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学丨《服装结构设计Ⅲ》“课程思政” 优秀教学案例
天津理工大学《服装结构设计Ⅲ》
“课程思政”
优秀教学案例
课程团队简介
王倩,副教授,
聋人工学院服装与
服饰设计系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服
装大规模定制以及
服装循环设计开发
等。团队负责人。
(如图1)
孙瀛,讲师,聋人工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手工编织、拼布艺术设计等。(团队成员)
孙伟,讲师,聋人工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服装及服装结构设计等。(团队成员)
图1 负责人工作照
一、课程基本情况
在服装专业高等教育培养计划中,《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专业的主干课,主要面向聋人工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生开设。该课程是研究以人为本的服装结构平面分解和立体构成规律的学科。它上承款式造型设计,下启工艺设计,所以学科地位非常关键。因此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引入基于传统文化的传统服装结构设计以及基于生态教育的服装循环设计等思政内容,能够有利于从体系化的角度推动课程思政在服装专业中的深化改革。该课程可细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服装结构设计Ⅰ》(基础部分)、《服装结构设计Ⅱ》(女装部分)、《服装结构设计Ⅲ》(男装部分),每部分为96学时。此次课程思政专项改革案例主要是针对《服装结构设计Ⅲ》进行的。
二、“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和教学设计
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想是使学生能够在服装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生态教育的背景下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巧。课程思政增加讲授古代服装设计中节物惜用的朴素的设计思想;补充男士中山装、女士旗袍等服装类别的结构设计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服装循环设计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等内容。并通过针对性实验和第二课堂,让学生实践废旧服装的再造设计过程。课程思政元素的加入使学生加深了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理解、建立了环保意识,锻炼了服装结构的灵活转化能力,最终实现了设计能力的总体提升。教学设计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从文献中挖掘古代服装节物惜用的朴实思想和具体体现,以及其他民族服装物尽其用的节约思想的实例,将这些生动的案例以课程思政的形式植入到专业课中,使得生态思想的培育更加自然而有说服力。
2.在核心课程中引入循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为服装高等教育中尽快开展生态教育做了有益的尝试。在培养方法上,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梯度教学,即分阶段制定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通过难度系数螺旋式上升,提升学生模块化设计能力。
3.将服装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和循环再利用设计方法融会贯通于实际教学环节中,在兼容传统服装设计理念的同时,使学生建立起可持续的理念,具备在整个服装生命周期中运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和服装产品配置技术进行款式库构建、模块间的调用与重组等操作的初步能力,最终实现理论学习与服装产品循环设计实践的融会贯通。
4.在第二课堂的废旧服装循环利用的实践过程中,采用形式美与实用性兼顾的原则进行服装产品开发,实现设计阶段的最小化废弃;通过拼接、编织等工艺手法降低生产废料的产生,实现生产废料的最大化利用;从服装结构设计的角度研究裁片结构间的互相借用、分解、重组等问题,实现循环利用过程的最优化实施。
5.通过讲授传统服装的发展历史及其结构设计,使学生感受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不同结构表达与人体间的转化关系,深刻理解民族服饰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了文化自信。
三、“课程思政”教学特色和创新
《服装结构设计Ⅲ》作为《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中的一部分,其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是讲授服装结构设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和生态意识,通过课内讲授和第二课堂实践共同提升学生专业设计视角的高度和服装设计综合素养。课程改革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程中将适时渗透我国古代和少数民族的“节物惜用”的设计思想和纺织服装生产、废弃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的思想品质将会有积极的作用。
2.在服装结构设计中引入循环利用和“零废弃”设计方法,使学生在进行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时能够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和工艺手段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日后开展循环利用的可行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设计高度。
3.在废旧服装再造的实践中让学生感受服装结构间的相互转化关系,锻炼学生服装循环设计的开发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利用再设计的相关方法重新获得废旧服装的使用价值,延长服装的生命周期,使学生能成为服装循环再利用的积极践行者。
4.学生通过学习中华礼服——中山装、旗袍的服装结构设计,可以掌握民族服饰文化的历史,欣赏到中华礼服的服饰之美,从而可以客观地看待中西文化,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
四、“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具体案例
现以建立循环利用的环保意识,培育循环设计方法的思政内容为例进行具体介绍。
