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百度
4
百度傻逼
5
@纽约时间
6
习近平
7
1'
8
@诉说趣闻
9
bxss.me
10
/\bxss.me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百度
4
百度傻逼
5
@纽约时间
6
习近平
7
1'
8
@诉说趣闻
9
bxss.me
10
/\bxss.me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二湘:朱令去世一周年,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
李宜雪的良知卖了2万元,真正需要声援的是罗灿宏啊
亲密关系中,比“不爱了”更残酷的,是这3种相处模式
三联,刺痛了多少中国人
中国紫砂博物馆出品!2025紫砂五福杯:五福云集,掌上藏品,宜藏宜礼!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理工大学丨线下一流课程《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
笃行教育大讲坛
2023-01-05
※ 线下一流课程
《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
01
课程简介
《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是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该课程始创于1957年的《内燃机测试技术》,经过60余年的发展,课程于2020年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该课程围绕能源与动力系统相关的测试技术展开,主要内容包括测量的基础知识、误差分析理论和传感器原理,以及温度、压力、转速和功率、流速和流量、液位、气体成分分析、振动和噪声等参数的测量方法、测试系统和工程应用实践。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是现阶段该领域进行各种科学实验研究和工业生产过程参数测量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未来新型能源与动力系统发展的关键技术手段之一。
02
团队简介
以课程和团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本课程建立了学缘、知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由3位主讲教师、1位助课教师和1位实验教师组成,团队中的3位主讲教师和1位助课教师均具有工学博士学位,其中教授1人(课程团队负责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考虑到本课程侧重于实验测试和实践应用的特点,另外安排了1位具有硕士学位和实验师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负责实验教学工作。依托本课程,教学团队的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目前已培育学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特色专业责任教授1名,学校青年教学名师1名。
03
课程特色
1. 体现科技前沿成果和行业转型升级的教学内容
结合团队成员的研究成果,紧密追踪能源与动力系统转型升级带来的测试技术变化,不断更新和补充课程教学内容,突破教材限制,突出了课程的创新性。
2. 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的自主试验设计环节
在教学中引入开放式的自主试验设计环节,实现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上的有机融合,突出了课程的高阶性。
3. 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学习渠道和学生成绩评价方法
基于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了完备的线上课内教学资源和线上拓展教学资源,实行课程评价方式来源多样化,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过程与效果结合、平时和期末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突出了课程的挑战度。
04
创新成果
本课程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革新升级,解决了有限教学学时和丰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较高实践能力要求与单一实践教学手段之间的矛盾、以及不断涌现的新测量方法和技术与相对陈旧的教材部分内容之间的矛盾,完成了基于“两性一度”(创新性、高阶性、挑战度)提升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所属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承担省级教研项目1项和校级重点教研项目1项并顺利通过验收;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培育校级特色专业责任教授1名和青年教学名师1名;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4项;实现科研设备转化为教学实验资源5台套;改造实验项目2项。
05
应用示范
1. 课程线上教学资源使用率高
课程线上教学资源面向本校所有学生,丰富的教学资源满足了学生对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需求,教学资源使用率大幅增长。自2018年上线以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学习的学生达2.48万人次。
2. 教学效果获得学生积极评价
第三方评估机构麦可思出具的《武汉理工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全面的考核评价方式,本课程培养效果满足度稳步提升。
3. 积极开展新一轮教学实践
在2021年的课程教学实施中,积极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及将 “两性一度”拓展为“两性两感两度”(创新性、高阶性、挑战度、参与度、沉浸感、收获感)提升的新一轮教学实践,效果良好。
06
建设计划
1. 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
根据测试技术发展趋势及一流本科建设要求,适时修订教学大纲,适当增加新能源动力系统测试技术内容,建立教学案例资源库,开展课程虚拟实验开发。
2. 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新
继续探索和优化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手段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案例研讨式教学、翻转课堂、加强学生教学过程参与度等方式开展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3. 学生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培养
以全面提升学生工程能力为目标,积极鼓励并支持学生开展以本课程为基础的校级、省级、国家级自主创新活动。
4. 课程教学团队人才梯队建设
吸收青年教师作为助教和授课教师,打造年龄结构合理的核心教学团队,不断提高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