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理工大学丨线下一流课程《人力资源管理》

※ 线下一流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


01

课程简介


人力资源管理是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信息管理、教育技术等专业的选修课,被评为国家级一流线下课程。本课程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基于OBE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采用模拟招聘、案例研讨、参与科研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各模块之间关系,掌握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工作分析、人员招聘、开发与培训、绩效评估、薪酬设计、职业规划、社会保障与劳动保护、人力资源诊断及风险管理等理论和方法。本课程具有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强调理论方法应用和素质培养,从而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力、成就力、关系力、创新力的要求,培养卓越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02

团队简介


团队负责人罗帆是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系二级教授、博导,预警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罗格斯大学访问学者。罗教授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师德先进个人,校级精品课程名师、师德标兵;主编了实战型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人力资源学会副会长及风险管理专委会主任;负责课程建设总体设计,组织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主讲课程,编写教案。

核心成员孙泽厚教授、赵富强教授主编教材,录制教学视频,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并发表教研论文;徐慧娟副教授主编教材,制作课件;朱新艳讲师主讲课程,参与主编教材和案例。此外,胡浩、张光磊、桂萍、牟仁艳、卢少华、谢宝国等教师参与了课程建设。

03

课程特色


1. 教学设计体现高阶性
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基于OBE教学理念,对人员招聘教学目标明确成果要求,组织学生分组在仿真情境下进行企业宣讲、招聘和应聘训练,通过综合评价、反思及奖励,培养高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2. 科教融合体现创新性
探索以项目为支撑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针对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使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使学习成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培养应用型和学术型创新能力。
3. 多维考核提高挑战度
模拟招聘中主考官和应聘者的角色互换、项目案例研讨中的师生质疑和小组竞赛、课后项目组深度研讨和报告撰写,强化了师生、学生和网上互动,通过成果导向及多维考核,使学生跳起来才能达标,通过应对挑战激发潜能。


04

创新成果


(1)Luo Fan, Monowar Mahmood. Supportive Chinese supervisor, innovativ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 social exchange theory perspective.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2019,20(1):101-115. (SSCI)
(2)孙泽厚等.青年拔尖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与三维资本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7,38(5):89-98.
(3)谢宝国等,行业特色高校多元协同三级链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8),2018
(4)罗帆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012
(5)张光磊,湖北省第六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018
(6)胡浩等,湖北省大学生“精创教育杯”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挑战赛二等奖,2020
(7)罗帆等,校级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1
(8)罗帆,朱新艳.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科学出版社,2016
(9)罗帆,孙泽厚.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科学出版社,2018,校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05

应用示范


1. 校内应用
学生线上通过在线开放课程网站观看视频和材料,教师课下讲解难点并组织课堂活动。运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亲验性教学方法开展模拟招聘,促进学生掌握招聘技能,提升职场竞争力。

探讨研究型教学方法,线下组织学生基于企事业项目进行研讨,采用案例分析法开展小组竞赛;鼓励学生课外参与纵向项目研究,撰写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提升学术型创新能力。

2. 校外示范
罗帆在湖北省人力资源学会2019年会“需求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作大会报告,在第四届全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研讨会作“基于OBE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探索”报告,在首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发展论坛分享“人力资源管理金课教学设计及实践”,促进课程建设经验的推广应用。


06

建设计划


结合一流专业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为方向,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加强课程思政。将学术前沿创新成果引入课程内容,迎接数字化时代挑战,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开展校级重点教研项目“数智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研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编写《大数据驱动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积极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科研项目,优化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模式。进一步搭建产学研平台,开展多方共赢合作。加强行业专家及校外企业教师的指导,优化课程教学质量及效果。对社会开放在线学习平台,不断完善共享数字资源。促进课程建设成果的推广应用,产生积极的辐射效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