服装工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回收问题。快时尚导致服装被过量购买,大量服装短暂使用后被当作垃圾随意废弃。这不但造成生产时资源被过度消耗,也会因为废弃时的焚烧填埋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教师在讲授服装行业发展为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看到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通过资源消耗量、污染量、污染程度的数据和我们生存环境被破坏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工业化发展的两面性,在无形中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思政内容这样被无声息地渗透进专业课中,自然而不突兀,然后对学生顺势引导,如何从我做起去节约资源、减少排放、保护环境,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分子。作为设计者,服装设计师在服装的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在面料选择、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中从低碳、可持续角度出发,减少不必要的繁杂的设计,增加款式设计在循环利用过程中分解与重组的便捷度,对延长服装的生命周期,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消费者,我们要理性消费,杜绝过量购买,尽量使用天然材料的服装,利用一些DIY手段改造服装,促使其循环利用,延长使用寿命。
由于本课程重点讲授的是服装结构设计的相关理论,因此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循环设计的相关方法,尽可能实现“零废弃”设计,即通过巧妙设计、合理裁剪、排料以及拼接等方法,使服装恰到好处并最大化地利用面料,不产生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料的产生。
服装循环再造设计的重点是对服装结构的重新构建,这需要学生建立模块化设计思想,因此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转为锻炼学生从服装内在多样性中寻找和构建服装结构共性的能力,并学会从基本款式拓展出合理的变化款式,并通过借鉴解构主义分解和重组的思维方式,改变回收服装的原有结构,重新缝合,形成新的服装款式的技能。
1.学习构建模块库
案例设计开发过程中始终围绕如何提高服装设计和制造中的资源、部件的重用性,资源和设计方法的生态环保性等开展。因此在教学的模块设计开发练习中,要切实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①选有代表性的款式为服装产品族;②变化款式的结构强调相似性;③部件的分解和组合具有可操作性;④对模块适当的划分层次。⑤充分考虑设计开发和循环再利用过程中服装的绿色性。⑥按照服装款式分类,由易到难、由少到多逐渐实现基础设计模块不断优化。
2.渐进式开展案例教学
废旧服装循环设计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渐进的方式开展基于循环设计的废旧服装再利用,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见表1所示。目前学校教学以第一阶段为主,着重进行相似性设计的练习。
课内学时是有限的,而且新的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压缩了课内学时,因此要想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必须借助第二课堂的相关途径。比如通过课后作业和兴趣小组、组织同学们尽可能多地将具有共性的相似款式归纳整理出来,挖掘结构间的关联性,通过合理的解构,培养学生的模块设计能力。通过课后延伸作业、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课题或者参赛等形式,组建学生团队,深入地开展废旧服装的循环设计实践。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服装选材、结构形式、拆卸性能、再利用手法、加工工艺等方面充分考虑循环利用的可操作性,最后完成一件服装循环设计方案的制定和其对应的成衣的制作。
表1 分阶段渐进式教学
我们设置的旧衣改造和拼布设计等实践内容,在向学生进行环保理念宣传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再设计的创意思维,节约了设计制作的经济成本,深得学生喜欢。
五、教学效果与成果展示
通过麦克斯即时评教系统的问卷调查,可以对思政内容加入前后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直观的比对,一方面检验教学成效,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反馈的数据和意见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目前的数据是对聋人工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17级学生(22人)的测评结果,实施后的数据是对聋人工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18级学生(21人)的测评结果。由于实施前后考核对象不是一届学生,所以问卷的调研结果不能全面反映课堂效果,授课现场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有力的说明。此外由于对比前后人数稍有差别,所以数据接近的默认为没有变化。对比分析详见表2所示。
通过课堂讲授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延伸,我们的研究成果除了发表E类期刊学术论文外,还分别获得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国家三等奖,以及第七届“胜家杯”中国拼布创意设计大赛铜奖1名,优秀奖4名。第六届“唯金杯”中国拼布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5名。如图2所示。图3-6分别为实践教学的作品和教学场景。
表2 课程思政实施前后的教学效果对比
图2 获奖证书
图3 第二课堂作品
图4 拼布参赛作品
图5 实践教学现场—废旧服装再设计 左右滑动查看
图6 实践教学作品——传统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
六、教学反思与感悟
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深化,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改善课堂活跃度、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给学生建立生态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人通过教学反思主要有以下感悟:
课程思政内容的加入,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让学生感受到了课本知识与社会大环境以及服装行业的联系,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有引导性和方向性。同时增加的大量案例使课程内容更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因此还可以不断增加和优化相关案例,将课程打造的更加丰满。
通过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合理设计,将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和生态教育有效融合,通过“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能够培育出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和大格局的高素质服装专业人才,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服装行业生态文明建设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