量妇幼保健史史料进行讨论,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史料研读能力,也如盐入水,润物无声般加深了学生对‘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建设’的理解和感悟。

思政元素设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